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简短(经历3次创业失败,靠集资翻身,后来成为首富,他的故事够励志)

关注徐公子,带你解密有钱人。

梁稳根看上去文质彬彬,更像一个写诗的文人,但他的一生充满了红色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带领着一群“兄弟”打天下。年轻时,他是大家的“大哥”,充满了荣耀和梦想,第三年,他是公司的灵魂导师和引路人。从一个改革开放的“资本家”,到一个“又红又专”的党代表,再到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野心家”,三一的命运似乎到了双更新、旧交替的转折点。

1988年,梁稳根将原名“梁永根”改为“梁稳根”,据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职业稳定,另一个是稳定。1989年,这个创办仅三年的小厂真正实现了营收突破,跨过了千万元的门槛。

2003年,三一重工上市。当时三一的组织架构已经包括证券投资部门。从股改开始,以梁稳根为首的“三位一体系”湘军也在二级市场异军突起。

2000年,第三年开始布局海外,正是2012年德国普茨迈斯特33天、100%蛇吞象并购案将三一进军海外推向高潮。

如今,梁稳根对三一的定位是:三一不再是简单的行业领导者,它的定位应该是“国际巨头”,而作为全球行业标杆,“我对它的期待是星辰大海”。


万亿新梦想,光靠工程机械还是不够的。一度淡出资本市场“三位一体”,开始用组合拳涉足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领域,向数字产业转型。

一方面,通过内部孵化+投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根互联已经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运营;作为LP,我还投资了老朋友CPE元丰等。除了互联网行业,三一还在另一个金融领域下棋——银行、保险、汽车金融等。

这一切的交织点现在落在了梁稳根的独子梁在中(原名梁)身上。

今天,我们来说说梁富浩的故事。



命运选择

1956年,梁稳根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地区涟源市茅塘镇道同村。娄底方言复杂,所以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梁稳根的普通话夹杂着典型的毛塘口音。梁家祖上是做香烟生意的,到了他父亲梁那一代,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他们的家经常被搜查,产品也被没收。在当时的当权者眼中,梁是一个政治路线不正确、跨区域流浪的小商贩。他的生意远在邻近的湖北。当时全家九口人,直到晚上都不敢偷偷编竹条。

1974年,梁稳根从涟源三中毕业后,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村里。他太瘦了,不能干重活。他一个月只能拿到200左右的工分,相当于4.6元钱。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山村,梁稳根迫不及待地请示,就去县里报名了。经过两次高考,梁稳根终于被中南矿冶大学材料专业录取。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兵器部下属的宏远机械厂。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满意的工作,铁饭碗,有保障。而梁稳根这时却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经常在下班后和同事讨论企业的发展,也因此结识了几个活跃的朋友。之后,梁稳根联合这些年轻人,共同向领导提交了一份改革报告:计划承包工厂的一个车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个想法没有被领导接受。在宏远机械厂工作三年后,梁稳根升任计划处副处长、体改委副主任。看似可以施展才华的位置,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发挥空间空。当时国企改革非常艰难。梁稳根意识到改革的深化会促进企业家精神。1986年,他毅然放弃“铁饭碗”,和几个同事下海创业。


梁稳根等人辞职后,工厂查封了他们的档案和账本。更要命的是,没有了“干部”的身份,没有了户口本,在凭户籍领粮票的年代,生活都成了问题。父亲梁大怒,用扁担追梁稳根,要赶他回宏远机械厂工作。在老人眼里,儿子终于吃上了官饭,怎么能随便辞职呢?

杆子没能把驴赶回去。梁稳根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生意失败了,我会做两件事:一是写一本书——《这条路走不通》,警示和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二是在落后的山村当老师,教书育人。显然,这两条路都没有走。

关于当初出海的故事,梁稳根一直提到卖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在市场上卖一只羊可以赚20多元。于是,梁稳根和他的三个伙伴直奔湘西常德,甚至去了羊比较多的贵州,大量收购羊。就在初战即将胜利的时候,市场出现了转机。由于外贸部门取消了采购合同,羊的价格已经开始下跌。第一次冒险以失败告终。

此后,梁稳根又做了葡萄酒和玻璃纤维,都以失败告终。接二连三的打击,梁稳根没有退缩。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一种当时市场上紧缺的有色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向亲戚朋友借了6万元,创办了涟源市茅塘焊接材料厂。梁稳根在这家被别人戏称为“食堂”的企业门口挂了两条标语:“创一流企业”、“创一流人才”。无独有偶,1989年春节,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到涟源视察。看到标语后,他说“一定要做出一流的贡献”。梁稳根的两个“一流”就这样变成了三个“一流”。

1991年,涟源市茅塘焊材厂成为娄底最大的民营企业,产值过亿元。但梁稳根并不满足于此。他很疑惑,为什么同时起步的湖南远大空调,产值有20多亿,却止步于1亿?

成功的转折点

梁稳根的头衔很多,也许来自民间的“民营重工业第一人”的头衔最有分量。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他的企业“三一”带来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这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1995年,混凝土泵的国外产品占中国市场的95%以上,但到目前为止,混凝土泵的国外产品只占不到5%。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国”牌已经收复失地。梁稳根促成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出现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但环顾全国各地的工地,基本成了进口设备的“博览会”。其实国产品牌也不是没有。国外产品之所以一度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是因为国内设备缺乏技术和品牌,产品似乎一出厂就被贴上了劣质的标签。

梁稳根认为,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造就了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仅美国就占了三家。中国是一个大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需要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支撑,这说明工程机械行业不仅有巨大的市场空,而且有长远的发展机遇。

国外技术被严密封锁。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掌握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梁稳根几乎从零开始,走上了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还将涟源的物资基地改造为“三一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迁至湖南省会长沙,开始研发混凝土泵等工程机械产品,并邀请业内著名专家到公司工作或担任顾问。

进入一个新领域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克服拖带泵存在的问题,梁稳根和三一总工程师易小刚一年多来天天睡在工棚里,第一个核心专利就是在这个阶段诞生的。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当泵在高低压之间切换时,需要更换不同的管道,这是外企产品的情况。总工程师易小刚设计出合适的阀门,在梁稳根的坚持下应用,最终成为核心专利。

正是因为这个专利,三一的产品研究所在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有两句话是不能说的:一句是“这是国外做的,我们也做”;还有一句是“这在国外没有做过,我们也做不到”。

国外最早出现了能连续向摩天大楼工地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凭借韧劲,三一不仅克服了泵拖的难题,还创造并保持了混凝土泵输送高度的世界纪录。2002年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厦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输送到406米的施工面,比国外老牌企业创下的308米原世界纪录高出近百米!2003年9月,在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三期施工现场,三一新一代三级搅拌混凝土泵成功试运行,使三级搅拌混凝土输送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

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到三一的产品,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京珠高速、阿联酋哈利法塔等。1998年4月,三义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创下钢架结构混凝土垂直泵送300.8米的世界纪录,获得“中国泵王”的美誉。混凝土泵送技术和R&D创新平台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三一在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获得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并带领其他国产品牌一起获得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如今,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泵车、世界最长吊臂86米泵车、亚洲第一台1000吨全路面起重机、世界最大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等。,都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都是通过三一人的智慧和汗水不断创造出来的。

2014年,三一混凝土机械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全球第一。矿山机械销售收入66亿元,连续四年蝉联国内市场销售冠军,市场占有率超过15%。250吨以上履带起重机市场占有率约40%,居行业第一。50吨及以上汽车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二。

2014年,三一重工累计完成主机新产品97项,零部件新产品11项,新技术27项。截至2014年底,公司申请专利6370件,授权专利4693件,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股改浪潮

作为第一个进入重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家,梁稳根被誉为“民营重工第一人”。此外,他还有“中国股改第一人”的称号。当时所有上市公司都有大量的国有股权问题。国有股权占据了公司的控制权,但其股份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称之为大小非),造成了国有股权利益与企业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与市场上交易的人股利益冲突的结构性问题。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开启了证券市场全流通时代。2005年,梁稳根先于所有上市公司提出了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对于全部流通股,给出了“每10股送3.5股,再补偿8元人民币”的方案。他的方案得到了所有散户和股东的认可,国有股成功转为流通股,他本人和创始团队也掌握了公司真正的股权和经营权。

但三一股改一度让梁稳根承受巨大压力。2005年5月9日,当决策部门正式宣布三一重工成为首批四家股权分置试点企业时,梁稳根对此次改革的看法集中在两点:一是解决经营权问题,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他说,这次改革,相当于当年的农村改革,主要是解决积极性问题。农村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民种田积极性的问题,是成功的。今天的股权分置改革也是为了解决积极性问题,解决大股东和管理者的积极性问题,实际上也是解决他们“种地”的积极性问题。

三一重工和其他中国民营企业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三一不是。虽然梁稳根在三一主要控股公司三一集团持有58%的股份,是控股股东,但控股公司中有很多非家族成员的小股东,他们密切参与公司的各项经营。例如,项持有控股公司8%的股份。梁稳根表示,公司的结构有助于三一保持竞争力。

“这种所有制结构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在业务规则不完全清晰的情况下,有一个大股东,也有一些比较大的股东一起合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后来一起合作的小股东。我觉得这种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梁稳根说。

2005年6月10日对于三一重工乃至中国资本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天,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顺利获得流通股股东通过,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打响了第一枪。三一重工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被永久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

成就世界品牌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梁稳根意识到,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就必须把三一重工打造成世界品牌,走向全球市场,与国际一流公司同台竞技,在海外“开疆拓土”。

为了走出国门,三一重工先是与美国迪尔公司合作,代理其部分产品,直到2001年三一重工第一批产品出口摩洛哥。2012年,三一重工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同年,三一还成功收购了混凝土机械行业国际知名企业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成为混凝土机械制造领域的世界第一。

2014年,三一重工国际业务保持稳定,实现国际销售收入98.22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32.3%。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梁稳根始终坚持不失去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控制权;可以合作,但不能失去进入任何行业的选择权。混凝土设备刚刚好起来的时候,某国际工程机械巨头派人来洽谈合作。他们主动提出无偿帮助三一在混凝土机械等领域发展,同时要求三一承诺今后不进入他们主导的挖掘机领域。

这一提议被梁稳根当场拒绝。在梁稳根看来,三一重工必须进入挖掘机领域,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工程机械品牌。随后,三一重工开始自主研发挖掘机。8年后,挖掘机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历史。

三一重工不仅卖设备、做生意,还系统输出中国的技术、服务、文化和成功的发展模式,努力为“中国制造”赢得国际赞誉和尊严。

三一是智利矿难救援现场唯一的亚洲公司。在日本福岛核危机现场,日本核反应堆建筑有50多米高。为了给它降温,注水泵车的吊臂高度必须超过60米。当时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为此专门找到了三一。最后三一及时捐赠了62米泵车,充分发挥了注水冷却的功能,化解了核爆的危险。

近年来,三一重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凭借产品性价比的绝对优势,以系统化、规范化的营销和服务体系迅速抢占国际市场。到目前为止,三一重工在印度、中东、北非、拉美等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亚太、中东、北非、拉美、印度、南非等销售区域保持盈利。而且随着三一重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化经营,发现三一重工的国际化产业布局和分布与“一带一路”地区高度一致。目前,三一重工已完成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中西部湖南地区、西部新疆地区、土耳其、德国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产业布局。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打造亚太、印度、中亚、北非等地区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抓住“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机遇。

随着三一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三一重工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曾被《福布斯》评为“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被《财富》评为“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50强。2014年,第四次入选《财富》(中文版)“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成为唯一入围50强榜单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

三一重工的国际化征程虽已开启,但仍任重道远。未来,走出去仍将面临产品和服务、品牌建设、文化管理、地缘政治等诸多挑战。这是梁稳根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难题。

徐公子解密梁富豪:

第一,高学历人才,当时的大学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一开始就比一般人高很多。

第二,贵人相助,他的伙伴是他的贵人,帮他解决资金问题。他的导师更加高尚,帮助他攻克技术难题。

创业成功人士

第三,抓住时代机遇。抓住了基建的大势。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