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独立站都开始搭建开放平台,仿佛在说“自营+POP”是必然趋势。首先,我们来盘点一下POP(开放平台)的优势:
1.拥有丰富的SKU。商家独立入驻,意味着平台有更多的产品可以销售。通过这种方式,新款式和新产品可以迅速得到补充,为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强大贡献。可以说,在当前电商流量的特殊性质下,商品种类“等于”销售额。
2.降低库存风险。纵观各大自营平台卖家的财报,库存问题总是上亿甚至更多,高级款POP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库存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理解:随着POP商家销售占比的增加,库存的风险会越来越小。
3.供应商的“分组化”。产品开发、制图、编辑、上架、质检、包装、发货、售后等。对于一个自营平台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随着我们平台的扩大,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一个团队来做。而在POP模式下,上述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平台只需要配置相应的商家服务团队即可。可以说,在这种模式下,一个供应商相当于一个“部门”,平台的职责就是对每个“部门”进行指导和管理。
4.能够充分利用供应商的自主研发或开票能力。开放平台模式可以使供应商更加积极,充分发挥他们在新产品上的研发能力。特殊的人做特殊的工作,很多供应商都植根于一个行业。他们对行业热点和需求比较敏感,因此能够发挥更好的新品开发能力,最终将效果转化为平台的力量,实现更大的销量。
和疫情时期一样,在这个特殊时期,POP的优势似乎特别突出,那么“自营+POP”的模式有什么问题吗?来,我一个一个告诉你。
我想优先考虑团队合作。一直以来,自营平台依靠团队在营销、产品、供应链等方面的努力,建立了非常成熟的流程体系。不引入POP模式,团队本身就能保证基本的销量和销量增长。那么将POP引入自营系统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很多SKU。
在销售方面,新的产品和款式肯定是自营团队最迫切的需求。需要考虑的事情包括:1。我们需要用产品2完全运营自己的流量。推广需要用爆款引流。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当大量SKU通过POP终端接入平台时,如何在海量的商品中挑选出“心仪”的商品进行运营推广?对于供应商来说,我上传的这些SKU有没有得到“奖励”?
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调整组织架构。中间会诞生一个人。他做什么:挑选产品和供应商。简单来说,供应商上的产品,并不是先直接和自营系统对接,而是让一个深入参与自营系统了解玩法的人先挑出来,再推送到自营系统。这个人非常挑剔。我个人认为他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素质:非常了解产品,是各个行业的专家;懂交通规则,能告诉推广这是爆款;了解平台用户群,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你觉得自己是个多面手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好了,假设这个洞卡住了,我们继续两边推,说说招商团队。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负责POP产品的原始来源。如果这个团队能有上面提到的“中间人”一样的素质,岂不是完美?我一直希望供应商和平台能形成良性循环,即使供应商很少,但是大家都能赚钱,所以什么交货期,账期,深度合作什么的都好谈。
一些开放平台早期由于扩张过快,招商团队的标准和自营系统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其实是一个隐患。在未来,可能导致的问题是许多商品无法选择,供应商无法充分评估,更详细的标准无法建立和完善...最终结果就是供应商不玩了,潜在产品流失,深度合作机会逐渐丧失等等。总之形成不了良性循环,团队总是在补救,很被动。
既然是开放平台,就要有开放的价值——人人都能受益,这样才是一个生态。严把商户和产品质量关,让流量端在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也能充分考核商户。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场景,我认为要付诸实践并不容易。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供应商管理和商品管理的部分。供应商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端销售。那么,供应商对前端市场需求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前端市场在哪里?其实最清楚的是市场部负责运营的同事。第一,他们直接面对客户;其次,他们有数据:广告数据,网站数据等。第三,他们直接连接各种营销渠道。另一方面,供应商自己,最多放出一些非常有限的经营数据,除此之外,也只能强迫自己用有限的资源去盲目开发新的货架。当然这个过程也会形成,我们称之为“感觉”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一定客户群,定位明确的平台,这种感觉可能更容易形成。而很多品类丰富、个人感情杂、渠道流量大的平台是风向标,这就使得情况更加复杂。无论是对于营销部门还是供应商来说,及时有效的沟通看似是明智之举,但你知道,如果这两个环节相交,问题再大。所以这里有一定的代沟。
供应商准入标准,这是最初的环节。这个环节太严,货就少,太松,货就乱。这一块的制定需要平台管理层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他们可以更好的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平台调性和设计,这只是开放平台的起点...后面还有很多环节会因为这个出发点的疏忽而造成很多麻烦。这篇文章有很多解释。
我觉得只以人来评价商品是不可行的。从供应商层面,我们严格审查了供应商,有道理。根据供应商维度,我们确定他合格,不差。我们应该给他所有的新产品一个机会。但是从产品层面来说,首先需要选择供应商的产品。然后就像之前说的,人会选择。没有数据,肯定有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想象这样一种理想的情况:既然已经严格审核并邀请供应商入驻平台,那么任何一个产品都应该被赋予一定的表现机会,并通过数据进行评估,比如一定曝光度下的点击率、转化率等指标,让所有的供应商和平台都有准确、公平的依据,大家都可以据此有序发展...然而,这是理想的。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这是我在做开放平台项目时的一些想法。我还没来得及整理思绪。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帮助我恢复思路,也是为了帮助大家扩大知识面。其实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需要详细开发的地方。由于篇幅有限,我就先分享这么多,未完待续。
(来源:Ada跨界营销圈)
以上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原作者授权同意。
在Hugo上搜索“跨境数据库”。com,并获取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市场机会,各大平台热点产品报道及跨境电商营销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