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晶带来了一组调查数据。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但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晶表示,在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今天,我国成果产业化率低已经不再是政策支持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足、成果需求不强的问题。
为了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仍有一些环节政策落实不到位,成为束缚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细绳”。代表委员和科技界人士都为如何去除成果转化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细绳”出谋划策。
面向市场产业需求,创造“值得转”的成果目前专利转化率低,与高校智力资源集中、科研经费充足、科技成果丰富形成巨大反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王晶认为,首先是专利主体缺乏市场化的预见性。专利申请更注重数量而非质量,甚至单纯为了科研项目的结论而“制造成果”。这样的“成绩”自然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为了避免成果与市场和产业需求脱节,产生更多“值得转让”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代表委员和科技界人士也提出了各种探索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建议,可以搭建相关平台,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入探索“先中试后孵化”的模式,加快建设创新成果培育孵化重要基地、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体系创新示范样板,突破“成熟成果无处可转”的难题。
王晶建议,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利用科研经费或社会捐赠设立成果产业化种子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技术工程化、规模化和产品化验证。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正在打造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资金支持为一体的新型R&D机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清华天津电子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宇介绍,通过大平台、大项目的驱动,最终实现技术的应用。
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愿意转”光有可转化的成果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来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
九三学社中央在《关于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建议》中,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建议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决策权和定价权,调动成果完成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促进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实施产业化。
天津市科技局成果处副处长梁传辉认为要强化科研机构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大成果转化在机构、项目、人才评价中的绩效权重。同时,要全面落实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有所收获。
在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的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单位内部的统筹协调,让科研人员轻松面对复杂的成果转化过程,让科技成果成为“好转化”,让科研人员“愿意转化”。
对此,民盟中央在《关于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中建议,加强科技、财政、审计、国资、纪检、组织等各部门的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衔接和落实。
健全专业服务机构,让科研人员明白“如何转”许多提案提出,目前专利转化服务能力不足,缺乏高素质的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
梁传辉认为,科研人员是专业人员,但不是全才。各科研单位要通过自建或合作,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一批懂科技创新规律、市场商业惯例、法律法规的“专业人士”和“精明人士”,帮助科研人员顺利、安全地与企业合作。同时,各科研单位要优化服务流程,明确操作路径,让科研人员知道怎么转。
民建中央在《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议》中,从社会化的角度提出建议,建立多层次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并对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技术经纪人培养和管理体系、培养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出了建议。
为了更好地建立高层次技术经纪人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周建议,将技术经纪人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同时建立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
编辑:刘一阳
审核: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