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老鲁寨90后茶人和他的创业故事)



“作为新一代的茶人,我想用我青春的智慧,为家乡普洱茶打开一扇小窗口,抓住电商的机遇,让家乡的茶香四处飘散。“那杯好茶在哪里?李对越来越深信不疑。

李,90后,思茅区龙潭乡老鹿寨村长大。自幼生于茶山,对普洱茶也是情有独钟。

普洱茶,对他来说,是牵挂的乡愁,也是创业的明灯。

2009年,李离开家乡,在外打工六年,做网络直播,摆地摊。

2015年,他拿出所有积蓄,在丽江古城开了一家茶叶店。开一家温暖的店,遇见温暖的人——这是李的美好梦想。

现实是残酷的。

小店生意惨淡,苦于没有回头客,十天半月很难成交,房租钱也赚不到。父亲对他说:“如果不是那块料,回来把地种好!”李不愿意结束刚刚开始的创业之路。

经过一番思考,李开始改变的商业模式。2016年,他回老家买了200斤散茶运到丽江,在那里开始蒸茶饼,让外地游客体验普洱茶的制作。随着热蒸汽软化茶叶并散发出茶香,无数顾客前来闻香。那一年,奶茶店的销售额翻了几番。一时间,丽江古城的茶叶店开始纷纷效仿。

李感觉到了危机的来临,于是他不得不重新规划发展方向:回到老鹿寨,创办初级茶厂!他坚信,只有抓住茶的源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80后创业故事

2020年初,他从零开始注册“老鹿寨”商标,根据现状重做市场分析,认为当时市场茶叶供应充足,提高茶叶品质是关键。因此,他决定从源头入手:加强茶园基地建设,保证优质原料供应;培育茶树新品种,彰显产品个性;开发适合本地茶树的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制定生产标准,规范茶叶生产。

为了改善茶叶基地,李找遍了老鹿寨的所有村庄,最后选定了其中两个最古老的茶园,与茶农签订了合同,并成立了初级茶厂。他走遍了普洱茶产区的所有名山,选出优良品种,移植到自己的茶园基地。

李原本将茶叶视为经济作物,开始重新认识茶叶本身与茶叶的关系。他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人很少用手炒茶。虽然他不是炒茶专家,但他知道好的师傅炒出来的茶质量更好。“手工炒茶看似老套、复杂、低效,但正是这种匠心放大了高山茶的口感优势。”他觉得这个技能“不应该丢弃”。他开始学习茶知识和制茶。





为了学好炒菜和泡茶,李不知忍受了多少次烈日,多少次被炒锅烫伤,多少次彻夜不眠...但这些都没能打消他对普洱茶的喜爱。正是因为这些实践和学习,李掌握了很多书本上无法详说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

“茶叶不等人。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是不断变化的。短芽长大了以后,味道就变了。为了追求质量,我们不得不与时间赛跑。”从小在小茶山长大的李对这种工作环境很熟悉。“没有什么。疼痛只是暂时的。痛苦过去了,就过去了。”





依托老鹿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科学种植,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炒制技术相结合,让更多的人能在大山里品尝到普洱茶。“口感好,色泽好,价格合理”,“老树茶口感鲜醇,汤色纯正”,“非常适合老茶客的口味”.....李以“茶叶分离尘香”为宗旨,薄利多销,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在李看来,普洱茶不仅是一种待售的商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忙碌的生活中,泡一杯普洱茶,放慢生活节奏,平复浮躁的心。这就是普洱茶的独特魅力。



生于茶山,喜茶。对李来说,茶是他一生最爱的职业。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把自己热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他创业以来最大的收获,也是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为更多人打造一杯放心茶,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茶业的执着,每一步前行都坚实自然。李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专注才能出类拔萃。热爱老鹿寨的土地,尊重茶农,倾其所有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做老鹿寨茶业的领头羊,是他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

云南网通讯员李建红许晓芳陆海洋摄影报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