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午,北京团结湖附近的一家轻食品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孟/摄
每个工作日的中午,北京盈科中心地下一层的“超级碗健康轻食”店都会排起长队。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植物纤维、食材到饮料、零食的选择,家庭餐桌上的米、肉、菜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名称。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喜欢拍下这样好看又均衡的轻午餐,上传到朋友圈。他们赢得了赞誉,收获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人。在“零糖零脂”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轻食社交”成为年轻人新宠的方式。
进入中国十几年,“进口轻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识和选择。2020年12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的轻食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94.9%的被调查人群每周至少食用一次轻食,55.7%的人每周食用2-4次轻食。在企业工作的普通员工和大学生占轻食消费者的比例最大。当愿意尝鲜的年轻人选择清淡的食物时,他们吃什么?
年轻人引领新“轻食”[S2/]
为了“在夏天穿上漂亮的裙子”,在北京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90后女孩吕霄(音译)和同事们一起“打卡”了多家轻食品店。“我们经常讨论哪种轻食好吃,最喜欢各种低热量(路)餐。有菜有肉有杂粮,吃起来很方便。”吕霄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吃清淡的食物,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吃得好,还能享受瘦。”
职场妈妈肖丹明显感觉到,随着夏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享受清淡的食物。虽然生完孩子后一直想着减肥,但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她实在没时间去健身房,所以也加入了轻食爱好者的队伍。“除了娱乐和家庭聚会,她每天都会坚持吃少油少盐低热量的清淡食物,而且看着减肥的样子,心情会变得很好,整个人都轻盈了。”
长得好看,吃起来有营养,少油少盐粗粮,这是轻食行业留给大众的直观印象。虽然被戏称为“吃草”,但其实轻食不是简单的蔬菜沙拉,也不是特定的食物,而是一种新的吃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曾在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中提到,轻食的“轻”字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软肋。女人都希望轻盈健美,男人也希望清爽不油腻。“在轻食中,人们摒弃了浓烈的烟火气,忘记了烹饪的琐碎,生活变得更加轻松随意,轻食甚至演变成了一种健康的理念”。
随着消费升级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健康产业深入人心,轻食逐渐成为一大批年轻人的新“饮食时尚”。层出不穷的轻食品店、外卖店也成为年轻人“打卡”“种草”的新阵地。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食堂瞄准这股“风”,纷纷推出轻大排档。
这样一种曾经小众的饮食,靠着低热量、高颜值以及背后的健康理念,在年轻人心中刷了一大波“存在感”。“就像现在的新茶一样,年轻人买了高价值的奶茶之后,在社交平台上互相互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华丹天使投资创始人兼CEO张杰也是一位轻食爱好者。她发现每次在朋友圈晒自己的轻食包,都会有很多男生女生留言。“他们有的问轻食好吃不好吃,有的分享经验。轻食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社交属性,这也是轻食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做轻食如何抓住年轻人的胃
欧睿国际的一项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代餐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事实上,在火爆的背后,轻食市场在中国也经历了大起大落。
有一个估计是,2015年到2017年,至少会有10亿资本进入轻食市场,但到了2018年,轻食领域会有大量创业公司因为各种原因倒闭,资本也会相应撤退。如今,随着“健康中国”成为热词,轻食市场“卷土重来”,近两年大量新的轻食消费品牌涌入市场。美团外卖数据显示,疫情下,大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2020年下半年,轻食外卖订单同比增长50%,线上轻食商家数量也同比增长27%。
在市场广阔但竞争激烈的轻食行业,如何抓住年轻人的胃?
在杭州推出单品订阅轻食,成立五年了。在当地的年轻白领中,我们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其创始人刘晨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他们从一开始就瞄准年轻白领。“客户群以女性为主,我们的营养师会根据中国女性的体质特点,匹配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和肉类的比例,严格控制热量。新鲜食材和食品安全是底线。虽然顾客可以一次订一周到20天的餐,但我们会当天做,每天中午12点前送到顾客手中。”刘晨表示,目前处于旺季,每周约有200-300人点餐,累计用户数约为4-5万人。
与孟玥的轻食外卖不同,京“网络名人”轻食品牌菜盒已登陆11家直营店,近期新签约5家门店。“自主研发调味品和烹饪方式后,针对不同季节带来的不同饮食习惯,我们自主研发推出了秋冬低热量米饭,以五谷杂粮为主,蔬菜肉类为辅,既有饱腹感,又有健康附加值。”蔬菜盒子的创始人张晓松说,春夏两季沙拉的销量约占60%,但秋冬两季,低热量的大米占总销量的60%。
“大众之所以认为轻食行业门槛低,是因为有些商家不具备R&D能力,只是简单地把蔬菜等原料集合起来。其实食材搭配既要符合营养结构,又要符合国人口味,同时还要符合年轻人的视觉追求。”张晓松认为健康饮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轻食虽然只是一个子行业,但还是在快速崛起。“从自身数据来看,今年3月的销量已经创历史新高。目前为多家互联网公司提供企业团餐解决方案,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家庭健康饮食的业务”。
“去年疫情防控阶段,我们复工后第一周的订单就已经增长了近50%,一些客户在与我们沟通时也表现出了对健康的更多关注”。刘晨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的是,这波热潮的竞争力在哪里?“产品需要不断迭代才能保证新鲜度,这就考验了R&D能力和厨房能力。其实轻食行业永远做不出中餐和炸鸡,但我们可以把轻食做得尽可能中国化,而不是一个凉菜。”
千亿轻食市场蛋糕大,但不能盲目进入[/s2/]
据《天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8000多家轻食代餐相关企业,活跃着、存活着、迁入着、迁出着。近五年来,我国轻食代餐相关企业年度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工商注册为准,2020年,全国新增轻食代餐相关企业将超过3000家;截至4月29日,今年全国新增近1300家。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二三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健康饮食需求的增加,以轻食代替正餐的消费将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发展空间巨大空。
虽然“蛋糕”很大,但在轻食细分行业长期生存依然困难。
截至今年3月底,2016年成立的连锁品牌超鹿团队,全国门店已达470家。其联合创始人梅天宇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吃轻食,轻食赛道将是一个增量市场。巨大市场的竞争是多样化的。除了不断创新开发食谱,我们还会配合一些健身健美赛事,针对年轻人做营销上的品牌差异化。”
“超越R&D,未来将是轻食品牌的竞争。”刘晨提醒,尽管市场巨大,“但不要只看到表面的高订单量。背后的成本在R&D,劳动力,供应链等。都是经过计算的。轻食并不是一个特别赚钱的行业,你需要仔细考虑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
张杰认为,清淡的食物,像奶茶、麻辣烫,会更“通用”。“中国的人口基数就在这里。对于轻食赛道的创业者,不要贪奶茶、麻辣烫等品类开上万家店。而是要精心经营好自己的赛道,要么不断拓展竞争品类,要么深耕所在城市的目标客户,提高渗透率和认可度。”
对于种类繁多的轻食,范志红也在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中提醒,轻食可能存在很多“陷阱”。清淡的沙拉看似一大盘菜,其实蔬菜总量不足。清淡的沙拉通常含有熟的或生的鱼和肉,但总量很少,主食也很少。经常吃蔬菜沙拉代替正餐,容易造成蛋白质不足等问题。她认为,喜欢轻食的年轻人应该想清楚,如果只是追求时尚概念的尝鲜者,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轻食,怎么吃都可以。如果是为了解决两餐之间或者晚上加班的时候的饥饿感,把清淡的饭菜当做加餐或者夜宵,确实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是为了减肥和美容,光靠清淡的食物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蛋白质不足的饮食也会使皮肤干燥、脱发、体力下降等。“只要使用健康的食材,使用减少高温和油、盐、糖的烹饪方法,清淡的食物本身就是健康的。至于如何巧妙结合到长期健康饮食中,在保持身体轻盈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就在于年轻人的智慧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