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款什么时候发货(电商越来越爱玩的预售,正在失去消费者的欢心)

在618“对日”之前,电商平台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

你将利用折扣开始购买一些夏装。今年春夏不知道怎么回事,法国碎花裙突然火了,线下店看了个小碎花,线上店也差不多。最后,她在淘宝上挑了一条自己觉得可以驾驭的裙子,点击了“加入购物车”选项。结果她失望的发现想要的款式没货了,预售款6月15日才发货。



为了心爱的裙子,她一次次挣扎,下了订单。那是六月一日的清晨。白天午休的时候,她拿出手机戳淘宝App,但是“待发货”三个字让人觉得有些压抑。然后她转到小红书,想参考一下别人点的618。

偶然用关键词“预售”搜索后,她才发现原来的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预售吐槽。

用户小虾米发来截图,显示她的衬衫需要20-23个工作日才能发货。“不知道预售的机制如何被大众接受,现在还是‘工作日’...我根本不会买。买衣服就是买新鲜的东西。要不要这个月买,下个月穿?”

这个帖子有一个“讨厌预售”的标签。点击进去,你会发现目前有110个参与者,509000次浏览。在这个标签下,她看到也有用户想买碎花裙搭配牛仔外套,但是都预售了很久。发帖时间是3月底,“再过一个月我就穿不上我的牛仔外套了。我需要你用碎花裙子做什么?”

其实预售并不是什么新玩法。一些产量低成本高的服装服饰店已经开展预售业务。

比如大家熟知的“破产三姐妹”(汉服、Lo团、JK),部分高端品牌长期只接受预定,数量还很有限。能不能买到成功就看手速了。

比如明华堂,一个专注于明汉服的品牌,做工精良,面料考究,工期长。现在点开明华堂官网首页,可以看到店家已经表示订单的工期已经排到了2022年4月初。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下订单,还需要一年才能收到成品。



这里说的预售其实更接近定制。

网上也有一些抱怨明华堂发货慢的帖子,但是没有办法。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明富婆”,你必须忍受很长的建设期。可以说死忠粉丝和店主是愿意互相打一架的。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对预售越来越不耐烦了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认为有些等待不值得——越来越多的日常服装店推出了预售产品,等待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天,但最终买到的都是普通的衣服裙子,没有任何特别的卖点。这种情况下,别人的股票不香吗?

毕竟网购的激情是有保质期的。消费者恨不得上午下单,下午收货。一旦等待时间过长,原本的激情退却,拆包的时候就没那么开心了。

同样的商品,如果在A平台购买,可以马上发货,但在b平台需要等十天半月,即使A平台的价格相对更高,相信也会有一部分消费者投入A平台的怀抱。

而且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网友,她想买的是一条在春天可以搭配牛仔外套的碎花裙。一旦20、30天后收到货,衣服就过季了,不能再穿了。



商家不可能理解消费者的这些心理,他们更关心的是生产成本和库存压力。常见的现货销售,就是商家先找工厂生产一定量的商品,然后在网上销售。前期制作只能由经验和市场预期来决定。售前是先向消费者收钱,明确消费者需求,再联系工厂生产,做到按需定产,减少库存压力,避免资金链断裂。这种预售机制与近年来流行的C2M模式基本一致。

电商平台也看到了预售的优势,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平台鼓励商家和主播引入预售机制。

预售款多久发货

去年双11,品玩报道了淘宝直播通过调整主播积分规则,推动主播向预售产品倾斜。最近品玩也看到一些主播团队的选拔人员在积极寻找预售机制完善的品牌商家进行合作。

整体来看,去年双11和今年618期间,电商平台通过预售机制,延长了整个促销节的战线。前线的延伸可能会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促进GMV平台的多阶段增长。

另外,近一两年来,淘电商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孵化新品牌,打造新爆款,但不可能所有百万销量的爆款产品都提前生产完,这对新品牌来说成本太高。所以预售可以看做是对新品牌的一次试水:后期制作时间给单个爆款产品留有缓冲,也可以对市场遇冷的产品进行更换和调整。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对新品牌有帮助。

总而言之,消费者、平台、商家都是“公道自在人心,女人说女人有理”,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消费者正在对预售失去耐心,那些不具备价格或其他特殊优势的产品去进行预售是不可行的。

商家要么想尽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要么找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熬过十天半月的预售期,等待那种特殊商品的到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