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好做吗(经销商:做电商,是不是一条好出路?)



作者:袁来

当线下生意越来越难做,连续两三年没有增长的时候,很多经销商就把目光放到了线上,甚至老板亲自盯着。

坦白说,我不建议经销商做电商。原因很简单。线上和线下运营的逻辑完全不同。

当然,说这些也没用,但还是有很多经销商跃跃欲试,进军线上电商。门槛也很低。一两个人操作注册开一个天猫,JD.COM * *加盟店。本来就有商品或者知名品牌。仓库离快递站很近,仓库工作人员可以打包发货,让生意跑起来。不会影响现有业务,也不会有分流。

事情虽然简单,但其实要想做出点成绩,或者让这个生意盈利,不卖1000万以上是很难真正盈利的。

回到本文主题,电商是经销商的好出路吗?当越来越多的经销商进入电商,我认为“新分销”作为行业渠道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必须深入其中,帮助经销商梳理背后的关键要素,从而为更多的经销商和品牌带来思考。



为什么要做线上电商?

为什么要做线上电商?虽然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回答起来并不容易。我和很多经销商聊过,总结了四点:

1。销量-与上游制造商相关

上游品牌商任务逐年上升,没办法。如果完不成任务,他们拿不到返利,周围的商品也容易被处罚。如果他们只是买卖返利,那和任务没什么区别。

厂家总会看你的销量。量大就有很大的支撑。量大就有面子。电商这种新渠道,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厂家的区域经理也没有太多意见。为了完成任务,完成作为渠道的销售。

2。类别-与类别结构相关

这一点在日化纸品、口腔、清洁、洗涤等品类中尤为明显。计划消费品不需要立即使用,价格敏感度高。而且类目空的增长是巨大的,有些类目是线上的,近几年有百倍的增长。

我身边同品类的经销商朋友,做线上的,一两亿的人很多,身边真实的案例,怎么能不心动?

3。趋势-与消费者需求相关

线上消费趋势明显,可见一斑。90后00后的年轻消费者,哪个不是电商?从最初的服装、3C数码、家电,到现在的快消。

结合一些日化品类,很容易做到线上几千万的销售额。但要想线下到区域市场,一亩三分地,一个细分品类线上做到几千万的销售额,并不容易,市场容量就在那里。

4。市场-与当地市场相关

线下市场参观人数下降,人流非常有限,明显让人感到吃力。而且同品类的经销商和竞争对手盘踞数年,增长遇到瓶颈。

未来3-5年,线下传统经销商的路会越走越窄,做电商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不做,5年后生意会越做越小,这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

当一个经销商在当地市场做到这个品类的TOP3,竞争格局基本固定,市场稳定,这不仅是市场的瓶颈,也是经销商的瓶颈。

以上是经销商做电商的四个关键原因,我想也是大部分经销商的想法。如果仔细看每一个理由,都是100%正确,无法反驳的。

但是线上电商真的是唯一或者最好的出路吗?



电子商务是一个好的出路吗?

我刚才说了四个关键原因。如果我继续说,我可以说出100个理由。当然,同理,经销商不做电商,也可以说100。

什么商业逻辑不一样,线上竞争激烈,红利期已过等等。但是对于想做电商的经销商来说,他们听不进去。

我之前问过一个经销商,为什么不考虑接手其他品牌做大线下生意。他的回答是:“接手另一个品牌,一年做几十万、几百万,一点都不好玩。一个月挣两三万太少了,要耗费很多精力。现在是3.5亿的销售规模,不值得。”

我继续问,跨品类怎么办?经销商还是摇头,之前也尝试过做食品,但是品类不一样,困难很多。像日化纸品,保质期三年。粮食只有一年的长,半年的短,市场运作方式节奏完全不一样。

做电子商务怎么样

相比之下,似乎没有办法下线。线上电商可能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站在一个区域市场的角度,看整体经销商的变化。记得和一个朋友交流,他是同城配送的创始人。他说,在一个常住人口700万的地级市,根据注册的贸易公司统计,各细分品类大概有700-800家经销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线上电商的冲击,人力成本的增加,3-5年内剩下的经销商数量大概在100-200家左右。

看到这句话,估计很多经销商都会双手支持,感叹生意难做,说不定就成了消失的会员了。

很多经销商看到这样的数据都很悲观。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什么机会?【/s2/】虽然经销商数量在大幅减少,但是线下的量并不能同比例减少,庞大的线下业务量还是需要这100-200家经销商来承载。

这100-200个经销商是谁?这是一个机会吗?

在一个区域市场中,经销商自身品类或品牌达到41%或71%(兰彻斯特定律)时,复制其在门店覆盖、门店执行、业务组织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周边品类的扩张实现业务的二次增长。



经销商线下业务:做深做宽做厚

商业的发展趋势就像一场战争。生意越不好,减的人就越多。人减得越多,就越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品牌经营任务就完成不了。最后会被取缔,然后生意就退出了。

经销商的生意很难做,如果在这个时候,遇到困难。当地市场门店覆盖好了,自己经营品类达到瓶颈的时候,就会果断跳出来,跨越周边品类。比如做纸制品的,进入口腔领域;比如调味,踏入粮油领域;比如说,那些拿着食物休息的人,进入了牛奶领域...

可能会有经销商说品类管理有差异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如果你是躺在过去的舒适区,那二次成长呢?你跨品类,设置渠道壁垒。有了规模效应,你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其他经销商自然更弱。



假设某个区域市场某个品类的容量是1亿,当经销商实现4000万的销量时,市场排名第一,第二名是3500万,第三名是2500万...这个时候,经销商在这个品类的经营策略就是保持稳定。

因为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稳定下来了,市场的三足鼎立无法抗衡。别想了,我想做到5000万、6000万,因为难,相应分配的资源更高,竞争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当然,不用想了。品类趋势在线上增长迅速。上线。

最合适的方式:保持稳定,保持原有基础不掉队。找到周边品类,拓展复制业务人员,然后建立根据地。当原有的品类衰落时,线上的趋势确实不可逆转。其他经销商更是难上加难。3-5年后,排名靠后的经销商撑不住了,你可以收割原有的品类产能。

同时,通过周边品类的扩张,短期内会有投入,甚至1-2年无盈利,但你沉淀下来的是店铺的粘性和组织的稳定性。

此外,单店投资效率在下降。当你在超市里有5个品牌的时候,投入成本比肯定和只有一个品牌是不一样的。

过去我一直在强调,经销商业务的底层是传递价值,把货从A点搬到B点,传递价值的工作永远只做80分,因为你做不到100分。如果要做到100分,精力和人员成本几何级增长。当你在一个品类的区域市场排名前2的时候,在其他品类复制这些市场运营经验。

所以对于已经在做电商或者正在考虑做电商的线下经销商,我建议重新梳理一下自己公司的经营策略方向。基于此,我还为经销商提出了“三度”经营策略:

1。厚植区域市场

2。类别结构的宽度

3。商店覆盖深度



当大部分经销商对线下增长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反而相信这对于部分经销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回到主题,虽然近年来电商呈现出增长和机遇,但对于传统线下经销商来说,只是一个商机和一个渠道机会,根本无法建立长期的商业壁垒。线下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是战略机遇。[/s2/]

虽然是战略机遇,但毫无疑问也充满了巨大的挑战。第一个是管理挑战。跨品类管理需要突破的是:改变过去个人智慧和品牌资源的红利,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类管理、多门店管理、多人管理。

对比市场机会,或者线下对比线上,经销商选择线下是明智的。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