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创业故事简短(投入百亿美元,赌上所有声誉造车,雷军最后一次创业暗藏何种隐忧)

文|艾财经吴敖汉

编辑|张硕


然而,在她开始向我们走来之前,我们打了一千次电话,催促了一千次,在多次否认之后,小米终于发表了官方声明。


3月30日,小米集团宣布,董事会正式批准成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拟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由集团董事长雷军担任CEO。初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未来10年预计投资100亿美元。


雷军亲自带队,几百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足见小米对智能汽车业务的高度重视。当天晚上,雷军还含泪形容造车是“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把所有的“政绩和名声”都押在上面,他要“为小米汽车奋斗”一辈子。



雷军:“我们亏得起”


支撑小米造车的不仅仅是雷军的决心和理想,还有小米自身的积累和实力。雷军对小米进军智能汽车行业的信心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资本积累、技术团队、智能生态、米粉支持。


据悉,到2020年底,小米的现金余额为1080亿元。小米2020财年调整后净利润为130亿元,同比增长12.8%。在资本层面,小米有实力在烧钱的造车行业持续投入真金白银。雷军也直言“我们买得起”。


同时,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造车不再像蔚来等第一批新造车企业进入市场时那样高不可攀。研究数据显示,蔚来为第一辆量产车投入了200多亿美元,小鹏投入了100亿美元,而理想的只有10亿美元。造车门槛逐渐降低。


此外,根据小米2020年财报,2020年12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为3.96亿,同比增长28.0%。庞大的用户群将是未来小米汽车独有的流量池。小米自诞生以来一直努力打造的社群和粉丝文化,可以为小米汽车赢得先发优势。雷军表示,在发布会之前,微博中对小米的统计显示,92%的人表示会购买小米汽车。



或许正因为如此,小米才会选择成立全资子公司来造车。之前也正式宣布造车的百度,选择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由后者代工生产。当然,小米和雷军并没有透露更多造车的信息,所以小米未来是自己建厂还是采用代工模式不得而知。


不过,多家媒体曾报道称,小米将把汽车组装业务外包给整车厂商。此前,包括比亚迪、BAIC和长城在内的许多车企都与小米有暧昧关系。但也有声音认为,小米可能会通过收购濒临破产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来生产智能汽车。


此前有消息称,小米正在寻求收购众泰汽车,一位消息人士也对艾财经表示,小米最近考察了天津博县的工厂,“双方还在谈”。天津博骏是一家新的汽车制造商博骏汽车和一汽李霞的合资企业。由于大股东博骏汽车资金链断裂,天津工厂从去年开始全面停产。


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的表态似乎呼应了后一种说法。他说,很多投资圈都表达了投资小米汽车的意向,但他决定自己一个人单独造车。在他看来,只有手机、汽车、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的所有产品都连接起来,“才能为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选择一家之前设备已经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厂,正好可以满足雷军的愿景,不仅解决小米造车的资质问题,还能让他掌握造车中的所有话语权和用户数据,从而更好的完成他想象中的智能生态闭环。


小米的隐忧


事实上,为了实现雄心勃勃的“万物互联”愿景,智能汽车是小米智能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提供了向外延伸的空空间,也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智能汽车可以为小米贡献第二大用户规模和业务收入增长点,使其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点。几乎每次造车的消息出来后,小米的股价都会迎来一轮上涨。

雷军的创业故事


但在性感方面,对于小米来说,造车也隐藏着风险。雷军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小米的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15日,当董事会建议管理层研究电动汽车的前景时,他的内心非常矛盾。“我觉得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把手机业务做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三是多么艰难。手机大战还没打完。造车会不会分心?”



此前,花旗集团也发表了一份关于小米造车的专题研究报告,称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汽车行业要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小米目前只有手机等智能硬件的制造经验,还没有建立汽车供应链。而且造车是重资产业务,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必然会给小米的主营业务和营收带来更大的负担。


即使未来采用代工模式,资金压力也会对小米构成不小的挑战。如果选择吉利、BAIC等纯电动平台成熟的车企,虽然可以加快小米汽车量产的进程,节省大量前期研发费用,但也意味着小米将失去一部分话语权。


如果我们自己开发平台,就意味着更多的支出,然后还要加上后续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线下渠道的铺设。小米下一个十年决心投入的100亿美元是否够用还是个未知数。


“当我们开始在智能手机行业开展业务时,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巨人。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仍然取得了今天的奇迹。”雷军在小米的发布会上自信地说,“今天,我们是世界500强,我们的实力比10年前强多了...我们今天还有10年前的勇气和决心吗?”


对于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雷军来说,勇气和决心对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行业来说确实难能可贵,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小米能承受多少风险?即使在智能电动车如火如荼的时候,小米涉足造车也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但一旦影响到未来的主业,投资者会买单吗?


智能家居和手机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小米也在进行两项烧钱的“伟业”,即造芯和造车。以它现在的实力,真的能支撑多头作战的局面吗?难怪有人在网上调侃“Reebs,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贾跃亭吗?”


此外,外界对小米造车的普遍诉求还是性价比高,希望小米能把智能汽车的价格带到10万元以下。但是,小米手机的模式还适用于小米汽车吗?雷军当年涉足手机的时候,产业链还在培育阶段。目前就连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也已经日臻完善。小米第一次在产业链上能有多大话语权?


统计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14年的9%下降到2019年的6.3%,2020年前9个月行业利润率为6.4%。在保证智能的同时,还要同时追求低价。就算小米想降低车价,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事实上,早就有消息称小米汽车将与Xpeng Motors展开竞争。目前,Xpeng Motors在售的量产车有两款,分别是15万元左右的小鹏G3和23万元的小鹏P7。那么,一个残酷的问题是,当你想以高出手机几倍的价格购买小米汽车时,你会想和雷军“交朋友”的米粉有多少?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