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推理第262章原创
今天有个粉丝朋友给老米发了一条长文,讲述了自己最近两年做房产中介的苦恼。
他的经历其实是大多数单身机构老板都在面临的问题。
“老米:新年快乐!你创作的视频内容对我们中介行业很有帮助!非常感谢,有幸刷到你的作品!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现在是一个二线城市的单店,因为之前有15年的一手房和二手房产销售经验,2021年做一手房赚了一些钱,但是很多一手房都没有收卫生提成!
现在店里只有几个人,想考虑扩张或者加盟!
之前联系过壳部,但是听说壳部控制力很强。现在进壳已经来不及了。房角色很难再占坑了。操作流程相对复杂,监管严密,高年龄段的团队很难适应。
在看你的视频和文章之前,你已经尝试过线下引流了:
1.Tik Tok(现在房地产分析师的路线很多,但是太多都是复制品,没有任何想法);
2.物业租售(非合作);
3.品牌加盟(除了果壳系有好猫房加盟,其他加盟平台还没了解更多。我想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加入?如何选择加盟?)。
去年11月,深圳开始实行单边产权代理。不知道是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都会效仿。中介行业未来变化太快。会坚持还是转行?
我现在很迷茫。我做房地产十几年了,不想放弃,所以想问问老米。"
不知道你看了老板的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说实话,这是目前中小型房产中介业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一、中小中介老板的5大苦恼1。租户资源被挤压
新房的渠道佣金没有保障,经常出现拖欠佣金的情况,维权困难;
二手房受到周边连锁中介门店的挤压,难以获得优质房源;
带客户看房后,客户还会去一些品牌代理商那里看房...
2。招人难
中小中介老板越来越难招人了。其实不光是单体中介公司难招人,品牌中介公司也难招人。
因为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多,所以这个行业的流动性比较大。
所以各种“骚操作”,比如高底薪,高提成,吃住等等。,开始了招人大战。
其实一个手术要花很多钱,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也不一定能留住新人。
一年赚的钱都花在再招人上了。关键是我们留不住,团队发展不起来。
3。加入是一个盲盒
老米从2020年开始从事品牌中介加盟,很丢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论来赋能中介加盟店。
加盟的底层逻辑是强强联合。
店铺本身强大,加盟某个品牌可以利用品牌中介的优势资源,弥补不足。
但是这个品牌应该有:内网运营系统,外网流量,运营团队,品牌支持,培训体系...
在市场上,除了贝贝,真的没有第二个民族品牌。
但是进海湾可以吗?不多解释,随便问问就知道了。
4。开发困难
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老米基本都踩过。
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几乎饱和,增量空房不多。
也就是已经过了快速发展和跑马圈地的阶段。除了远郊开发区,还有一些发展的机会。但是新区是需要守卫的,从交接之初就要守卫。前期根本赚不到钱。老板愿意忍,经纪人也愿意和你一起忍?
从2021年开始,房产中介进入竞争激烈的阶段。
房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横扫上万家店,是因为很多店已经不开心了。
抓个大腿,也许就OK了。
但结果并不理想。
5。中介老板市场敏锐度的丧失
在创业之前,很多中介老板都是直营中介体系的销售标兵。利用市场的上升,他们自己出去,在过去的几年里赚了很多钱。
每个人都是这样。赚钱的时候,他们从来不考虑行业和市场的变化。很多中介老板这几年把精力放在业务和管理上,没问题!
但2020年贝壳上市后,资本开始关注房产中介行业,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开始关注这个行业,行业竞争不可避免。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导致了用户购买行为的变化。再加上2021年政策的调控和财政的收紧。
传统的中介老板,还没回过神来,就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当局被迷住了。我不会感到惊讶。
在之前的文章和视频中,老米提到了中小中介公司转型的三个方向:
1.新媒体家政公司
2.物业出租和出售
3.加入品牌
时至今日,老米依然坚持这三条路一定是中小中介公司转型的方向。
如果你坚持做自己的小而精的中介公司,老米有两个建议:
1。单一中介转变为独立经纪人模式
就是房产中介老板自己做生意,带的团队也是成熟的资深经纪人。
通过整合身边的资源,只做圈子客户的生意。
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方法。
老板负责联系对接其他区域的新房资源和二手房资源,独立经纪人负责客户的全流程跟进和服务。
2。专注于业务,专业一点
这种模式适用于套盘、大盘、转盘的中介公司。
也就是说,围绕一个大市场,做细做透。
覆盖了商店附近。
每个经纪人应该分配一个固定的维护磁盘。作为这些大楼里负责住房的人。
定期检查房屋的出租和出售情况。对于需要销售的业主,必须亲自上门拜访,出具房屋销售方案。
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洗牌,中介行业也面临洗牌。
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和职业化。
房产中介行业空的盈利和发展越来越透明。
房产中介真的正在成为一个暴富的行业。很难看到一夜暴富的奇迹。
房产中介也要降低发展预期,不要想着扩张,先活下去。
活下来,留在战场上,才能迎来真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