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后,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进入新时代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统筹对内对外的大宣传和全媒体的大传播,需要建立更及时、更权威、更具公信力的新闻发布和社会沟通机制。特别是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党委政府、企业部门和社会组织,都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也是管理和应对各种舆情的主力军。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沟通的过程中,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不断完善:2003年“非典”之后,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8年5月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版2019年5月实施);2010年建立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党代会和其他重要会议均安排有记者会。5G技术赋能和全媒体传播时代,新闻发言人的认知更新和修炼升级已势在必行,这也是《“不翻车”的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修炼手册》的写作初衷。
这是一本恰逢其时的书。2020年10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说,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由此可见,一大波新手要上路,这本书可以为新晋的发言人提供些许借鉴。
这是一本“难产”的册子。从立项到成稿共用时5年,先后有四届学生参与此书编写,而这5年正值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5年,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更新迭代令人目不暇接,“两微一端”之后又有短视频、网络直播来袭,若试图穷尽当下新闻发布、舆情管理的所有变化和创新,实属难上加难,我们数次易稿,努力使其最大化反映最新成果。
这也是一本历时18年和百余场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实战宝典”。自2003年至今,我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外、各行业、各级别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和新闻发言人培训百余场,本书汇集大量案例和实操技巧,是一本凝聚多年积累的诚意之作,也是2005年所著《新闻发言人实务》一书的“升级版”。
说这本书是升级版,首先,体现在内容的扩展和升级。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2015年退休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自我反思表示,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新媒体、自媒体的情况了解不充分,对当年“动车事故”新闻发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预料不足。王勇平老师是一位特别谦和的长者,写一手刚毅洒脱的毛笔字,我们常在一些培训场合搭档,亲见他每次诚恳地为现场学员带来经验之谈和善意提示。勇平老师的遗憾一直提醒我,这本书一定要对新媒介环境的舆情应对进行专门阐述,为此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微信运营室主编胡洪江成为本书的编著者之一,并执笔撰写了相关章节。
其次,这本书在实战技巧方面包含以新闻发布会为场景,以记者提问为情境的两个重要“秘籍”,为发言人及组织参与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的人员提供应对“清单”,为发布会不“翻车”提供解决方案。用专门篇幅拆解了怎样与记者过招儿,该部分由广州日报的前调查记者李颖撰写,她将大量案例梳理为策略与技巧,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考虑到视频化传播的需要,本书在语言符号和肢体语言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再次,本书在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上力图有所创新。以“‘刀尖上行走’的发言人”为开篇,通过对发言人这个群体的问卷调查反映其工作状态和困惑,用“画像”感受发言人制度中“自然人”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破解他们可能遇到的难题;全书结尾以2020年新冠疫情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为蓝本,对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沟通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对“人”与“事”的首尾呼应中体现发言人修炼的进阶之路。全文的语言表达力求口语化、通俗化,形式上以“小贴士”“知识窗”“问与答”等碎片化编排,提纲挈领地触达读者。
最后,感谢我的硕博学生们,任轶楠、樊攀、李莎莎完成了重要章节的撰写;葛娜、王爽、陈康琦、张悦、吴鹏娟等做了大量协助工作;还有胡洪江、李颖两位业界翘楚撰写了重要章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发布训练和模拟记者采访的相关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可以说,是大家的集体智慧成就了此书,通过不断更新内容、增补案例、精进语句,在媒介演进中完善,在提炼规律中成熟。在“人人皆媒”的时代,期待这本手册能成为很多人的“伴手书”。
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认可与付出,感谢大稻文化的支持,感恩所有为本书撰写出版提供支持的师长和朋友。
谨将此书献给艰难的2020年和珍爱生命、努力前行的人们!
(本文系人民日报出版社《“不翻车”的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修炼手册》自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