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款一般几天发货(“双11”预售 消费者如何维权)

今年“双11”,电商平台迎来了第十三个狂欢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台预售火爆,但也被消费者频繁吐槽,如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不退不换、不退款等。这种预售模式违法吗?公民遇到问题应该如何维权?记者昨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提前为电商“蓄水”

在市民常用的某电商平台上,记者看到,临近“双11”的很多商品都是预售的。比如目前市场上销量不高的一款网络名人饮料,在店内显示为预售,付款后10天发货。预售涉及的价格比同类饮料便宜一点,原价106元,最终每盒82.9元,吸引了不少买家下单。记者搜索商品预售信息发现,预售到等待发货的时间从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甚至有市民告诉记者,她遇到了预付服装,等了近两个月才收到货。

为什么商家热衷预售模式?让消费者付了钱还拿不到?网络经济与社会事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双11”预售可以缓解物流运输能力和商业资金周转。此外,对于天猫、JD.COM等平台来说,“双11”需要12年后的新鲜感。时间调整后,消费者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消费习惯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通过提前“蓄水”,可以将“双11”的销售额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网络经济社会委员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表示,电商越来越多地采用预售,原因如下:首先,在新品上市之前,电商可以通过预售提前拿到大部分销售额,可以更好地根据预订的销售数据安排产能,避免库存积压,为商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第二,消费者需要交押金。一旦支付,他们不能退款,所以他们必须购买。第三,对于商家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存款锁定销售,还可以提前回笼部分资金。

预售款多久发货

牺牲用户体验

曹磊解释说,其实电商并不是商品预售的“始作俑者”。商品房销售中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就是交了定金之后没多久就签了合同,汽车厂商也是采用预售,所以电商应该说是模仿者。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用户的体验会受到一些损害,但是对于商家来说,资金活了,销量增加了,压力减小了,退款也少了。总的来说,从某种角度来说,预售模式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换取商家的既得利益。

多渠道维权

“无论是预售还是现货销售,整体上适用于平台的交易规则,所以也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以及一些相关规定。”曹磊说。

他认为,除了预售,电商还有很多分售模式,比如定期购买、团购等。,本质上都是网购,都受同样的法律法规约束,也受平台的“家法”约束。现在讨伐预售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双11”、“618”期间。等待时间关系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商家在销售商品前应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他建议,消费者在下单预售前,要注意预售的数量和持续时间,一般会在商品详情页上明确注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的预售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和商家沟通,向平台投诉,向消协或媒体投诉。本报记者阎正

来源:本报晚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