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惠东
来源|投资了中国网旗下的东四十条资本
2021年11月12日,FPGA第一股安陆科技在上交所敲钟,正式登陆科创板。截至上午收盘,安陆科技股价上涨165%,市值275亿元。这是深创投成立以来的第200次IPO。
对于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深创投董事长倪表示,深创投是中国创投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深圳创投将继续做到世界一流,进一步做大做强。
200次IPO,就像这个“第一风险投资家”的加冕。成立于1999年的深创投,已经走过了22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历次周期。无论是投资数量、退出数量还是管理规模,深创投在中国创投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创业20多年,深创投抓住了中国崛起的机遇,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实现上市公司200家的同时,也取得了自己的成功。
深创投成立于1999年,2015年7月达到100家IPO,历时16年。之后,深创投仅用6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第二个100家IPO。展望未来,深创投有望在未来三年左右实现第三个100家IPO,续写历史。
支持烧钱做研发两年回报超10倍深创投能投资众安路科技,首先得益于其长期关注半导体和芯片赛道。
2019年,深圳创投集团通过调研发现,当时进口芯片量巨大,国产化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5G通信与工业2025。通过行业梳理,发现并投资了FPGA龙头企业安陆科技。
招股书显示,2019年11月,安陆科技完成新一轮融资,引入国金、华大半导体、深创投等投资方。其中深创投投资2000万,投资后排名安陆科技2.37%。
FPGA芯片是一种逻辑芯片,更好地称为“通用芯片”,描述其高度灵活和可扩展的特性。因为这个特点,FPGA芯片非常适合底层算法需要不断变化的场景,比如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迭代。目前,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对FPGA芯片的需求增长明显,市场前景巨大。
但由于门槛和难度较高,FPGA芯片也是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的领域。2019年,Xilinx、Altera、Lattice和Microsemi垄断了全球97%的FPGA市场。在芯片自主化的趋势下,中国企业积极加大了对R&D的投资,并在近两年逐渐占据了市场份额。
其中,安陆科技是最杰出的代表。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2019年,安陆科技在中国FPGA市场的出货量份额为6.0%,在中国FPGA芯片供应商中排名第一。随着28nm先进工艺产品的正式量产和FinFET工艺预研的开展,安陆科技未来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据倪介绍,投资完成后,深创投的投资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利用集团公司在深圳的区域优势,帮助企业与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建立安全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利用深创投集团广泛的投资合作项目资源,积极对接LED屏、自动控制、机器人等领域的客户,有效帮助企业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和客户群的不断壮大。
财务上,2018-2020年,安陆科技营收从2800多万元增长到2.8亿元,两年增长了10倍。2021年上半年,安陆科技营收达到3.2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因为研发支出巨大,安陆科技仍然未能实现盈利,依靠的是深创投等投资机构的持续输血。2018年至2020年,安陆科技的R&D投资分别为3429万元、7866万元、1.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20%、64%、45%。上市后,安陆科技将有更多资源投入R&D,继续追赶赛灵思等海外巨头,星辰大海还在前方。
事实证明,深创投的眼光很准。按照安陆科技目前的股价,深创投持股账面价值超过5.6亿元,两年回报超过20倍。
200个IPO 深创投是如何炼成的?随着安陆科技上市,深创投拿下第200个IPO项目。这不仅为中国的风险投资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成绩首先由深圳创投取得,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深创投成立于1999年,至今已经整整22年,这是波澜壮阔的22年风风雨雨。200家IPO将平摊22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9家以上的IPO。都说创业投资是一场长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创投的成功首先是一场坚持不懈的胜利。
正如倪总结的那样,深创投经历了公司因投资失败而几近倒闭的低谷,也经历了当年26家公司上市的高光时刻;经历了IPO暂停的诸多阵痛,也经历了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喜悦。
1.探索通过死亡谷海外上市
深圳创投在成立之初,面临着极其艰难的环境。
最初,深交所计划在2000年推出创业板。和同期成立的很多本土投资机构一样,深创投是按照时间来设立的。然而,此后创业板一拖就是十年,直到2010年才真正出来。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中国本土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很少,那些年是中国风险投资的“死亡谷”。
在那个困难时期,深圳创投还是拿出了一些IPO项目。2001年加入深创投的孙东升曾对中国投资网表示,当时深创投每年仍有一两三个上市项目,潍柴动力(2004年香港主板)、珠海火炬动力(2005年纳斯达克)等明星项目都在这个阶段上市,但上市地点都在海外。此外,还有其他像郑锦股份(2003年上交所)等在内地上市的项目,因为没有全流通而无法上市。
2.一年26次IPO亮点
2006年,同洲电子在中小板上市,成为地方创投的里程碑事件。同洲电子是创投支持的首个全流通IPO案例。投资过同洲电子的深创投、陈达创投、深港产学研等机构,后来都成了当地创投的领头羊。
此时,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属于中国本土创投的“募集投资,管理退休”闭环。时任深创投董事长的金海涛认为,中国创投的春天来了。从2006年开始,深圳创投的投资逐年增加,进入了向前跑的模式。
2010年,深交所创业板终于推出,深创投迎来了历史上的亮点时刻,创造了惊人的纪录:一年内26个项目上市。经过这一战,深创投奠定了创投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3.注册制改革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2019年7月,科技创新板首批25家公司上市;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公司出炉。注册制改革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后的改革红利”,这一次深创投走在了行业前列。
科技创新板首批25家公司,深创投获得4元,是点击量最多的VC/PE机构。截至2021年9月底,已有24家深创投的组合公司实现在科技创新板上市,占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总数的7%。
回望过去,从早期的苦难,到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再到现在的注册制,深圳创投的200次IPO,不仅见证了其22年的风雨历程,也记录了中国创投的风风雨雨。
创投“一哥”开启新征程深创投一开始创业,注册资金6亿。经过22年的发展,现已是资产超过4000亿元的综合投资航母。深创投旗下有149只私募基金,13只股权投资母基金,19只专项基金(房地产基金、固定收益基金等。),以及一家公开发行的基金管理公司。深创投已经成为中国创投的一面旗帜,“一哥”的地位难以撼动。
站在200家IPO的新起点,未来20年深圳创投会达到什么高度?
倪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但科技是至少200年来永恒的主题。目前是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倪认为,投资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投资硬技术,支持自主创新。
截至2021年9月,深创投累计投资企业1174家,其中72%集中在硬科技领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创投组合的硬科技含量还在逐年增加。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深创投投资了198个项目,其中智能制造占21.72%,信息技术项目占28.28%,生物医药占20.2%,新材料占15.15%,硬科技项目占85.35%。深圳创投第200家IPO的是芯片公司,这不是偶然的。
2019年深创投20周年,深创投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使命:“发现并成就伟大的企业”。深圳创投抓住了过去20年的机遇,实现了自身和200家上市公司。
展望未来,倪表示:“幸运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时期,5G、人工智能等。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很多颠覆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又是一轮“天气”。
此外,还有“地缘优势”。倪表示,中国未来仍将坚定地看到更多,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刚刚起步。有了勤劳的人民和完整的产业链,未来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还是会有很大的发展空。
在此基础上,深圳创投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开放的心态与外界建立联系,善于拥抱新技术,勇于接受市场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