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经立方讯】近日,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许昌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几年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和培育重点。
《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培育六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千亿级4个,500亿级2个,力争形成2至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15条现代产业链,引领3条未来产业链布局。
六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点:
(1)装备制造集群。做强电力装备千亿级优势产业链,坚持“立足基础、突出重点、特色引领、错位发展”的原则,形成核心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一、二级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和配套零部件集群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拓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聚焦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电力设备、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以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成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二)新材料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链,巩固人造金刚石优势,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聚晶金刚石等。,推动宝石级钻石在珠宝领域的应用,引导产业链向终端消费市场延伸。强化硅碳新材料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市煤焦化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做大做强高端晶体硅材料、高端炭素材料、气凝胶材料等三大先进材料,初步建成产业链完整、技术优势明显、规模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打造许昌新材料产业新亮点和优势。
(三)电子信息集群。拓展5G、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产业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链。通过密切关注基础支撑、制造和场景应用三个产业的发展重点,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链条聚集、产业间相互支撑的集群格局。积极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大脑智能)。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努力打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新高地。
(四)节能环保集群。强化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产品、先进环保装备和材料、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品。推动资源循环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完善再生金属资源回收体系,重点发展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和再生镁及深加工产品,打造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加快发展光伏、风电产业链,进一步壮大多晶硅、应时坩埚、光伏辅料、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产品等完整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做强风电装备产业,在最前沿布局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链。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建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五)汽车制造集群。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升级的优先方向,聚焦零部件、整车、配套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领域,着力提升新能源整车产能利用水平和产品质量、零部件集群规模和特色优势,提升产业链配套和创新能力。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六)生物医学集群。培育生物医药(含现代中药)产业链,聚焦化学医药、中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产品研发、转化、制造等关键环节,以企业培育、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加快形成许昌经济新支柱。
全文如下:
许昌市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决策精神,落实《河南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培育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Xi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 * *总书记关于豫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突出“项目为王”导向,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施创新链发展、数字链融合、转型链延伸、多元链稳定、开放链补充、生态链畅通“六大行动”,努力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系统链深度耦合,加快产业基地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从传统块状分布向现代集群协同转型,形成一批全省领先、知名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经济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团簇能级显著跃升。重点培育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千亿级4个,500亿级2个,力争形成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15条现代产业链,引领3条未来产业链布局。
——创新驱动提速换挡。300多个省级R&D平台;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左右,重点集群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产业链协同性强。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化建设达到先进水平,产业链上下联动、循环顺畅、配套升级的良性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产业链韧性和实力迈上新台阶。
——集群生态持续改善。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实现共赢发展,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集群和链条内要素供给保障更加有力,集群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二。栽培要点
按照“一群多链多链”的原则,围绕先进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培育1000亿、500亿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和15条现代产业链。
(1)装备制造集群。做强电力装备千亿级优势产业链,坚持“立足基础、突出重点、特色引领、错位发展”的原则,形成核心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一、二级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和配套零部件集群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拓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聚焦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电力设备、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以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成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二)新材料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链,巩固人造金刚石优势,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聚晶金刚石等。,推动宝石级钻石在珠宝领域的应用,引导产业链向终端消费市场延伸。强化硅碳新材料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市煤焦化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做大做强高端晶体硅材料、高端炭素材料、气凝胶材料等三大先进材料,初步建成产业链完整、技术优势明显、规模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打造许昌新材料产业新亮点和优势。
(三)电子信息集群。拓展5G、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产业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链。通过密切关注基础支撑、制造和场景应用三个产业的发展重点,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链条聚集、产业间相互支撑的集群格局。积极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大脑智能)。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努力打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新高地。
(四)节能环保集群。强化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产品、先进环保装备和材料、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品。推动资源循环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完善再生金属资源回收体系,重点发展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和再生镁及深加工产品,打造我国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加快发展光伏、风电产业链,进一步壮大多晶硅、应时坩埚、光伏辅料、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产品等完整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做强风电装备产业,在最前沿布局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链。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建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五)汽车制造集群。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升级的优先方向,聚焦零部件、整车、配套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领域,着力提升新能源整车产能利用水平和产品质量、零部件集群规模和特色优势,提升产业链配套和创新能力。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六)生物医学集群。培育生物医药(含现代中药)产业链,聚焦化学医药、中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产品研发、转化、制造等关键环节,以企业培育、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加快形成许昌经济新支柱。
三。主要任务
按照“锻造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六大行动”,提升重点集群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和连锁促进行动。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培育新的R&D机构,组建企业创新联盟。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根据“四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和国家、省下达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名单,在电力装备等R&D优势较强的领域,引导企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R&D创新。鼓励集群企业增加R&D投资,加快新产品研发。完善首台(套)和首台子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数字链熔化动作。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推进智能制造模式,提升集群内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加快5G技术创新,抢占R&D创新高地,紧跟5G网络建设,推进5G应用关键技术研发,推动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打造“5G+集成应用”R&D创新基地。在全球推广智能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二级节点的完善和推广,配合智能生产、网络化和个性化定制。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积极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等。),并打造一批5G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三)转型和扩链行动。加快技术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切实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广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对高耗能设备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整体水平;打造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环保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循环生产和产业循环结合,加快静脉产业园、项城市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许昌(杜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终端和高端环节延伸,加快建设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打造硅碳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四)多重链稳定作用。积极培育龙头制造企业和单项冠军制造企业,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开展“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继续开展企业推介活动,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形成一大批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地匹配率,推广“整机+配套”、“原材料+成品”等产业链模式,提高产品本地化匹配率,构建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合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商联)
(五)开链补充行动。加强集群基于产业链的招商引资,绘制集群重点产业链招商地图,以德国、瑞士、日本、韩国为重点,开展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环保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建设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和中德(许昌)工业园区,深度规划项目,筹备招商项目,落实专人和轨道对接等。利用中国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平台,加强与中央企业、世界国内500强企业、行业100强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对引进的重大短板项目、平台、人才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六)生态平滑链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畅通供应链,保障要素链,完善制度链,打造集群产业链生态圈。充分发挥许昌人才计划2.0的政策导向作用,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推进产业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互动,建设专业学院、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大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城市金融共享服务平台,全面构建智慧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融资服务。全面推进“亩产英雄”和开发区“二次创业”应用,围绕特色优势和高端高新产业优化组建主导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效率”改革,持续推进“万人帮企”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商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要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实行“群链长制”和“联盟会长制”,以市长为总群链长,每个集群1-2名市级领导为群链长,市级相关单位为群链长责任单位;组建重点产业链联盟,各重点产业链设立联盟会长单位,由相关龙头企业或协会担任。落实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
(2)突出“项目为王”。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项目为王”,围绕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产业链,制定重大项目、重点协同配套项目和短板项目清单,按照“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一批、集中开工一批、集中投产一批)的工作要求,强化要素保障,抓好滚动实施,加快链条集聚,提升集群竞争力。
(三)加强政策引导。利用现有产业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集群和产业链中的重点企业、项目和载体平台。引进省级产业基金,加快建立我市产业发展基金,解决集群发展中的项目资金问题。优先建设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和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链。
(4)形成推进合力。[/s2/]实行市县联动、统筹兼顾的工作机制。各地要高度重视重点产业链发展,建立相应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加大推进力度,抓好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包领导,细化任务和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加快工作进度。大力培育集群推进机构,积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加强先进模式和经验的交流、推广和宣传,营造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浓厚氛围。
编辑:陶审核:李震导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