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梦怡
编辑|孙悦
“美女办信用卡?送星巴克杯子,送微波炉,送行李箱!”每当走进万达购物广场,90后的北京上班族范丽总能看到银行员工站在一堆礼品前大声呼喊。
现在范丽的出租屋里摆满了银行信用卡部的礼品:中国银行的蓝牙耳机,招商银行的行李箱,广发银行的星巴克浮雕渐变保温杯。为了一分钱坐地铁,她还办了一张交通银行信用卡。但收到礼物后,这些信用卡的命运就走到了尽头。范丽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我办了六张卡,真正用的信用卡只有一张。我买苹果手机24期免息分期付款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我有两张信用卡没有激活。”
像范丽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11.3亿张,其中6个月内已使用活卡7.4亿张,即近4亿张信用卡处于“睡眠”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银监会于2021年12月发布通知,要求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透支余额和溢缴款为零的长期休眠信用卡数量不得超过银行机构发卡总量的20%,并进一步限制客户信用卡总授信额度和信用卡发卡营销活动。
在监管压力下,银行加大了清理睡眠卡的力度,信用卡行业规模为王、跑马圈地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银行信用卡能否从花坛、借条、月供上夺回新生代消费者?
年轻人都不用信用卡了?
在毕业后的四年里,小源已经办了八张信用卡。“办一张信用卡很容易,”小源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她经常出差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班。等航班的时候,工作人员经常来卖卡。“我填了一张信息表,没几天,一张信用卡寄到了家里,还是10万。”小源当时非常惊讶。“以我一万出头的工资,信用额度这么高!”
还有一次,小源在美团点完外卖,随便填了一张信息表,一张上海银行的信用卡就很快邮寄到了她家,然后电话就来了,销售人员上门开卡。
信用卡越多,他口袋里的钱似乎就越多。小源已经养成了提前消费的习惯。当他手头拮据时,他向银行借一些现金贷款。他向柏华、借条、携程借钱,债务越来越重。“前年每个月要还9000块钱,现在好一点了。每个月要还6000块。我借的钱太多了,每个月还完债就剩一点了,积蓄根本攒不下。”不堪重负的小源决定还清债务,“不再用信用卡”。
陈格也有类似的想法。2021年4月,在三里屯附近的一家健身俱乐部做健身教练。银行信用卡部的工作人员经常来店里推销。上任一个月后,陈格有了五张信用卡。“有的信用卡是会员刷卡报班用的,有的同事要行李箱。我来帮一个,送他一个礼物。”
但是这五张卡已经远远超出了陈格的实际需要,现在他只有当他是“薅羊毛”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招行信用卡很好用,积分兑换的礼物很适合年轻人。之前用积分加了点钱,把女朋友换成了foreo洗衣机。”
至于广发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的信用卡,他只在外出吃饭时使用。“有时候去潮州汇、潇湘馆吃饭,用银行信用卡就能减这50块钱。”然而,这些小恩小惠对陈格不再有吸引力。他经常记不住每张卡的还款日期,也忘了自己分了多少单。因为这个原因,他向银行交了很多费用。“我是几张卡一起借的几千块钱,还不如直接用花坛统一一天还款。”
除了冗余和过度授信,信用卡一直是银行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根据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的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涉及信用卡的投诉占银行投诉总量的50.8%。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关键词“信用卡”,可以发现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的信用卡投诉量分别达到18000、9883、5107、2058件,多位消费者投诉在使用信用卡时遇到擅自扣款、利息和费用过高、暴力催收、恐吓家人等问题。
也许是因为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信用卡大面积陷入“睡眠”是很正常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信用卡的活卡率从2018年的73.2%下降到2020年的65.8%,已经降至7年来的最低值。
信用卡“大跃进”后遗症
信用卡作为个人信贷业务的基础工具之一,一直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重点,肩负着零售转型排头兵的重任,近年来发展迅猛。
信用卡业务是招行最抢眼的。2005年,时任招商银行行长的马魏华率先提出零售转型;2008年,招商银行提出了“精细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在迈出转型改革的步伐,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位列信用卡第二梯队。
2016年,信用卡行业正式迎来大爆发期。也是在这一年,借助信用卡业务,招行零售业务规模、收入和利润占比均超过50%,成为银行业的“零售之王”。
2017年,信用卡行业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据统计,2017年,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5.88亿张,同比增长26.45%。工行、建行、招行累计发卡量已进入1亿张俱乐部。从信贷规模来看,我国信用卡信贷规模从2010年的0.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6万亿元,占信贷总额的比重从不到1%上升到2017年末的4.63%。央行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人均信用卡数量从2016年的0.31张增长到2020年的0.56张,五年间增长近一倍。
城商行紧随其后。“近年来,城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占据榜首位置,得益于各互联网领域巨头与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合作。比如上海银行2020年推出Hellobike的联名卡,贵州银行和美团的联名卡2020年发卡5.4万张。”零点智库分析师朱美音解释,其中,上海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甚至超过1000万张。然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直主导着信用卡行业。
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三季度以来,信用卡行业发卡量增速大幅下滑,从近7%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0.63%。到2021年第三季度,环比增长0.97%,连续三个季度增速不超过1%。与此同时,2018年信用卡信贷规模也开始放缓,从2018年一季度的35.8%降至2020年一季度的4%。
随着行业放缓,不良贷款的暴露正在加速。2020年在黑天鹅疫情的冲击下,居民消费需求和收入增速放缓,信用卡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越来越明显。多家上市银行新卡发行数量开始减少,信用卡交易规模和活跃度下降,不良率升至历史最高纪录。
据央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授信总额为838.64亿元,占信用卡应付授信余额的0.98%。此外,2020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
更麻烦的是越来越多的“睡眠卡”。据《财经天下》周刊调查,包括招行、平安、交行在内的大型银行信用卡一线员工都承担着大量的信用卡办理指标,而这种新办的信用卡往往会成为“睡眠卡”。
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招聘经理表示,“我们的销售人员每个月至少要办30张卡。如果数量低于这个,就不适合这份工作。这里做的好的员工一个月能办几百张卡。卡越多,提成越高。”当被问及如果消费者没有使用信用卡,是否会影响提成时,信用卡部负责人表示不会影响。
资深信用卡研究员郑东认为,“一人多张信用卡”会消耗大量银行系统资源,降低银行运营效率。并且存在多重信用风险和债务分担风险。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魏凌燕也表示,“大量的睡眠卡,一方面主要是银行大量发卡,新增发卡量成为银行员工的KPI。出现了一些推信用卡的现象,比如扫一扫销售、网点销售、捆绑销售等。,比如给单位员工发工资卡,强制捆绑信用卡,办理抵押贷款,很多都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她强调,信用卡之所以沉睡,是因为没有根据用户需求评估信用额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而移动支付不仅带动了信用卡消费支付的应用,第三方支付和信用支付也给信用卡的使用带来了竞争和冲击。
互联网巨头也对信用卡感兴趣
就在各大银行激烈争夺零售客户的时候,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的崛起给传统信用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10年,蚂蚁集团推出快捷支付功能。随后,花呗、贷芽、借条等“类信用卡”产品横空出世空,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消费金融领域,将互联网场景与消费、支付等行为相结合,传统信用卡的功能逐渐被“类信用卡”产品取代。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蚂蚁花呗、JD.COM借条、微信支付、美团月供的使用频率可能要比信用卡高得多。“淘宝买东西带花,JD.COM买东西带白条,外卖按月付,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平时买东西也不贵。用这些信贷产品就够了。没必要在银行网点开卡。”小源认为,“花呗可以享受30天免息,不用填各种材料,没有审批期限,非常方便。”
“类信用卡”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魏凌燕表示,“目前这类产品主要是利用平台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等数据自动评估用户的信用额度,比银行信用卡的申请、授信、审批流程更简单。同时对用户的申请和使用门槛更低,也可以服务一些银行信用卡无法覆盖的客户;这类产品还嵌入了消费使用场景,可以更近距离、更便捷地触达用户,同时满足用户的支付需求,用户选择使用更加方便。
随着互联网流量的入口和用户心智的占领,一些互联网巨头在信用卡市场后来居上。以美团金融为例。自2018年上线以来,美团已与青岛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联合发行信用卡。截至2021年底,美团联名卡平均活跃客户占比超过75%,其中超过60%的交易发生在美团生态场景。
信用卡告别赛马时代
鉴于信用卡睡眠率高,监管已发文要求各大银行整顿信用卡业务。
2021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连续18个月以上无活跃客户交易、透支余额和溢缴款为零的长期休眠信用卡,任何时候不得超过该机构发卡总量的20%,超过该比例的银行不得发放新卡。
监管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对信用卡过度授信的管控,未来还将动态调整长期睡眠信用卡的比例限额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降至较低水平。
“一方面,对信用卡分期产品的要求是让信用卡回归本质,即消费者将个人信用作为备用金,在信用额度内消费后偿还,但不同于消费贷款,是为了避免消费者利用信用额度、期限等变相使用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抑制短期内快速扩张生息资产的冲动,规避银行经营风险。总体来看,这将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合规健康发展。”魏凌燕认为。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表示,《通知》特别升级了睡眠卡的相关规定,与此前各银行机构开展的“破卡”行动一脉相承。睡眠卡的相关规定也有助于银行及时监控和发现内部风险,为自身的安全和合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今,银行机构不仅面临着大量的“羊毛党”和不合格客户,以及监管的刚性要求,还面临着降低信用卡利率和赚钱的困境。2021年1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
对此,光大证券表示,该通知标志着自1999年开始的信用卡透支利率价格管制模式逐步向完全市场化定价转变。信用卡透支利率放开后,银行信用卡的灵活性和业务延展性也会相应提高。长期来看,预计整个信用卡利率的中枢会下降,但整体幅度和空相对有限。事实上,自该通知发布以来,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分期都以优惠吸引客户,信用卡的利润空正在被压缩。
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宣布将清理“睡眠账户”和长期不动的超额账户。目前,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宣布清理“超额账户”。邮储银行规定,一个人持有的信用卡数量限制为5张。
“银行信用卡整体市场的重心正在从跑马圈地向深度客服运营转移,睡眠卡费率的要求将加速银行信用卡从流量竞争向客服运营新阶段的转变,深化客户需求,围绕用户特征和使用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从而带动用户真正使用信用卡并保持活跃。”魏凌燕分析道。
(应受访者要求,范丽、小源、陈格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