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作台使用教程(年轻人困在周报里,“巻王”藏在其中)



原始燃烧维度(ID:chaintruth)

焚烧金融产品

作者|张杨冯晓婷邓

赵晨曦谢钟秀孔心悦颜文君

编辑|谢忠秀



几个互联网从业人员一起合作,周报必然是最热门的话题,因为里面藏着一个“王”。


很多公司都有周报,甚至日报,月报的汇报机制。周报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承担着整理工作、展示成果、争取资源的功能,是一种“优秀的工具”。然而如今,周报正逐渐成为职场“内卷化”的最佳载体。


“996,大小周,大家都说很卷帙浩繁,其实还好。毕竟是按工时发工资的。”一个大厂的员工说,最重要的是周报,本来只是日常工作,现在变成了竞技场。“以前各部门分工不同,大家各司其职,没有可比性。但是有了周报,大家就可以竞争了。”


据了解,周报的撰写也会影响公司领导对员工工作的评价,所以类似“做得好不如做PPT”的事情时有发生。现在网上新的流行语是:把日报/周报/月报吹好,工资无忧。


在这种背景下,员工开始比较谁的周报字数多,谁的周报大而全。“别人写了1000多字,我想多写点,最后写了3000多字。”“最初只是文字,后来逐渐多了图表,然后就有了图片。本来只有工作汇报,后来加入了下周的工作安排,有工作反思。越来越长,花样也多了。”"据说有人把周报拍成了视频."


而且由于周报一般是直接发给领导的,不会被同事看到,这就给了职场“心机党”可乘之机。这显然是与同事合作完成的工作,但这只是周报上的功劳。另外,延迟周报的发送时间也成了表达你加班的一种手段。


周报确实有整理报道的功能,但“内卷”下的周报已经脱离了本质,逐渐成为“工人”的负担。有员工直言“我每周五都没时间做什么。我一直在赶周报,为了交周报,我不得不暂停工作。太可笑了。”


很多大厂也意识到了周报的副作用,开始调整。2020年7月,阿里员工开心地爆料:“周报取消!TL(组长)需要发一份月报,但是不能超过1000字!!"2021年5月,第17个“阿里日”,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在给员工的回复中也提到:“鼓励取消周报。”11月27日,一位阿里员工也对燃烧财经表示:“我们事业部现在不用写周报了,写双周刊就行。但是其他部门的同事,写过的,可能不同事业部的要求不一样。”


在这一期的酒馆里,我们发现了几个被日报/周报/月报困住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互联网大公司,中小企业,传统企业,但都有被周报主导的恐惧,主动或被动的“卷起来”。他们有的一边工作一边写周报,周末定时报送,制造努力工作的假象;有的人因为日报太简短被领导定为反面教材,然后“不断学习”成为公司日报的“卷王”;还有的经历过同事在周报上“抢”功劳,在职场上演“宫斗”...


周报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可能不会像大、小周那样取消。毕竟在阿里宣布取消周报之后,其他公司并没有跟进。但只有把周报还给管理工具本身,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管理层不仅通过周报衡量员工的能力,而且当年轻人不再在这种职场表现上浪费时间时,这份周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周报成了同事间“宫心计”的角斗场

Bay Bay | 25岁的Aauto更快的员工


网络工作最累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人际关系的拉扯,还有例会、周报等琐事。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消耗了所有的能量。


毕业后直接招了学生去Aauto工作比较快。去之前有一个网上的师兄跟我说,Aauto Quicker的人际关系有点复杂,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够完善,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前后要协调好几天,开会周报之类的小事也很累。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开始工作之前,我想过这能有多复杂。只是一个会议和一份周报。更何况还有不错的工资。能忍就忍吧。


结果正式工作四个多月,我彻底见识了人心可以有多复杂,连周报都可以卷成“宫心计”。





我和同事一起做这个项目,所有的想法和计划都是我想出来的。落地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于是向同事请教。结果在项目还没有完全落地之前,我无意中看到这位同事把这个项目写进了他的周报,并且在长篇大论上吹嘘自己的贡献,仿佛他是整个项目的领导者和关键执行者。


我们组的领导很重视周报,所以每周我们组的同事都很努力的写周报。几个月前,在Aauto Quicker还没有取消周周的时候,同事们经常周末加班写周报。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在学习阶段。领导找我谈话,说我的周报太简单了。只是进度没有体现我的想法。让我把自己的学习、思考、输出都存入周报,让他看看我有没有成长。


说实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蹦出了很多问号。只能从周报上看到自己的成长吗?我平时坐在那里干那么多活,你没看出来吗?表面上我还是回答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渐渐发现,因为上层重视周报,而且很可能和自己的业绩挂钩,所以同事们都参与了,写的比谁都多,内容也比谁都深刻。在周报上,各种抢功劳、拼爹的场面也层出不穷。


后来另一个部门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给了我一招。以后我的周报要写得足够详细,把这个想法的所有理由,实现时间,实现细节都写下来,如果是你一个人,要注明你是自我执行,合作的同事,也要把同事参与你的项目的所有事情都写下来。就这样,领导看了两个人的周报,稍微比较一下,就知道谁在夸大其词,居功自傲。


后来我写周报的时候都很有心眼,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不给别人邀功的机会。因此,周报越来越长。


说实话,真的很耗能量。每次写周报,我都要强迫自己打起精神,一边忍住内心的抗拒,一边写“宫心计”。


如果周报有固定的形式就好了。规定只写工作计划、进展和近期成绩,简洁干练,不说不必要的废话。但估计这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我们组是不可能的。


周五“全职”写周报,京东的“周报文化”让我心力交瘁

25岁的JD.COM集团前员工强强


去年年底,我从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跳槽到JD.COM总部工作。JD.COM是我的第二份工作。之所以离开上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因为通勤距离长,KPI重,各种加班时间和周数。


我没想到的是,在JD.COM工作不仅要面对业务增长的压力,还要有各种内耗。从我开始工作的那天起,我就深深体会到了JD.COM的周报文化。网上培训,正式工作,我需要把周报写的完美无瑕,才不会被“谈”。记得第一次写周报,因为字数和字数不合适,在工作小组被领导批评。后来,我花了几个小时认真地写周报,有时候周五会放下一切,一整天都在写周报。


JD。COM的周报文化自上而下贯穿始终,直接领导会从你的周报中摘抄内容来完善他的周报,然后上报给他的上级领导。所以,如果周报告写得不好,不仅会被批评,还会直接影响你和领导的关系,甚至影响领导对你工作态度的评价。





我们和JD一起提交周报告。COM自己的打鼓工作台,并且软件中有丰富的办公辅助工具。我需要解释清楚我每周都在做什么。我还需要解释一些对工作和项目的理解,做一些新项目的图表和PPT。复杂程度堪比作文大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跨部门需要协调的工作,周报需要详细写下进展、合作人、各种报告、风险提示。


有一次,我跟领导出差,领导有个项目讨论,因为太忙,让我帮他写周报告。不敢拒绝的话,只能硬着头皮连续写两个周报,还要模仿领导的语气,写完周报继续完成手头的工作,整个周末加班。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给领导写周报成了家常便饭,每个月都要绞尽脑汁写两三遍。


5个月后,我递交了辞职信。写周报是原因之一,还有薪酬制度、繁杂的审批程序、PPT文化,都让我下定决心离开JD.COM。现在,我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营销。我没有周报,一周还是一周。我只需要做好我的工作。在我看来,工作就应该是这样的。


从“反面教材”到“日报模板”,我莫名就成了“卷王”

罗友友| 24岁商务助理


网上有句话叫“日报比周报更无聊”。


巧了,我们公司就是写日报的。而且我们公司虽然是一家不到100人的互联网初创公司,但是我们老板是一位“互联网大公司的前员工”,非常看重互联网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公司基本采用“OKR管理模式”,连日报版式都要求“OKR工作法”。


起初,OKR工作法并没有规定怎么写,只是在后台提交日报社的盒子里有一个模板,里面有“你做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年初刚来公司的时候,第一次不知道日报怎么写,就在临下班前按照模板大致写了一下,提交了。因为公司也有规定,日报需要当天交稿,最迟第二天10点前交稿,否则罚款200元。


这是我来到公司的第一份日报,成了上周五总结会上的“反面教材”。会议本来是我们组长开的,但是在去开会的路上,老板进来把后台系统叫了出来。我想都没想,就点开了我们部门和我日报的专栏,然后在会上做了近30分钟的即兴发言。


第一,他跟大家说我日报的格式不对。“就算不按照模板来,也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用小数有条不紊的标注出来,而且日报上写的内容太宏观,要具体,让读者知道你一整天都做了什么。”然后,他给我们看了其他部门同事写得很好的日报。“正教材”的销售合伙人一眼就把日常谈资的客户名单和结果意向,详细罗列到了每一个细节,最后还附上了可以进一步接触和保持沟通的客户名单。





当时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也没有“卷起来”的感觉,只是觉得刚来的时候应该多学习。后来为了避免不知道怎么写日报,我特意买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下了我每天做的事情。


每天,当我绞尽脑汁记录每天的工作和日报的内容时,我突然想:“既然我每天都要写日报,而且有些工作是提前知道的,不如我先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写在日报上,下班前再把完成的信息加起来。”所以我每天来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班前列出“今天的任务”,加上“完成情况”和“明天的计划”。第二天,把前一天日报上的“明天的计划”复制粘贴为“今天的任务”。


经过一些操作,我的日报看起来充满了数百字。我的操作用了不到一周,在月度总结会上被老板表扬了。他还特别强调,“我已经告诉其他部门的同事向你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第二天,我在后台“闲逛”。当我看到同事的日报时,我发现部门里一半以上的同事都学了我的“日报模板”,就连领导也不例外。到现在,同一个部门有一半以上的同事还在用和我一样的日常模板,但是在本周的总结会上,老板提到了其他部门一个同事的“心灵指引的日常”,并表示希望我们可以互相学习。


我计划从下周开始,日报将采用老板提到的“思维导图风格”。


日报竟然还评选,写得好有现金奖励

25岁的文创公司员工咪咪


朋友经常跟我说周报和月报把我“卷”成碎片,但我觉得周报和月报不是最“卷”的。我们公司的日报被“卷”出了王国。


我们公司要求日报每天都要写,还有字数要求——500字以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寒暑假每天都要写日记,但是要求的话并没有那么难,更不用说“天气晴朗”这样的话了。


但是,每天的工作汇报就不一样了。要把每天做的事情写清楚,但其实我们很多项目都是按月进行的。有时我们忙得一天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有时我们一整天都无所事事。


这让我压力很大。为了在日报上有东西可写,我甚至在电脑上放了一张便利贴,把每天的工作记录在每一个细节上,甚至把每一次通话和沟通的主要内容都提炼出来。但这远远不够。为了凑足字数,同事们想尽了办法,有的每天写心得,有的每天写学习笔记。总之,为了凑足500个单词,大家都很拼。


但事实上,我们写完日报后,并没有任何反馈。领导从来不回日报,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他有没有看过我们提交的日报。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知道他不仅会看,还会比较。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工作群里突然炸开了锅,三个同事被领导点名表扬,直接在群里发现金奖励。在我看来,奖励的理由很奇妙——日报写得很好,连一、二、三等奖都发了,三个同事分别得了1000元-3000元。





这件事还被我们私下斥为“老板惊变奖”,被奖励的三个同事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大团发的日志被一些同事截图“鞭笞”了,比如“只有他们几个能拍老板马屁,不愧是老板面前的红人”“要500字写小一千字真的是奖励。”


除了私下说,甚至当面听到过“冷嘲热讽”,不得不说大家真的很“勇敢”。其中一个被奖励的同事在与另一个同事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另一个同事突然说:“你在你的日报上写得这么好,你还看不懂这个。”那一刻,被称为“社交死亡”的场景,整个办公室一片安静。


虽然当事人很尴尬,但大家确实在日报上“卷了起来”。除了一部分人想得到老板的关注,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努力不做最差的那个。毕竟从评比的那一刻起,除了第一名,肯定还有最后一名。


于是我也随着日报“量”的趋势,不断增加日报的字数。当我也开始提交1000字的日志时,我意识到老板的目标达到了。


公司开会,主题竟是“怎么写周报”

艾米是一名26岁的公关公司文案


我是一家公关公司的文案。我们公司不大,只有十几个人,但内部体量很严重,不亚于一出“龚都戏”。你可以从一份小小的周报中窥探一二。


虽然公司很小,但是我们的主要客户都是互联网大公司。于是,不仅“对齐、赋能、闭环、迭代、链接”等网络俚语成为我们工作中沟通的必备词汇,连公司的管理制度都参照大厂的标准,会议、对齐会、周会一个接一个,日报、周报、月报写不完。


刚到这家公司的时候,我以为周报无非是对一周工作的总结和整理。服务甲方“爸爸”已经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周报要简洁明了。但事实证明我很幼稚。


在我写完两周一次的周报后(也就是我加入这家公司两周左右),公司第一次通知我参加周会。为了这次例会,我特意提前把手头的工作整理了一下,把需要同事配合和老板推动的项目做了标记,希望通过会议能有效推动,但是这些完全没有用。因为会议的主题竟然是“如何写周报”。





我当时就惊呆了。会上,老板不仅强调了周报的写作,还把写得好的周报发给了小组。我一看,好家伙,每篇文章差不多有1000字,有些文章甚至还有大小不一的标题,甚至还有“思维导图”。这还没有完成。最后,老板把“写周报是否有逻辑”和“一个人的底层思维逻辑”上线,让大家重视周报,把它当成日常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


我甚至觉得这个会议是为我一个人开的,因为我是唯一的新人。看着我200字的周报,我无奈的笑了。我是不是一个可能看不懂文案结构的文案?我只是觉得没必要在周报上浪费太多时间。200字就能达到总结和有效沟通的目的,没必要写1000字。


但显然,周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为了职场斗争的工具。老板认为谁的栏目多,谁做的就多;谁写的时间长,说明他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谁发晚了,就是谁在加班,工作满了。


为了适应公司,我也开始困了。除了更长的周报,我还学习了“职场技巧”,定期发周报。我们公司规定每周五要交周报,但是下班前没人送。但其实大家都是在工作时间写的,只是发送时间差不多是晚上9点多。

京东工作台


现在,我发现写周报比和甲方爸爸打交道更浪费脑细胞。我不知道那些越来越长越来越花里胡哨的周报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卷着卷着”周报越来越长,花样也越来越多

24岁的营销编辑闫妍


今年年初,我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我以为从互联网公司逃出来就可以脱离《周刊》。结果我得知新公司不仅要求员工写周报,还要求写日报和月报。


入职第一天,我就被要求像其他员工一样提交日报。但事实上,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办理入职手续,领取办公用品,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晚上硬着头皮,在网上搜了一下模板,整理了几句心得,通过钉钉提交给领导。结果领导不仅为此批评了我,还告诉我“你不用在日报上写太琐碎的东西,把你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就行了。”


当时天真的以为新公司的工作报告只需要简单的几个字,第一周交周报就直接“放飞自我”了。当时只写自己完成了一、二、三点工作,全文不超过150字,完美控制在五行之内;然后复制粘贴到部门工作周报的共享文档中(因为很多工作需要同事配合,互相了解工作进度)。由于字数不足,我第一个光荣地交上了周报。


结果周日晚上,我们部门周文档的链接突然发到了工作群,我的“五行之内”亮堂堂的排在第一,后面同事的周内容越来越长。甚至有人在完成项目后写下自己的工作感悟、反思总结等等,凑在一起三五百字,一篇一篇只要八百字的高考作文。我才意识到“内卷”一直都在。





不过之前大领导已经明确表态了,我们不能在日报/周报/月报上写每天的会议之类的琐事,只能写工作/项目进展。无奈之下,只好开始写工作感悟之类的“水”字。毕竟领导不可能把几十个人的周报一份一份仔细看,一旦“突出”,就会成为自己“工作不饱和”的证据。


我以为在周报上数字数已经很痛苦了,结果月报被“卷起来”的同事搞得花样百出。一个月前的会议上,领导要求我们随时记录项目时间节点,要在月报中有所体现。于是,有人在月报中用Excel做了一个表格,记录每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以此来记录时间节点,“丰富”月报内容。


领导看了之后觉得他的月报很好,决定在全部门推行这种月报形式。他还让人事部的同事做了一套Excel表格模板,用来统计每个项目/工作的小时数,美其名曰“我们直接把项目和小时填在表格里就可以了,可以节省员工写月报时做表格的时间。”


马上就要月底了,又要开始准备写月报了。由于“努力记住并补上足够的工作时间”的额外工作,我写一份月报至少要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我明白通过日报、周报、月报记录项目进展的过程,但我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通过不断“滚出”内容形式,“证明”自己的工作已经“饱和”。


工作时间摸鱼写周报,然后在周末“加班”提交

娜美| 27岁广告公司高管


2020年初加入这家广告公司。总的来说,我在这里的工作很愉快。公司人不多,和同事相处也不错。公司主要业务是设计、文案、品牌做的,我每天负责的就是一些日常行政人员做的事情。


因为公司规模小,是广告公司,我们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也没有把钉钉作为办公产品。工作中的沟通是公司的邮箱。我刚进公司的时候,连周报都没有。


大概从去年4月份开始,领导突然宣布要全公司提交周报。周报的格式、篇幅、投稿时间不限,只要在一周结束前上交即可。但周报提交时,不仅要发给上级领导,还要抄送给公司其他小伙伴。当时我们猜测是不是因为疫情加重了领导的焦虑,周报是她缓解焦虑的途径之一。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开始写周报。一开始大家都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不耽误周末难得的娱乐时间,基本上周五午休后,大家的工作内容就开始出奇的一致——认真“编译”周报,然后在下班前提交。


我们甚至一度认为,周报制度的实施,给了我们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在工作时间“钓鱼”。





然而没过多久,这种钓鱼的乐趣就消失了。我记得那是7月的一个周六晚上,大概是晚上10点多或者晚上10点多。突然,我的手机邮箱显示我收到了一封新邮件。打开后发现是文案部的小伙伴发的周报。当时没多想,也没打开。


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周一的例会上,领导竟然当众表扬了这个小伙伴,说她“周六还在想着自己的工作,周报也写得不错,不像很多同事要处理事情。”反正就是这几个字。会后,这位小伙伴给大家解释说,他就是忘了,周末不上班,周报内容很简洁等等。


虽然当时大家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其实周报的内卷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虽然周五上班时间大家还是在公司写周报,但是周五就收不到大家的周报了。或者说,从来没有小伙伴的周报是周六晚上10点前发的。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一般都是周五写,周六晚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讨论一下,彼此分开多久。


慢慢的,送周报的时间从周六晚上推迟到周日下午,再到周日晚上。一开始“量”只是在发送时间,但是当时间不能“量”的时候,有些朋友会在每周内容中加入一些周六周日的工作内容,比如“文案修改”、“与客户沟通”、“设计修改”等。


但是作为一个管理员,周末真的没什么好写的。久而久之,我退出了“内卷周报圈”,开始在佛系平躺。不过我还是留了一点功夫,就是我定了周日晚上定时投稿——“周日晚上十一点,准时投稿就行。”


周报关系领导印象和年终奖大家开始“小事化大”“大事写重”

对对对对,28岁能源国企员工


我在一家能源国企工作。好吧,在国企,大家都有一个刻板印象——旱涝保收,“大锅饭”,混日子,干日子,所以“量”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但是这两年,我们公司也开始了改革。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取消了部门,导致一个领导现在要管理好几个部门的人员。二是实行岗位本位,工作内容落实到人,责任也落实到人,所以要多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


因此,为了让领导更好地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周报应运而生。以前不需要写周报,现在日报、周报、月报都在战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我们也“滚起来”。


在我们公司,基本上同等级别的员工通常工资福利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年终奖的多少。但是改革后,年终奖的分配和领导有了比较大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岗位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分配的工作以及工作的完成情况来确定一个系数,然后根据这个系数来确定年终奖。


我们的周报一般主要汇报本周的工作重点和下周的工作计划。然而,为了在周报上“表现自己”,赢得领导的好感和与他们相关的年终奖,有些人的工作内容开始被“扭曲”,小到开会交表都会写进周报,或许是为了写得长一点多一点,看起来工作内容已经饱和。


常规工作会被一些职场术语“点缀”和“加工”,可见你在做的事情很重要。比如一个三方项目,周报上写着:“组织接洽合作伙伴,推动项目进展。”其实我两边都打了电话。





这种“小伎俩”很快就被我们领导识破了,因为大家的工作都有重叠,一个人添油加醋,但仔细看,又比不上别人,肯定有问题。所以偶尔会叫人聊聊天,汇报一下工作情况,避免“纸上谈兵”对真实工作评价的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会考虑到这一点,领导也不一定总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个动作,所以难免会有疏忽,“碾压”不消除。现在,为了赢得领导的“表扬”,虽然我不会“添油加醋”,但我会尽力把我能写的都写出来,措辞会更工整,让我的工作内容更饱和,更重要。


同时也带来了疲劳感,因为现在简单的汇报工作,既费力又勾心斗角。这种“量”有意义吗?


*题图及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咕咕咕、蔷蔷、婉婉、罗友友、艾米、娜美、闫妍、咪咪、右右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表达的信息或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