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7年3月26日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潮流网购社区“拿东西”App以“先鉴定后发货”的购物流程,吸引了很多想买二手时尚产品的消费者。但是很多消费者吐槽,购买的商品质量有瑕疵。当消费者要求退款时,“得到东西”App表示无法支持或需要消费者支付“鉴定费”或“服务费”。
近年来,潮流网购社区“拿东西”App受到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并借助“炒鞋”热的“东风”,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潮流网购电商平台。在“拿东西”App中,拥有时尚鞋、时尚包等产品的个人和商家可以将产品放到平台上进行销售。因为这种类似于二手商品的买卖模式,“得物”App在传统电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鉴别真假、验次品的服务,推出了“先鉴别后发货”的购物流程。平台宣称通过计算机识别、AI辅助等技术完成对潮汐产品的识别和检验,尽力保证用户的正品体验。如果被鉴定为非正品,订单不会被关闭,商品会被退回给卖家。
然而,最近有不少消费者向经济之声《天天315》节目组反映,在“拿东西”App上购买的产品质量有缺陷。北京的付先生最近在“拿东西”App上花了1134元买了一双篮球鞋。当时卖家自称是卖全新产品的。付先生付款后,鞋子先经过平台鉴定,再送过来。但付先生收到鞋子后,发现鞋子有明显瑕疵,金色鞋面有一道银白色的油漆划痕。
付先生收到货后,立即向“拿东西”App提出退货要求,但对方表示,由于这双鞋的卖家是个人卖家,无法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要求。如果他坚持退货,就要承担89元的鉴定费和50元的快递费。付先生认为这个收费不合理,平台也没有对商品的质量缺陷进行鉴定。
傅先生向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反映了他的问题,然后“拿东西”App表示可以为他退货,不需要支付89元的鉴定费,但需要支付25元的退货运费。虽然傅先生接受了这样的解决方案,但这次购物经历让他真的很不开心。他觉得最后不仅没有买到想要的商品,还折腾了很久,浪费了很多精力,还白白付了快递费。
去年“618”期间,“拿东西”App也被中消协点名。中消协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监测期内共收集到8735条关于“得到东西”App的负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负面信息出现两次高峰,分别在6月9日和18日。
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叶秋认为,“拿东西”App以缺陷商品的销售者为个人为由,拒绝为消费者提供“7天无理由退货”服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违法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关于“7日内无理由退货”的规定,只要采用网络销售,消费者有权在7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其中,有定制、新鲜易腐、网上下载或报纸、期刊等例外。,或者购买时,消费者与商家有明确约定不能退货。上述案例中,“拿东西”App以卖家是个人为由,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完全违法。
叶秋还指出,在商品质量频遭消费者质疑的情况下,“拿东西”App不应以“二手”作为售后服务打折的挡箭牌。第三方个人或商家销售的产品通过平台提供相应服务时,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存在缺陷,可以向平台进行相应的举报或提示,然后平台会进行相应的调查,得出结论后,平台会协调双方进行相应的协商。这是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提供的服务。这个服务内容也要让消费者清楚,平台在售后服务上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