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行不断完善和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在各道防线的执行、监督、考核及问责方面还存在疏漏和薄弱环节,柜面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柜面的操作风险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业务流程上的操作员都是一个微小的风险点,操作风险涉及各条线、各部门,覆盖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其中柜面业务是经营中风险案件的高发部位,如果在治理中出现偏差,风险隐患将无处不在。
柜面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1.科技水平较低,柜面风险事项机控、技控水平低,影响了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识别控制。
2.柜面操作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运做机制有待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操作风险控制不协调,在柜面操作风险控制问题上,重事中、事后,轻事前管理;重检查,轻辅导培训;重处罚,轻正向激励引导;重人防,轻机控、技防。
3.业务发展与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存在“错位”现象。规章制度各部门理解不到位,执行不一致、频繁修改,催化了操作风险的发生;业务流程频繁整合,岗位人员经常变动,致使岗位制约难以有效落实。
4.人员因素原因可能是: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职业操守教育开展少。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激励办法不科学。
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的柜面操作风险,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带来声誉影响、管理影响和发展影响。因此,对柜面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银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项目。
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适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要尽量降低银行柜面的操作风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管人、管章、管账、管库。有效降低柜面操作风险的建议:
(一) 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加强人员管理。
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培育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一要树立合规办事意识。牢固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坚决剔除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办事、凭习惯办事的陋习。二要树立相互监督意识。同事之间的信任必须建立在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基础上,发现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主动提示、制止,并视情况向所在机构报告,这是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事相处的基本原则。
(二)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还要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