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金融知识专业版
近日有消息称,物流界的黄埔军校德邦物流将被Debon收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类似的消息出来了。在今年1月的官方回应中,德邦称该消息不实。
不过,由于上市主体德邦物流于2月28日发布公告,宣布因正在筹划股权结构变更相关重大事项而停牌。德邦董事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是“被收购”,让这件事的可信度迅速提升。
《财经新闻》与JD.COM多名员工进行了沟通,他们均肯定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在社交媒体上,JD.COM的一些员工发帖称,他们将很快加入JD.COM,并且已经有了学习文化的内部会议。
Debon和德邦的联姻似乎已成定局。但是,对于德邦来说,这个结果还是挺无奈的。
前任国王
德邦的前身是崔氏货运公司,由现任CEO崔维星于1998年在广东创办。20世纪末,南航开始承揽客货业务,并于2001年开通了首条广州-北京(广州-北京)公交专线。
2004年,德邦成立。次年,作为行业内第一家开始校园招聘的公司,开始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保证所谓企业文化的纯粹性,只招应届毕业生。
据悉,德邦的校招难度相对较大,面试官往往需要经过4-5轮面试才能入职。新员工也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德邦会提供相应的导师制、轮岗制甚至到外部机构学习的机会。这对于行业新人来说是一条高度完美的发展路线。
以上种种,催生了2008年前后物流行业流传的“德邦就是黄埔军校”的言论。甚至当时德邦的很多竞争对手在招聘过程中都曾经说过“德邦员工优先”。
其实早在2013年,这家“黄埔军校”就已经是国内零担市场的头号玩家。
数据显示,德邦2013年营业额为94亿,而排名第二的天地华宇营业额只有40亿。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直到2018年德邦上市,仍是国内最大的零担物流服务商。
然而,随着德邦自身战略重心的转移,这种情况在2019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18年,上市后的崔维星表示,认可零担快递的趋势,开始增加快递业务,意图借助全公司的力量,彻底打破快递和零担的边界。为此,公司名称由德邦物流变更为德邦快递。
从结果来看,这种转变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德邦转型期间在中国有140个仓库,有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的经验。基于此,这个战略决策似乎颇具想象力空。
然而,2018年前后的快递市场早已被菜鸟系、顺丰等公司占领。尤其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型快递的竞争比较混乱。其次,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快递行业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德邦的自营体系不符合电商的商业逻辑。
市场立刻给出了相应的反馈。数据显示,德邦在快递行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0.88%下降到2020年的0.68%。
这也直接催生了德邦近年来惨淡的财报数据。
2021年中报显示,德邦本期营收同比增长28.16%。但这与2020年疫情影响下的全行业低谷相比,并不突出。相反,德邦2021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65.84万元,同比下降89.88%,扣非后净利润为-1.6亿元,同比下降366.6%。
近期发布的业绩预告也显示,德邦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减少3.78亿-4.91亿元,同比减少67%-87%。
在快递业务发展受阻的同时,德邦零担市场桂冠也被夺走。
数据显示,2019年德邦快递的零担收入已经落后于顺丰,而选择“去快递化”的安能则趁机加码快递行业,迅速抢占市场,并在2020年成为新零担市场第一。
云智库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安能物流将以1025万吨的零担量成为行业第一。
对此,有前物流行业从业者表示,如果德邦没有选择转行做快递轨道,而是扎根零担市场,即使不能保住市场第一的位置,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毕竟物流行业集中度不高,值得深耕。
即便如此,德邦在国内零担市场仍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根据2021年运输联盟的公开数据,德邦以463万吨零担排在第六位,但也有106.5亿零担收入,位居行业第二。
然而,对JD.COM来说,不仅仅如此。
JD。COM的计算
“在京东商城买数码家电感觉更靠谱”这种购物体验主要来自京东物流的配套服务和JD.COM平台上数码家电的质保条款。
数据显示,2021年,JD.COM家电GMV达到2360亿,同比增长15%。其中空冰洗和平板电视的家电数据最为亮眼,GMV 1249亿,占比超过50%。
然而,家电亮眼的数据背后,却难掩京东中大件产品物流配送存在的诸多问题。COM的早期。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20年,一些消费者因在JD.COM的自营商店购买床垫而烦恼。
消费者在JD.COM一家自营店购买了一款“一面方”的床垫,两个星期过去了,还没有收到产品。经过与平台沟通,消费者了解到,京东物流只负责将产品从工厂送到JD.COM的分拣中心,而负责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工作人员最终来自一家名为蚂蚁物流的第三方公司。
事后,消费者还了解到,JD.COM的大宗商品一直是由第三方物流配送的。
针对此事,《财经新知》3月2日也通过JD.COM平台与多家电商自营店进行了沟通,发现仍有部分商家的大码货,即使消费者在JD.COM自营店购买,也可能仍由第三方平台负责配送。
而第三方平台由于不同品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差异,必然会造成消费者体验不佳。
当然,JD.COM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它之前收购了Trans-logistics。京东物流提交的上市募集资金使用方案也显示,募集资金收入的55%将用于物流网络升级扩容,其中大件物品位列其中。
作为Debon的短板,大宗商品运输是德邦的专长。
对于曾经的零担王来说,大件的运输能力自然不在话下。前几年零担快递的改革也让德邦在解决大件配送问题上有了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一旦收购完成,可以迅速壮大“三驾马车”之一的京东物流的物流业务。
京东物流还将拥有小件快递领域的京东快递、同城商业行业的达达以及之前收购的跨快递,并与德邦合作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多年前,JD.COM似乎就有意整合这三家公司。2012年,JD.COM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名为“北京京邦达商贸有限公司”的企业。
此外,由于德邦以自营为主,加盟商与被收购主体利益不一致导致的问题较多,JD.COM未来在调整德邦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方向时阻力较小。
《财经新闻》也就合并一事咨询了京东快递,对方表示德邦原有站点仍由他们正常运营,只是换了新的名称和产品。
再者,从财报数据和市场规模来看,德邦向快递转型并不顺利。然而,在JD.COM此次收购后,这一可能被视为“错误”的决策,将有助于京东物流实现快递+仓储配送一体化的布局。
这次收购似乎让京东物流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新的困惑还是新的负担?
2017年,在接受央视《财经》专访时,刘表达了对快递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未来激烈竞争后,只剩下顺丰和京东物流。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西南证券的认同,其在2021年发布的快递行业最终推演中表示,参考目前美国、日本的快递行业格局,“2+1+X”成为行业稳态格局的概率最大。
其中,“2”是两家民营快递巨头。按照目前国内的市场格局,即京东物流和顺丰,两大企业也早早开始了彼此的内斗。
根据燃烧知识咨询的报告,2019年总营收方面,京东物流是国内最大的综合供应链物流服务商。同年,顺丰的王卫表示,把供应链服务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看来以后两家公司之间会有一场恶战。
而京东物流之前在中大件业务上相对落后,有自称京东快递员的人表示,目前Debon的业务情况是中大件全部外包,比较混乱,所以德邦急需这个定位来补充,自建网络太慢了。
上面提到的床垫事件和这个收购案间接佐证了这个事实。
现在,京东物流上市后,通过接连收购跨物流和德邦快递,将成为未来国内快递物流行业最强的玩家之一,这将使其国内前“2”的地位更加稳固,并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空。
不过,德邦的谜题对于京东物流来说,未必没有隐患。
首先,与京东物流相比,德邦在自动配送方面存在一定劣势,JD.COM未来可能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来提升德邦新并入站点的软硬件能力。
其次,根据艾媒咨询分析师的观点,快递物流是电商体系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随着网络零售渗透率的提高,物流将成为电商平台竞争的关键。
然而,意识到这一点的不仅仅是JD.COM一家,还有顺丰、菜鸟、通达系等
最后,德邦毛利率低、成本压力大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如果收购后疲态得不到改善,将显著增加JD.COM的经营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顺丰、菜鸟、通达都是JD.COM的有力竞争者。京东物流收购德邦,理论上完善了产业布局,但能否提供有效的发展助力,实现真正的整合,还需要时间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