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的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严重健康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获得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随着2015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的修改,广大市民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该如何应对被骗?什么是欺诈?这是给你的。
第一,消费欺诈的解释。欺诈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以虚假陈述、隐瞒真相等不正当手段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实践中,“欺诈”的认定应采用客观检验法,即根据经营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使用的手段和普通消费者的辨别能力来判断。
因此,只要证明存在以下事实,就可以认定经营者构成欺诈:
一是经营者对其商品或者服务的描述是虚假的或者隐瞒的(经营者明知),足以误导一般消费者。
二是消费者因被误导而接受了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而一般消费者在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不会接受该商品或服务,或者只会根据实质上不同的合同条款接受该商品或服务。
新消法中一退三赔的赔偿金额是如何计算的?
例句:小明花了100元买了一副耳机。耳机的生产包装明明是日本制造。后来经过鉴定,发现根本不是日本制造。小明能拿到多少赔偿?
这种情况下,经营者构成欺诈销售。经营者除返还小明100元购物款外,还应支付三倍的惩罚性赔偿,即300元。另外,法律规定三倍赔偿不足500元的,按照500元赔偿,所以小明最后得到了500元起的惩罚性赔偿和100元起的耳机初始购买价,共计600元。
此外,原国家工商总局在2015年颁布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中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欺诈行为,如销售掺假商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标示销售的商品;以虚假的说明、标准、样品等销售商品。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购买高档奢侈品配件、汽车等昂贵商品时,尤其需要擦亮眼睛。如果他们真的遇到销售欺诈,我们建议他们第一时间固定证据,联系有经验的律师维权。
崔磊法律事务部
链接文章:2018法律规定暴力拆迁不可取,造成人员伤亡将依法严惩!
2018法律规定:执行案件的10个重要期限,一定要注意!
2018法律规定,以下两种行为在诉讼过程中将被认定为虚假诉讼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