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业项目学校有什么(教育、制造业、IT……2021年哪些岗位受高校毕业生欢迎)

2021年,哪些职位更受大学毕业生欢迎?

作者:岳昌军

《光明日报》(2022年1月4日第14版)

2021年就业形势如何?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课题组从2021年6月开始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中国东、中、西部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详情如下:

2021年“慢就业”概念略有上升。

制造业创业项目

从整体执行率来看,2021年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差不大。2021届毕业生的去向结构与2019届基本相似。已确定单位、升学、出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就业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单位就业率为32.1%,比2019年下降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显著,继续教育占比达到29.3%,比2019年提高4个百分点。自由就业比重略有上升(上升0.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重基本持平,出国等灵活就业比重较2019年略有下降。

数据还显示,2021年,“慢就业”、“慢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上升,7.9%的毕业生选择“不就业继续深造”或“其他临时就业”,比2019年上升1.8个百分点。如果这些毕业生选择积极就业,整体落实率会进一步提高。

毕业方向学历差异显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单位就业优势明显,分别占64.5%和54.6%。受研究生扩招影响,本科生升学优势显著,占35.3%;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毕业生,合计占24.0%。

教育背景、学校、学科和地区在执行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学历来看,硕士研究生执行率最高(82.2%),本科生执行率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研究生(77.9%)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所有学历的毕业生执行率达到70%以上。从学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的执行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院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实施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实施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实施率达到70%以上。从学科来看,工科和理科的实施率明显较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农业实施率较低,均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68.9%。

就业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略有增长。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来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已经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有效体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平均月起薪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长,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稳步上升。

不同学校、学科、就业领域的月起薪差异显著。从学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的月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是一流学科建设大学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院校,6043元。学科方面,工科、理科、交叉学科位列前三,分别为8341元、7909元、7838元。高考志愿热门的经济管理类在收入上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说明各个学科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志愿应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提高劳动力市场岗位匹配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就业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收入较高。

就业分布与疫情前的2019年基本相似。

从毕业生在建制单位的就业分布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失衡相当显著。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分布不均衡现象显著。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结构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从城乡分布来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人数占比过半,占54.9%;其次是地级市,占27.3%;县级市或县的比例排名第三,占12.3%;乡镇比例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级以下的地方也是毕业生比较看好的地方(17.9%)。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实现未来共同富裕。因此,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就业,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行业分布来看,就业高度集中的特征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显著改变了行业就业排名。2021年,教育、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五大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与2019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一位,制造业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而IT业从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金融业仍然排在第四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五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不仅制造业排名上升,比重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面对动荡的国际形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中国发展新格局,是一个关键问题。“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R&D投资,吸引毕业生就业。此举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比重较201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首次跻身前五。

从单位性质分布来看,企业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约有四分之三(73.8%)去了企业。私企占比最大,吸纳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35.2%);国企占比排名第二,为25.0%;外资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占6.6%。近一半(49.3%)的高校毕业生在体制内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其中9.0%在中小学和高校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稳就业”的重要着力点。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眼界,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体制内的工作圈子里,在私企和外资企业工作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学生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凡是能充分发挥所学,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能帮助他人,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都是好工作。因此,对于还在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心态,主动向学校、老师、同学等学习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根据自己的能力努力找工作,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最终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作者:岳长军,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日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