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款是什么意思(业内人士揭电商预售乱象:秋衣冬收、春装夏至 玩的就是套路)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中央广播电台央广记者关鑫)11月1日零时,今年“双11”预售支付正式开始。事实上,从10月20日开始,各大电商平台都开始了2021年“双11”的预售活动。为了在“双11”的“加长版”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大部分商家都搞了预售活动。

商家在网上预售商品已经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为了争夺消费市场,减少库存损耗,快速回笼资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不能退换货的“霸王条款”等。如何避免预售模式的混乱?如何规范?

杭州的杨女士在网上看中了一条裙子,100多元的价格不算贵,但是从下单到拿货等了半年。杨女士告诉记者,以后可能不会考虑预售商品,因为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太大。

杨女士说:“买的时候,我觉得预售期大概是两到三个月。因此,6月和7月下的订单直到12月才收到。这是去年的事情。”

如今,电商平台上类似预售商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来自安的郭女士说,如果你买衣服,从下单到收货跨季节是很常见的。“这种预售经常遇到,有的是10天预售期,有的是15天,更夸张的预售期是30天。夏天买了短袖,发的时候应该是秋天穿毛衣。”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消费者表示,在下单时,网上页面和店铺提前注明这是预售商品是可以接受的,但有时需要先下单商品的到货日期才能显示。

郑州的段女士说:“我11月1日在网上下单买了一件大衣,但是下单后显示12月16日前发货。这种购物体验还是挺不好的,因为钱花了,货却迟迟不到。”

一位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服装的卖家告诉记者,根据平台规定,预售期一般不能超过20天或30天。不同平台规定不一样,超过约定时间会被罚款。但是有些平台的监管并不严格。“看他买了多少,买几十万(货),那层次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只是买一两个,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就是乱,(无非)罚款。”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电商预售越来越普遍,在他看来,有深层次的原因。“外贸订单源源不断。因为国外疫情,订单都来国内了,面料跟不上。其实商家也想发货,只是实在想不通。因为每个商家的能力不一样,比如有的今天卖,明天做,但是他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发货慢,甚至不能发货,比如面料买不到。”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启预售模式。目前“双11”临近,很多平台这两天都在搞活动,预售模式成为收割消费者钱袋子的有效销售策略。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是大的电商平台,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如果是小生意,会遇到霸王条款,严重的可能会遇到电商欺诈。

业内人士说:“大企业参与也没关系。如果小企业遇到这种(机会),一定要做。如果你以正常价格购买,他还有一定的利润,一般不会有欺诈。就算是诈骗,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逃避自己的责任。”

预售款多久发货

业内人士也表示,在电商平台上,越便宜的产品越应该引起重视。如果这个产品是预售的话,就更要注意了。“比如正品鞋3000块,他50块就挂了,一万个人买。他说他们会在100天内送到。有人觉得我给你50块钱就给你。如果发给我呢?然后15天后,他自动收货,拿到钱。他拿了钱跑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种百分百有风险,人家都在玩这种套路。”

记者在几个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一些商家以电商预售为主,这些店铺的“购买说明”大多写着:“一经拍下,不接受任何不合理退款、换钱、改色、改号。中途退款者将被强制发货,恶意退款、跑单、差评不再交易。”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售模式存在销售时滞,消费者从支付预售款到收到货物会遇到各种风险,应谨慎选择。

陈音江指出:“销售规则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针对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相关监管部门,包括消费者维权组织,也应该及时向商家发出一些劝谕函,向消费者发出一些相应的消费提示。”

陈音江表示,对于商家来说,这种新的电商销售模式往往违法成本较低,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维权成本相对较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向消费者协会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陈音江说:“消费者在选择这种预售模式时,首先要谨慎理性,尽量与商家约定一个预售发货时间。不按约定时间发货,商家违约,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没有约定送货时间,对消费者来说确实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消费者真的遇到这个问题,应该先和商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