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卖家版官方下载电脑版(净利同比大降超七成、电商业务疲软,阿里靠什么走出低谷期?)



观察者(文/胡育静编辑/庄毅)国内电商业务在阿里财报中逐渐淡化,云服务和本地生活反而成为亮点。

2月24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三个月,阿里总营收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营业利润70.68亿元,同比下降8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04.29亿元,同比下降74%,净利润192.22。

消费者数据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生态全球年活跃消费者人数达12.8亿,单季度增长4300万。其中,中国市场消费者单季度净增长2600万至9.79亿,而海外市场消费者首次突破3亿。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本季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阿里巴巴继续坚定实施多引擎增长战略,业务实现稳健发展。通过高度关注能力建设和价值创造,我们在关键战略业务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张勇多次提到国内市场环境疲软,电商领域竞争加剧,这解释了阿里整体营收、国内电商业务增长进一步放缓、淘宝天猫GMV个位数增长的原因。

疲软的市场竞争加剧,淘和淘菜菜推动消费增长。

在这份财报中,阿里第三季度净利润下降了86%。财报显示,主要是由于数字媒体及娱乐板块相关商誉减值251.41亿元,增长业务(如淘、淘菜菜、Lazada、饿了么)投资增加,用户增加,商户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财报是阿里在板块披露机构升级后披露的首份季报。财报将阿里的业务和战略分为中国业务、国际业务、本地生活、菜鸟、云服务、数字媒体和娱乐、创新业务和其他。其中,中国业务增速为7%,国际业务、本地生活、菜鸟和云服务增速分别为18%、27%、15%和20%,云服务和本地生活增长显著。



图片:阿里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阿里巴巴卖家最怕什么

虽然多个新业务板块收入有所增长,但占阿里总收入70%的中国业务增长缓慢,拉低了整体收入的增长。对此,张勇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国内市场环境疲软和电子商务领域竞争加剧是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幅放缓,从7月份开始出现个位数同比增长,10-12月份增速仅为4.9%、3.9%、1.7%,仍在逐步放缓。此外,JD.COM、拼多多、微信等小程序和Tik Tok、Aauto Quicker等短视频平台也加剧了国内电商市场的竞争。

在国内市场,不断壮大的一淘和淘菜菜正逐渐形成对淘宝天猫的补充。张勇在电话会议中解释说,目前电商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0%-40%的较高水平,但快消品、食品、生鲜等需求是刚需,其渗透率还较低,数字化渗透的机会还比较大,我们希望未来在这些品类上有更大的突破。

淘和淘菜菜的渗透是阿里国内消费者健康增长的关键。阿里财报显示,单季度中国市场消费者净增长2600万至9.79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一淘活跃消费者2.8亿,比上一季度增加3900万。第三季度,淘支付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00%,淘菜菜季度GMV环比增长30%。

张勇表示,“随着淘和淘菜菜的业务初具规模,未来我们将更加关注这两项业务的增长质量,预计淘和淘菜菜的亏损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步收窄。”

云服务收入多元化,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金融、医疗行业的数字化。

除去国内业务的“阴霾”,国际业务、云服务、菜鸟和本地生活为财报提供了亮点。

在国际业务板块,包括Lazada、全球速卖通、Trendyol、Daraz在内的国际零售业务增长迅速,年活跃消费者首次突破3亿,单季度增长1600万,整体业务订单同比增长25%。阿里国际站所在的国际批发业务,第三季度国际站交易额增长50%,营收增长29%。

本地生活服务首次以板块形式写入阿里财报,主要分为“家”(包括饿了么、淘鲜)和“目的地”(高德和飞猪)两部分,并以此拉动该板块业务同比增长27%。

在“到家”部分,新上架快速增长,用户渗透率提升,非餐订单占比提升。由于对用户的有序投入和配送成本的降低,饿了么的经济效益同比提升。在“去目的地”方面,在高德用户交易量和频率的带动下,高德和朱非的订单量快速增长。财报显示,国庆假期期间,高德创下了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的新纪录。

菜鸟本季度收入增长15%,至196亿元。财报显示,菜鸟本季度67%的收入来自外部客户。此外,菜鸟国际物流在本赛季每天处理超过500万个包裹。在中国,菜鸟国家站的数量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云服务成为阿里第二大收入来源,该部门收入同比增长20%,至195.39亿元。财报显示,云服务的收入构成日益多元化,客户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收入占抵消跨分行交易后收入的52%,来自金融和电信行业的增长强劲。

但一些海外大客户正在搬出阿里云。财报显示,云服务头部客户在海外停止使用阿里云服务,而互娱和在线教育行业需求放缓。

对此,张勇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在过去几个季度中,一些海外大客户已经逐渐搬出我们的云,但未来随着我们进入新的周期,每个季度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除,我们注重大客户的去中心化,这有利于阿里云业务的长期发展。

他表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到2025年将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未来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是数据驱动的,需要新一代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支撑其转型。新兴产业一定会成为云商的主要驱动力。

阿里会特别关注新能源汽车、金融、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他认为这些行业会持续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且都是高潜力行业,对计算能力和智能化的需求很大。阿里云将利用其自研技术产品的优势,针对这些行业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推动闭环业务设计,部分板块可能独立上市。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阿里集团层面做了很多调整。单从财报来看,七大板块各业务的表现更加清晰,这也揭示了阿里目前发展的软肋和动力。

对于未来多个板块的布局,张勇在电话会议上表示,“阿里的菜鸟、本地生活和Lazada业务不再是内部事业部的设立,而是独立公司的运营模式。我们将为未来设计更多闭环业务,促进业务的公司化,并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以推动市场进程。”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已与投资者谈判,为其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融资至少10亿美元。知情人士称,阿里有意将此轮融资作为第一步,以便未来剥离Lazada,为其潜在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虽然这次融资最终取消了,但也契合了张勇所说的各个板块的闭环业务设计,各个板块独立上市也不是不可能。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商业领域,阿里近期推出天猫自营业务“猫享”,希望建立消费者对天猫自营的统一认知,同时对京东进行一定的限制。COM的自营。

关于平台和自营的讨论,张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阿里对平台和自营没有偏好。无论什么模式,都要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模式。直营绝不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运营,而是更注重品牌推广、用户连接、更高效的投放、整合服务等等。张勇说:“阿里的自我管理不是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竖起一堵墙”,而是帮助商家推广品牌,利用好消费者数据。

过去一年,阿里港股从最高的每股256.4港元跌至每股105港元,跌幅近60%。在财报发布前的2月24日港股早盘,阿里下跌6%,盘中一度跌至105港元/股,创52周新低。一些分析师称之为“财报发布前的恐慌”。

对于低股价,张勇在电话会议中直言,“目前的股价没有公平地反映公司的价值,我们将继续回购股票”。数据显示,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一年中,阿里以91亿美元的价格回购了约523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占150亿美元总回购计划的51%。回购计划将持续至2022年12月底,阿里将回购73亿美元股份。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