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流失率太高怎么办?"
“我们新人上线不久就走了。我们该怎么办?”
“现在招不到人怎么办?”
目前招人越来越难了。怎样才能减少人才流失,保证团队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结合项目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周转率的管理与控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1。周转率的计算
2。不同阶段人员流动的管理和控制
3。思考流失率
01
周转率的计算
一、换手率的计算方法
呼叫中心之间离职率的计算方法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来说,大致有四种:
1。离职率=本期流失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 100%
描述:
这个公式是目前呼叫中心计算离职率最常用的公式。公式的分母是期初人数和期末人数的平均值,用来确定某一时期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被管理的平均人数,进而衡量该时期员工流动的管理效果。
适用:
因为这种计算方法,离职率会大于100%。例如,某中心期初员工数为100人,本期招聘员工数为30人,本期流失员工数为90人,期末流失员工数为40人,本期离职率为90/[(100+40/2)] * 100% = 129%,超过100%;同时,这种计算方法受营业额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当营业额相对较高或较低时,期间的换手率会有偏差。因此,该公式常用于计算季度和半年的短期和中期周转率。
2。离职率=本期流失人数/期末人数*100%
3。周转率=本期周转次数/期初数*100%
描述:
以上两个公式类似。因为在一个月中,离职人员往往是月初或月末的员工,公式2和公式3关注的是实际管理的人员数量。
适用:
这个公式在计算月换手率时比较准确,所以常用来分析月换手率的趋势。
4。离职率=本期流失人数/预计员工人数*100%
描述:
这个公式以员工预期人数为分母,因为员工预期人数是呼叫中心在一年内维持人力的目标,所以它代表了本年度人员管理的预期人数,它的比值表示了员工流动对年度人员管理目标的偏离程度。
适用:
由于预期员工人数不受月份的影响,这种计算方法常用于比较一个企业内各个呼叫中心一年的离职率。
二。我常用的计算公式
除了以上四个公式,我个人还用以下公式:
离职率=本期流失人数/累计报名人数*100%
累计在册人数=期初人数+本期人数=期末人数+期末人数
这样计算的好处是,无论员工什么时候流失,都可以在离职率上体现出来。因为很多呼叫中心员工从入职到离职可能都发生在一个月之内,而前面的四个公式并不能反映这种情况,但实际上这种当月入职和离职的员工已经产生了成本。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培训周期较短的呼叫中心。用这个公式计算中长期(季度、半年度、年度)换手率时还是适用的,但是请不要用月平均换手率来计算半年度换手率,这样会使数据失真。
以上计算方法相互适用。您可以根据您所在中心的情况酌情使用它们,或者结合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周转率进行合理的评估。
02
各阶段人员流动的管理和控制
我自己做培训经理的时候,和业务部门“热情友好”的讨论过人才流失的原因。为了对人才流失做详细的分析,我跟踪了从通知员工面试到最后辞职的全过程,并在后期的项目中与几个中心对比了结论。概括起来,人才流失主要发生在以下四个阶段:
一、邀请面试阶段
下图是某中心三月份新员工入职情况汇总。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3月份中心邀请45人面试,40人通过面试,但实际参加培训的只有18人,一半以上在面试阶段落选。我已经和中心的人事主管谈过了。目前中心的人员招聘主要以网站招聘为主,包括BOSS、智联、58等。,花了不少钱买账号,主动邀请。同样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人员通过了面试,却没有参加培训。
后来,我们对通过面试但没有参加培训的人员逐一进行了电话面试。共对73名通过面试但未参加第一季度培训的人员进行了面试,其中59人进行了有效沟通。主要原因如下:
一些过于“个性化”的回答已经从统计中剔除,但除了工作地点太远(中心面试在总部,工作地点在偏远的工业园区,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之外,一些像薪资福利、工作性质、不规范等点还是值得分析的。
1。薪资不符合预期
主要原因是中心发布招聘信息时,为了吸引人投递和响应,薪资幅度较大,表现为:综合薪资3000-10000。该中心是一家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客服中心,工作地点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心员工平均月薪约4600元(税后,略高于市内同行)。该中心部分员工在比赛期间收入过万,但属于非常特殊的情况。在电话中,大部分谈及薪资不达预期的人都提到了中心底薪低,整体收入与想象差距大。
2。工作的性质与想象不符
因为中心有游戏业务,很多考生以为是来工作打游戏的,却被告知既不是打游戏也不是GM,或者是在线解决问题,很尴尬...
3。感觉公司不正规
这是最值得分析的。12个讲公司不规范的候选人,基本都提到了门禁和等待时间长的问题。
该中心非常重视安全管理。所有人员进出工作场所必须人脸识别,应聘者由招聘人员带入。但是面试结束后,招聘人员还要安排后续的面试,所以面试结束后应聘者没有领导是不能出门的,所以要在门口门卫处等很久。
此外,由于面试时间是集中通知,安排在面试后面的人等待时间过长(2小时左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照顾考生买水、上厕所的需求。
该中心希望通过在招聘信息中展示优惠条件来吸引人们先投简历,这原本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如果应聘者期望过高,实际沟通薪资发现底薪偏低,就容易让人产生巨大的落差。这类问题可以从薪资构成、如何获得更高的薪资等角度来设计。不注重求职过程中的体验,给应聘者一种不拘小节的感觉,真的有点不对。比如面试的通知可以从每半天一次增加到每两个小时一次,这样等待的时间就不会太长。面试结束后,将被面试者送出门禁,在面试等候区张贴自动售货机和厕所的标志,可以优化考生的体验。然而,该中心的招聘专员并没有改善这些问题。
二。新人培训阶段
培训阶段新人流失集中在培训的前两三天,主要是新人融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
1。设计破冰环节
我们在很多项目中发现,培训前开展拓展训练的中心,培训后的人员流动都控制得很好,所以有条件的中心可以在培训前开展专项拓展训练。如果费用有限,请注意培训初期的破冰。关键的工作是让参与者通过游戏快速了解对方。人多的时候要设计小组,设计更多需要合作的破冰游戏。
2。增加训练中的仪式感
培训阶段的业务和系统学习比较枯燥,还要应付考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设计很多仪式性的活动,比如开学典礼、班委比赛、学习评比、优秀表彰、毕业寄语等等。仪式感的设计可以加强参与者与团队的联系,让参与者更有参与感。
3。逐步推进学习
在新员工的培训上,包括刚上线的新员工,我建议压力要逐步加大。参与者中的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工作节奏的过程。要避免在培训初期和网上要求正式员工的标准。一开始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逃避。
4。适当设计惊喜活动
我做培训经理的时候,新员工的培训有一个传统,就是给参与者过生日。如果本期培训的学员中有谁刚好过生日,我们会组织班委成员设计生日惊喜活动,一定要有创意,好玩,有想法。我们会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录制视频,并在毕业典礼上播放编辑好的视频。这个生日活动是很多小伙伴的长期记忆。
5。培训系统的优化
除了以上细节,优化新员工的培训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培训体系的设计上,合理设计课程,平衡学习压力;在课程内容上,减少灌输,注重实际业务流程、热点、问题等的设计内容。结合业务学习、系统操作、情景演练等;课程内容增加了多媒体、案例等有趣的内容。
三。练习后阶段
培训后的前1-2个月,入职时,也是人员流动的高发期。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两件事:
1.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团队。
2.新员工的困难要及时解决。
其实这两件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总的来说,中心有带老带新的传统。新员工最好选个好师傅。师傅最好从培训阶段就和新员工建立联系。师傅带新员工,可以在绩效上给师傅一定的倾斜,更有利于新员工的成长。
四。发展的成熟阶段
当新员工成为老员工时,离职大多与员工觉得成长受限有关。企业要帮助员工建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赋权体系为其成长提供足够的支持,设计合理的制度激发员工自我成长的意愿。目前各个中心缺乏的是完善的赋能体系。这里以“客服联络顾问职业能力等级评价”赋能体系为例,以供参考。
[S2/]03
思考流失率
首先,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核心人员的离职率
人员流动不应一概而论,而应区分不同情况。一些员工寻求更好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并主动离职;如果部分员工绩效考核水平持续不达标,应解除劳动合同;在关注人才流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才流失。为了换手率而控制换手率是不合适的。有时候,一些心态不好的员工对团队的影响和伤害,远远超过离职率控制所节省的成本。
二、管理的关键是团队领导
合同中心管理的核心是团队领导。除了前期培训阶段,能否留住员工,直接关系到团队领导的管理水平。团队领导除了日常业务管理,还要做好人员和团队建设,建设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一个善于文化建设的团队领导,一般都有积极乐观的团队氛围,这样的团队有很好的绩效和员工留存。因为一个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直观感受基本来自于团队领导。
因此,在培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提高团队领导的能力。
三。组织支持必须[/s2/]
核心人员对自我成长有更高的要求,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完整的赋能体系,这对核心人员的保留非常重要。
同时,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客户服务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帮助企业做好决策支持、流程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资源投入,帮助合同中心做好价值中心的建设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