大数据分析方法适用查外汇违法行为(从外汇大数据感受开放步伐)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外汇离我们的生活不远。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留学还是旅游,都要兑换和使用外币。对于企业来说,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离不开外汇。那么,一个外汇数据从收集、分析到应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从外汇数据中你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利用外汇数据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近日,记者走进国家外汇管理局采访。

收集-

涉外经济活动中一次次产生外汇数据,可以通过多维度分析外汇资金流向。

一个外汇数据是怎么产生的?“以货物贸易为例。机械设备出口企业收到境外付款,银行核对交易信息,企业付款入账并进行数据申报,从而将一笔外汇数据上传至外汇管理部门相关系统。”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货物贸易司副司长卢风华告诉记者。

个人兑换外币,企业收取货款...大量的外汇数据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浩瀚的“数据海洋”。在外管局的一个会议室里,记者被面前的一个屏幕吸引住了,屏幕上显示着中国的跨境资金流动情况。“通过屏幕上显示的这个系统,我们可以选择时间、货币、收入、支出和国际收支等维度来观察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从屏幕上可以看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资本流动是比较密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分析预测司司长李凌青说。

目前,外汇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是对中国的涉外经济进行统计。外汇数据的种类很多,包括结售汇数据、汇率数据、外债数据、储备余额等等。总的来说,银行结售汇数据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数据是与个人和企业密切相关的两类数据,也是反映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的两个重要指标。

先看银行结售汇数据。“个人或企业将手中的外汇在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就是结汇;否则就是卖外汇。银行结售汇是指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结售汇业务。”李凌青表示,市场主体通过银行进行结售汇后,银行会将统计数据汇总到外汇管理部门的相关系统,银行结售汇的统计时间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发生兑换时。

看银行涉外收付款数据代客。银行代客涉外收付,俗称“跨境收付”。例如,企业从国外收到的付款将记入银行的涉外收入经常账户;因为留学的需要,汇到境外大学账户的学费,会记在银行的涉外支出往来账户中。“上述两项跨境收支都与经常项目有关。经常项目是外汇业务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反映的是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对外经济往来。”李凌青说。

应该如何看待外汇数据的意义?“在形势判断上,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外汇局从时间、区域、贸易方式、贸易伙伴等角度对外汇资金流动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整体性、结构性分析。”卢风华表示,以银行结售汇为例,分析和衡量市场主体的结售汇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整体的持汇意愿。

在业务监管方面,卢风华表示,以外贸为例,外汇局以外贸企业为微观管理主体,依托相关平台采集的各类数据,结合企业历史经营情况、行业特点等信息,运用科学的监控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非现场动态监控,评估企业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识别异常交易,实现对外汇违规者的精准打击,维护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

分析-

经常账户更加平衡,跨境证券双向投资更加活跃,外汇数据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

仔细分析经常项目、跨境证券投资等外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更加平衡的经常账户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由高顺差转为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9.9%下降到2020年的1.9%,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更平衡的经常账户反映了中国涉外经济更平衡的发展。”李凌青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渐从过去依赖大规模出口转向注重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总的来说,中国经常账户的演变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

——跨境证券双向投资更加活跃,体现了我国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跨境证券双向投资更加活跃,呈现总体顺差格局。一方面,外资持续流入中国证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持续配置人民币资产。2020年,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中国25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国内投资者积极布局海外证券市场。2020年,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将为1673亿美元。

“近年来,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变得更加便利,境内投资者多元化配置境外资产的需求也得到了有效满足。跨境证券投资的日益活跃和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成效。”李凌青说。

“过去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外汇数据与涉外经济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外汇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更高水平开放中的‘经济脉搏’。”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政策分析师何飞说。

大数据分析方法

应用程序

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打击地下钱庄等。

重磅外汇数据“宝”能用来做什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汇管理部门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打击地下钱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打造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创新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观察到一些银行不愿意为外贸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了解外贸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他们的跨境收支数据,一些银行不敢贷款,不愿意贷款。”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技司监管科技司司长牟传兴表示,外汇局利用区块链科技发行账簿不可篡改、多方共享的特点,通过质押凭证、资金收付、融资等信息共享,帮助银行有效识别企业信用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信任度。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为了方便中小企业融资,外汇局推出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

“平台自运营以来,受到了银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欢迎,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90多家法人银行加入该平台,约占所有外汇银行的一半。比如之前重庆平均每笔融资业务要核对近60条出口信息,最复杂的一笔甚至涉及1138条。银行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后,相关信息的核对时间直接从1至2个工作日缩短至20分钟。”牟传兴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平台共完成融资贷款11.8万笔,金额约900亿美元,服务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75%。

利用国家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提高识别违法主体的智能化水平-

“数据是我们筛选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线索的最重要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机构监测与非现场检查处副处长刘妍表示,一般来说,涉嫌违法犯罪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或资金交易会出现一些异常特征。外管局通过与海关、税务等部门的合作,综合分析全国非现场外汇检查系统中包括外汇数据在内的多维度数据,从而判断市场主体部分行为的商业合理性和逻辑合理性,进而筛选出相关线索。

刘妍表示,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不断推进科技赋能外汇监管,推进外汇线索研究中心建设,引入关系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识别违法主体的智能化水平。近两年来,地下钱庄和虚假欺骗性交易违法线索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外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跨境收支主体越来越多,一些新型跨境支付手段开始出现,不断对传统监管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下一步,要继续用科技赋能外汇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面试视频)

《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7日第18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