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
第十期
大城市的小人物,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者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你走进平凡的现实生活
本期人物:35岁水果摊贩
人年薪: 30万元
本期主题:一个不到20平米的水果摊,一年能净赚30万,这在同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他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我很难说是“高明”。毕竟在我看来,他的一些管理方式是违背道德的。
但是,我不能否认他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正是凭借这种敏锐的嗅觉,他可以赚取很多同龄人无法企及的利益。
但这种敏锐的嗅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俗话说,成功也导致失败在小荷。不久,他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生意一落千丈。
但他的失败经历却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开始,这对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个人讲述了他的故事:
现在我已经不在水果行业了,但每当回想起以前卖水果的工作,我总会感叹:“那时候赚了多少钱”。
是的,水果行业让我赚了很多钱。虽然我现在月薪只有4000多,但是用在水果行业工作攒下的钱,我的生活还是可以的。
可能有人会疑惑,既然水果行业这么赚钱,我为什么不做呢?其实不是我不会做,而是我做不下去了。
以前赚钱“套路”,后来用不上了。我不仅没赚到钱,甚至开始赔钱了。无奈之下,只好离开水果行业。
之所以要讲我的经历,是因为我意识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不仅能创造无数未来的创业机会,也能让无数人黯然离开市场。
本来期待着时代的变迁,后来才知道时代变了。
毕业后在一些销售型的公司工作过,但并不宽裕。凭我的销售工作,只能养活自己,结婚生子更是遥不可及。
有时候,我很感谢自己的销售经历,因为销售工作简直就是创业最好的前置工作。有了销售经验,我就敢创业了,也不担心自己的货卖不出去。
当然,除了销售经验,最重要的是我家境不好,完全不担心失败的后果。毕竟再差也不会比现在的情况差。
我进入水果行业的机会其实很有意思。我一个亲戚一直在这个行业。这几年他经常跟我抱怨生意不好,客流下降,客单价也下降。
作为一个人,我从来不相信“生意不好做”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什么事情都不好做,只是找不到方法。
后来亲戚说很多同行都在离场边缘,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是市场在变化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机会。
当时我就想,要想赚钱,就得客单价高。只有快速销售,快速盈利,才能快速回笼资金,进行更高的投资,实现滚雪球。
这不可避免的让我把目光聚焦在年轻人身上。我认为年轻人对价格不敏感。在消费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两点: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真实价格。
前者很好理解,后者的意思不是产品的成本,而是年轻客户购买产品时价格是否有差异,是否太贵。
我觉得后者很重要,因为我亲戚有时候不经意间提到他经常看人家上菜,遇到年轻人就多收点。
这在他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入市的机会,最后的结果也正如我所料。
在我的城市,有一个大型住宅区。居民区大约有十几栋楼被一家大厂的员工占据,其余的楼被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占据。
虽然是工厂的员工,但是这个工厂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员工平均工资7000左右。显然,他们有能力在水果上消费。
当我在这个小区找到一个经销商,开始装修水果摊的时候,亲戚们得知了我的想法,只是不屑地摇摇头,说“年轻人不常吃水果”。
年轻人不常吃水果,是因为父母在身边,父母买水果。没有父母住在外面为什么不买水果?
在我看来,亲戚在这个行业待久了,就养成了固化的思想。不是年轻人不经常吃水果,而是他们根本不了解年轻人。
一个20平米带装修的店,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对于我这个局外人来说,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进货。
寻亲?说实话,我怕亲戚会骗我。毕竟,如果他觉得我注定要赔钱,他很可能会高价给我那些烂货。毕竟我丢的钱,到了他口袋里,也算是浪费钱了。
要说这个行业,还真没啥可做的。开车80公里外就是大型批发市场。当你买了一辆小三轮车,放到市场上,人家就知道你是来进货的,价格自然也就公平了。
我进口的商品和大部分商贩不一样,即使贵一点,也要质量好,水果大,水果最新鲜,这样才能保证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毕竟我相信年轻人是接受不了只要便宜,十个有一个就能坏的局面的,就像老年人一样。
第一个月,我的生意情况不好。确实如我亲戚所说,年轻人真的没买水果。第一个月,我不仅没赚到钱,还因为卖不出去亏了点钱。
说起来,高尚的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话可能会帮到我们很多,成为我们高尚的人。
正当我为自己的表现发愁,亲戚们都要看我笑话的时候,一个贵人一句话把我吵醒了。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在一家惨不忍睹的店里,盯着卖不出去的水果,看着已经开始变质的水果,想着能不能用水果代替午餐省点钱,一个小女孩走进了我的店。
小女孩在商店里走了一圈,挑选了一些草莓。结账的时候,她不经意地问我:“你店里的水果怎么没有标价?”。
为什么我店里的水果没有标价?这个问题问得好。有些店不定价,仅仅是因为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报不同的价格,从而多赚钱。
但是为什么我没有价格呢?因为我觉得年轻人不在乎价格,就算想知道价格,直接问不就行了。
但是小女孩的话让我拍手称快。年轻人说不在乎价格,这得建立在知道价格的基础上。不然谁不会怕买一斤葡萄结账时多付100块钱?
要说贵人是贵人,你以为贵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困境。结果人家贵人紧接着又是一句:“能送上门吗?”
送货上门?这句话又把我惊醒了。曾经想过去外卖平台,但是高费率让我望而却步,不过我的店就在这里,可以通过聊天软件接单,找人送货。
我立即告诉小女孩,它还没有准备好,但几天后可以送到她家门口,出于感激,我放弃了小女孩的订单,并在我到达时给了他们耙子和橙子。
小女孩迷迷糊糊走出店门,可能以为我是店主,有些奇怪,但她的话让我坚定了立场。
且不说随时准确的价签,我还买了打印机,在每个水果旁边都列了一斤有多少张图。
送货上门就更不用说了,我还设置了会员制度,准确记住每一个熟客的手机尾号,在他尾号来店里的时候,多给他一小份水果。
甚至在发薪日,我还特意进口一些榴莲、樱桃之类的高利润商品,让年轻人在发薪日犒劳自己。
通过各种方式,我的成绩不断攀升。更重要的是,我卖的价格远高于他们的价格,但年轻人更注重体验而不是价格。
诚然,像我的亲戚一样,良莠不齐的水果不去除掉,节省了成本,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一堆草莓中发现一些坏的草莓是非常沮丧的。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水果摊上一箱箱的草莓买回家,发现表面是新鲜的,下面是腐烂的、拥挤的。你是什么心情?
当你习惯了这种感觉,来到我的地摊,打开盒子上的膜,发现吃完饭什么都不变味,是一种什么感觉?
有一年,巧克力草莓非常受欢迎。当我说出我的卖价时,亲戚们默默的说,这个价你还想卖吗?
我笑着说:“今天一天,就卖了100多斤”。
有时候,你不知道是命运在针对你,还是这个世界在故意给你设一个测试。总之,情绪高涨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他们在公司变得更好,公司就会倒闭。我一了解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会失败。
从理性上讲,社会不会针对任何人,更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世界,但从感性上讲,社会和世界的这种针对和改变总是齐头并进的。
没错。正当我在春风,准备开连锁店,准备大干一场,准备“起飞”以应对时代的变化时,时代已经在我悄悄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一直希望自己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乘风而行,却忽略了自己是否有那个资格。当我处于最佳状态时,我的职业生涯实际上已经濒临结束。
如果说我在与传统水果摊贩的竞争中获得了胜利,获得了亲戚们勉强的认可,那么在与真正的“巨头”竞争时,我只能节节败退。
没错。当社区团购开始进入社区,被年轻人接受后,我的生意一落千丈。曾经对价格不敏感的年轻人,开始对价格非常敏感。
同样的水果,为什么我卖20斤,网上却能拿到1块钱一斤?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我需要赚钱,但“巨头们”要的是市场的认可和消费习惯的培养。
诚然“巨头”们的产品没有我摊位上的丰富,但是同样的水果不同的价格让年轻人觉得我的水果太贵了。
我就讲到这里,后面是生意一落千丈,最后选择关店的过程。其实我不想留下太多回忆。
每次回忆起上一次,总会后悔,可以换一种方式处理,一定有解决的办法。真的有吗?我不知道。
巨人根本没注意到我,我就在巨人的碾压下“灭亡”了。风口要起飞的“猪”还是不够重。
这位网友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我后,我只能用沉默来回应。我很想安慰他,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他找准了市场的切入点,却忽略了利益中真正的问题。
为什么我说他的管理是违背“道德”的?因为我问他一个水果的价格,他曾经卖的价格是平时的两倍多。
诚然,他确定了年轻人的需求,但利用不透明的价格获利。最终随着市场价格的扭曲暴露,他自然会遭受“自我攻击”。
但我不希望他被这样“自我攻击”,因为虽然他不道德,但他的失败是因为另一场不道德的比赛。
“巨头们”通过低价倾销,改写了用户的固有认知,培养了用户新的消费习惯,但这种新的消费习惯几乎是垄断性的。
诚然,现在用户可以在网上享受到1元钱1斤的水果,但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像这位网友一样的水果摊消失,定价权将掌握在“巨头”手中。
以近乎垄断的销售方式,上游与供应商讨价还价以降低成本,下游通过多变的价格策略模糊用户的价格感知,从而创造更多利润。
今天1块钱一斤的水果,将来可能会创造100块钱一斤的利润,但是100块钱的利润应该是所有消费者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