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无人超市加盟费多少(仅用7-11成本的四分之一,这家便利店如何做到三个月回本?)



文/李慧林编辑/卢汉

11月一个普通的周五,中午12点左右,广州天河保利国际广场的一家无人便利店迎来了一天的高峰。周边写字楼的人在12个出货窗口前排队。

这家名为F5 Future Store的便利店没有展示任何产品,也没有销售人员或厨师。所有产品都由机器自动销售。特别是这台机器不仅能卖零食和饮料,还能自动加工出售烤鸡饭、鱼蛋粉、鸭汤等餐食,仿佛是大型自助售货机和快餐店的结合体。



未来F5 Store联合创始人林小龙

“我们的特色是新鲜食物。生鲜虽然只占近10%,但销售贡献率超过60%,毛利贡献65%。”F5未来商店的联合创始人林小龙告诉21CBR记者,他们吸引的是对生鲜食品有强烈需求的年轻人。50多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周边的高校、工厂、CBD场景,部分位于高校的门店日销售额高达2万元。

2017年,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自助货柜等业态兴起,掀起一股无人零售热潮,最疯狂的时候有上百个市场主体。这两年行业一地鸡毛,资本低调,玩家纷纷倒闭。

在无人零售“真实需求还是伪命题”的争议下,F5未来店是为数不多的“家臣”,于2018年12月获得近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未来一年,目标是加快珠三角地区门店扩张,探索规模盈利。

为什么在没有人看好便利店的情况下,未来F5的门店还能继续扩张?林小龙表示,无人零售的本质是追求运营效率的业务。很多人往往只通过无人操作,就把前端人力成本转移到了后端运营。一旦销量上不来,很容易失败。

一个

机器取代人力

2017年,无人零售行业开始火起来,主要受几个微观事件影响:一是包括F5未来商店、郭斌盒子等企业相继发布融资消息。7月初,马云的无人超市“淘咖啡”出现,一下子把无人零售带到了公众关注的高点。接下来,无人货架模式的兴起,助推了行业更高的热潮。

2017年下半年,至少有300个无人零售项目。从技术角度来说,有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视觉识别、自动售货机、机器自动化等方向。

大多数公司选择的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RFID技术。RFID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99%的公司都选择了这个方向。

商家给每个商品贴上RFID标签,用户取走商品,费用在后台自动扣除。这个方向入门门槛低,但成本不低。一个标签的成本在3到6美分之间。此外,标签需要手动粘贴。前端人力减少了,但隐性成本和后端压力无形中增加了。

二是视觉识别。视觉识别的条件是人和商品都能被识别,当商品被遮挡或倾倒时,不能自动识别。除非摄像头的排列密度很高,这样会增加投入成本,所以有人把视觉识别和重力传感器结合起来交叉验证。

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运营效率的突破,因为单个集装箱的体积小,盈利能力能否覆盖补货的物流成本需要平衡。



未来,F5商店将走机器自动化的路线。所有商品都将由机器人自动销售。希望机器自动化代替人的部分劳动,人工智能代替人的决策行为。

从本质上来说,RFID、视觉识别、自动售货机、机器自动化都属于机器方向,不同的是在各自的方向上选择要销售的商品类别。

无人零售的大问题是前端成本降低,后端成本增加,但业务能力上不去。

以前很多公司都在探索标准品,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标准品只是一种满足需求,消费者对便利店的需求其实更多的集中在生鲜产品上。在7-11便利店,生鲜是真正的引流,对门店销售额的贡献超过一半。

2

10%的新鲜食品和60%的销售额

2014年10月,我们在佛山开设了第一家店铺,支持机器现场制作子车面条和鱼蛋。之所以从生鲜做起,主要是创始人徐海成的想法。

马云超市加盟代理

徐海成早期为工厂做企业服务。佛山一家工厂曾经请徐海成开便利店。当时便利店只有60平米,主要卖饮料、方便面等产品。生意非常好,每天能卖出几千瓶饮料。

但让徐海成烦恼的是,为了经营这家便利店,他不得不雇佣13名员工。扣除人工成本,便利店赚不了多少钱,员工的管理难度很大。

徐海成开始琢磨如何让便利店自动化,减少人力。当时市面上的自动售货机大概3万元,每台只能装300瓶饮料,投入产出效益不好。于是徐海给自己做了一个可以装2000瓶饮料的巨型自动售货机。

正好有个加入7-11的朋友来看这个机器,说,不错,但是没用。7-11根本不要靠酒水赚钱,要靠生鲜。

徐海成由此意识到了生鲜的重要性。

对于机器来说,制作新鲜的食品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我们做的是中餐,参考标准不多。

早期的想法是按照食物生产过程,机器会做7月11日做的鱼和蛋。后来发现这种方法不可复制,于是改变了思路,生鲜产品由中央厨房或合作食品厂供应,机器只负责简单的二次加工。经过多次迭代,我们的机器已经可以实现煮、蒸、微波三种工艺。



当机器收到消费者的购买请求时,机械臂会从冰箱中抓取食物的半成品原料,并进行相应处理。处理完后,另一只机械臂会把它们送到装运港。

配送环节全部由可控机器操作,不直接接触食品,人为不规范操作的因素大大减少,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目前我们有500多个SKU,生鲜产品占比只有近10%,销售额贡献超过60%,毛利贡献超过65%。烹饪饮品大概有十种左右,其余都是标准化包装的商品。

对于生鲜产品,我们有五星级酒店厨师组成的R&D团队研发新品,保证除了大众化的基础款,每周都有一到两款新品上市,但总量不会扩大太多。

我们尝试了几乎所有的商业场景,在前期的门店选址上踩了一些坑。社区是一个不成功的场景。经过分析,问题出在品类结构上。



未来F5的门店品类结构更适合餐饮产品,可以满足快节奏的生活场景,社区需要更多的生鲜和日常服务,所以我们正在逐步淘汰一些效果不好的社区门店。

现阶段主要关注三个场景:大学、工厂、CBD。有些场景比如景区,其实生意很好,但是波动太大,高峰期对人员的需求特别高,所以没有纳入主攻方向。

我们典型的店,日销售额六七千元,业绩最好的能达到两万元。在我看来,F5未来的门店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如果只卖饮料和包装商品,虽然可以把成本控制得更低,但营收能力会差很多。

7-11的1/4成本

无人零售模式,说到底是考验运营效率的业务。一个传统的便利店,高峰期单店至少需要8到10个人,需要有经验的店长做决策工作,比如每天的订单量,SKU配送,推广什么产品,当品牌扩张到几万个的时候,对人力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未来F5门店会显示“没人”,整个门店应该还是一个“人少”的概念。日常经营中,需要有人定期巡视店铺。与传统便利店不同的是,我们可以一个人服务多家门店,单店人力成本快速降低。

店长巡店的主要工作是在店铺高峰期帮顾客包装生鲜。人流量不多的时候,顾客完全可以自助。当人流超负荷时,很多顾客会提前进行网上预约下单,打包到店取货需求,减少排队的麻烦。店长可以帮忙解决一些问题。

除了前端店长,我们还有一些后端的操作人员:一是补货人员,他们每天通过后端中央厨房生产、分拣商品,晚上把商品运到店里,把商品补入机器。

二是运维技师,主要工作是维护机器的正常运行。如果机器遇到自身系统无法自行恢复的问题,运维人员可以远程监控操作或者去门店处理。

我们计算过,正常情况下,一个运维人员可以覆盖40家门店,每两个物流人员可以负责10家门店。如果区域密度特别高,两个人甚至可能负责15家店。

很多无人便利店容易踩的坑就是把前端的工作量转移到后端。借助后端算法系统,打通全链条的自动化和数据化,真正节省了后端人力。

例如,在自动拣选中。便利店购买模式多以店铺为主。补货人员把货物一箱箱运到门店,多余的放入后仓,店员可以灵活补货。

但是在无人店,根据需求进行现场分拣是非常困难的。它只能弥补书架丢失的部分。要提前把仓库里的各种商品分类,然后运到店里。所以看起来前端省了人,后端却增加了分拣员的工作。

在瓶装饮料方面,我们开发了自动分拣系统,可以根据门店每天的需求,按件分拣商品,提高补货人员的效率。

此外,系统还会根据历史销量、天气温度、人为活动等因素,及时调整每日补货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食材浪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通过系统的、持续的调整,不同城市的销售品类正在慢慢产生区域差异。比如深圳店的辣比广州多,水煮牛肉很受欢迎,但在广州,表现一般。

临时商品的促销也由系统自动决定。一般短期有保证的生鲜食品保质期在24-48小时之间。6小时到期前,系统会自动发起折扣。越接近到期时间,折扣越大,直到最后2小时自动下架。



目前来看,未来F5门店整体亏损在5%左右,经过补货算法模型的迭代,可以逐步控制在2%-3%的水平。

目前店铺的投资成本,包括设备和装修,在18-25万之间。前期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约为7-11店的四分之一。高流量店铺的回款周期只有3个月,店铺平均回款周期为10-15个月。

我觉得无人便利店最难的是与人的交互。比如餐桌的设计,很多人习惯吃完饭把餐具放在桌子上,在没有人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对接下来的顾客体验影响很大。

所以在第一代门店之初,我们就设计了自动清洗餐桌。当顾客按下餐桌上的“清洁”按钮时,垃圾会自动进入处理通道。但是可用的餐桌是有限的,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密度优先于规模

我们行业有句话叫“弯腰捡硬币”,在零售行业被形容为一个个捡硬币的过程,因为这是由无处不在的细节决定的。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在制造机器上踩了很多洞。有的时候,方案在工厂测试也没什么问题。一旦接触到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一些根本想不到的问题,然后继续迭代机器。

2017年,无人零售扩张最疯狂的时候,我们准备继续开店,但是我们知道机器还需要迭代,还没有大规模铺开。如果一开始就全面铺开,设备、运营、供应链跟不上,可能导致单店销售恶化,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从业务上来说,坚持先通过单店模式来跑,做精细化运营,要求设备、品类、服务能达到一定水平,然后是密度,最后是规模。这样可以避免国家扩张时,店铺开得太大,运营效率跟不上。



2018年,我们已经在少数门店实现盈利。从2019年开始,盈利店的比例不断增加,现在新开的店几乎100%盈利。我们希望在稳扎稳打的同时改善经营水平和消费环境,从2020年开始逐步加快开店步伐。

在只开几十家店的情况下,机器自动化节省的成本还不能覆盖技术的投入成本,但是单店模式完成后,复制成本很低。现在店里的一切都可以建模,10天就能组装一个新店。

未来一年,希望将市场集中在珠三角,复制单店模式,打通区域模式,以中心仓覆盖150公里范围内的门店。

进一步扩张将增加对供应链的挑战。现在生鲜供应链支撑50家店没有问题。如果要支撑两三百家店,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压力就出来了,所以我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供应链自动化辅助上。

我觉得无人零售是一个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模式,不同的方向需要探索不同的路径。

未来F5门店整体数量并不多,也证明了未来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盈利的可能性。视觉识别方向有一些成功的希望,但是要平衡运营成本和销售能力,RFID技术和无人货架的模式应该不会继续扩大。

我们坚信,人少、智能化将是便利店未来的趋势和方向。7-11,全家这样的传统便利店要智能化了。

F5未来的门店会有一些竞争,但是我觉得市场空还是很大的。参考日本和东南亚的品牌便利店密度,2000人左右有一家便利店,和中国的密度相差甚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