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就找一加一。
大家好!我是带你搞懂新闻理论的核桃哥。
此前我们推出了“怎么考”系列,针对热点,为大家分析考试可能会考的出题思路。
今天,我们再为大家推出一个“怎么答”系列,针对考题中的热门考点,为大家梳理答题思路。
相信大家在看历年真题的时候经常碰到一类题目,那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XXX”。
这种类型的考题,确实是近几年的热门考题形式。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类题目怎么答。
我们在1+1全国新闻传播考研近三年真题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发现,这类考题确实不少:
那么,关于这类题目,应当如何做答呢?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及考点。核桃哥为大家做了一个思维导图,一目了然:
接下来,我们分别阐述一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概念,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应该明白的是,新媒体并不等同于新媒体语境,它只是新媒体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媒体环境,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存并有效互动的大众传播环境,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借鉴,它是一个新旧媒体彼此融合并不断竞争挑战的环境。
✦ 传播主体 ✦
去中心化、多元化、万众皆媒
由于互联网、移动智能媒体的普及、传播门槛的降低,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现象越发明显,传播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掌握在专业媒体机构人手中的传播权已经分散到个体手中,普通的个体也拥有利用媒体传播信息、表达自我的机会,出现了“万众皆媒”“人人皆是传播者”的景观。
比如大量“自媒体”散户涌现,它们以庞大的数量和广泛的分布往往成为新闻事件最初的曝光者,有时他们所记录拍摄的内容,也会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新闻生产素材和资源的补充与延伸。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主体已经没有了所谓的传者与受者之分,传受者的角色的扮演也时常同时进行。
比如“评论+转发”这一行为,既可以看作是受众反馈,而可以看作是二次传播,以往的单向度传播已经被打破。
从传播主体这一层面去论述新媒体环境时,考生也可以提一下“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哦。
✦ 传播内容 ✦
信息爆炸、质量参差不齐
从传播内容上看,由于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增多,信息生产数量大幅增加;技术的便捷性和内容的数字化形态,也极大得降低了信息内容生产的成本,缩短了生产的速度与频率,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是一个有着海量信息内容的环境。
然而也因为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以及媒介专业素养差异较大,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大量未被核实验证的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情绪性表达较多,谣言与事实漫天飞,信息过载、信息爆炸等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突出。
这也导致了认知资源有限的用户必须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接触与判断。
为了最快速地吸引用户有限的注意力,各种适合碎片化阅读、简短、重点鲜明的媒介产品涌现。
✦ 传播媒介 ✦
媒体融合、万众皆媒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纸质的转变为电子数码的。为了适应全新的传播环境,传统媒体也化身为积极的合作者,通过平台融合、渠道融合以及内容融合实现媒体转型。
比如搭建自主可控的媒体平台,或者在互联网商业平台创建媒体账户发布内容,实现多终端、多渠道的传播。
此外,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驱使着媒介形态越发泛化,出现了“万物皆媒”的现象,即人们所获得和关注的信息,不仅来自人类社会,也会更多地来自自然环境,人与人的信息互动,也会扩展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 受众与用户 ✦
多种角色、积极生产与参与
如上述所说受众具有了信息生产者、发布者及接受者等多重角色,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魔弹论”中将受众视为被动的接受者的受众观已经不再适用,受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点在当前表现得更加明显。
学者们认为受众从相对被动的接收者和消费者转变为更加主动的选择者、使用者和产消者 (prosumer) , 能够积极利用媒介进行传播实践和内容生产。
或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一词比“受众”更贴切地表达了如今积极主动参与生产、传播的个体。 “用户思维”已经成为现在多数新媒体运营时所强调的概念,这也更进一步表明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用户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 传播过程 ✦
点对点、依靠社交网络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面向“不定数量的”大众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单向的、线性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过程是一个点对点、多对多、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社会互动过程。
大众媒体的传播, 靠的是它们本身技术的“广播”能力 (如电台、电视台),或发行渠道(如报纸、杂志),而无需用户参与。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过程则形成了由诸多传播节点组成的社交网络,而这些传播节点就是用户自己所建立的媒体账户,新媒体的传播过程是一种依靠社会关系网络的类人际传播过程。
✦digital(数字性) ✦
(1)数字化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
(2)数据压缩到很小的空间
(3)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线性的方式处理
(4)与模拟格式相比更易为人们所处理
✦interactive(交互性) ✦
(1)用户注册时的互动
(2)传播沟通时的互动
(3)对文本解释的互动
(4)游戏时的互动
✦hypertextual(超文本性) ✦
(1)是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体
(2)数字图书馆
(3)搜索引擎
✦virtual(虚拟性) ✦
(1)最明显体现于电子游戏中,如体感游戏
(2)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的虚拟
(3)如果虚拟性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呢?
✦Cyborg(赛博格) ✦
赛博格后来被定义为人的身体性能经由机器拓展进而超越人体的限制的新身体,也有人将其简称为“电子人”。赛博格的出发点是技术对人的增强。
1、新闻生产:从单元化走向泛社会化
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所谓“点”就是一家新闻机构。以记者编辑为核心群体,也就是一群专业化的精英团队,来生产传播新 闻。新闻迟报、漏报是大概率的事情,而互联网技术赋予公众自由表达的权利,互联网是人人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样一来新闻生产就从 单一的极少数精英专业化生产变成泛社会化生产。
2、供给对象:大众化、小众化、个性化定制
互联网具备交互性的特点,不但可以实现点对面,而且可以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正是基于这一技术优势,互联网新闻不但可以 大众传播,也可以小众传播,同时用户可以个性定制,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定制界面、风格。
3、表达方式: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
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特征,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各媒介之间的壁垒,媒介融合得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能够 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传播得以立体化、全景化呈现,而近年来视频化成为了互联网新闻的一大趋势,因而视频更能体现互联网新闻特征,更受用户青睐。
4、产品呈现:从固态走向液态
传统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新闻都是一次性定型的产品,即固化的、不可更改的。传统媒体也有追踪式报道,但追踪式报道每一个阶段的新 闻也是固化的,而互联网上有很多新闻确实液态的,所谓液态的就是随时变动的,新闻发布者在现场目击中追踪事态进展,而随时发布,随时补充,随时修正,实现新闻发生与发布的零时差。
5、发布时空:零时差、零距离
零时差、零距离是新闻传播的最佳状态,互联网新闻可以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网络直播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美好愿景,而互联网新闻中的VR和AR,可以全方位的在线新闻现场,让用户身临其境。
6、相互关系:互动的、兼容的
互联网一大特点是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平等的,信息传播不再有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严格界限,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言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用户可以对信息传播做出及时反馈。互联网新闻生产往往是传者与受者,专业人士与业余人士合力完成的。
7、接收方式:碎片化
对于互联网新闻而言,发布新闻和接收新闻都是随时随地发生着的,尤其是在手机可以无线上网以后,通过手机搜阅新闻不仅随时随地进行,而且越来越碎片化了。碎片化阅读带来了新闻内容浅表化、表达方式视频化的趋向。
1、引言部分:概括背景、提出论点
2、开头部分:解释概念、阐明释义
3、阐述部分:展开分析、特点影响
4、对策部分: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5、结尾部分:总结展望、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