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近日,商务部网站公示了2021年促进外贸稳中创新需要鼓励和支持的建议名单,包括浦东新区、苏州、宁波、厦门、青岛、郑州、武汉、深圳、成都、Xi安。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监管激励工作的通知》,对促进外贸稳中创新成效显著的市(地、州、盟),在安排年度中央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地方外贸创新发展、搭建外贸领域相关平台、推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重要展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建议清单(按行政区划顺序排列)
推荐区域数量
青岛因港而生,因贸而兴,对外贸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1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比2020年增长32.4%,占山东进出口总值的2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深圳、宁波、广州、厦门之后,位列第五,比2020年上升一位。
百年变局叠加百年疫情,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明显增多。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青岛的对外贸易能够稳定并顺利开展,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01不仅稳住了,还扛住了
2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齐鲁)“中国青岛-德国曼海姆”双向班列从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发出。陈兴华
贸易对象跨越地域和国界,有不同的制度和不同的制度文化。外贸一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百年变局叠加百年疫情,全球经济严重受挫,经济全球化浪潮翻滚,使得外贸领域的不确定性激增。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难形势下,我国外贸表现抢眼:全年货物进出口39.1万亿元,增长21.4%;进出口规模相继达到5万亿和6万亿美元,整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屡创新高。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9%。
青岛的表现也值得称道。
总量上,2021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比上年(6407亿元)增加2091亿元,超过“十三五”期间外贸增量总和。一年时间,完成了从6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转变,并在青岛外贸史上首次实现一年两千亿元台阶的突破,自2017年以来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
从增速看,2021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比2020年增长32.4%,比2019年增长43.5%,分别比全国高11个和19.6个百分点。已连续21个月保持正增长,增幅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质量方面,2021年,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能体现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般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7.9%,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20.6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其重点从传统的来料加工延伸到R&D和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部分,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全市加工贸易增加值率达到189.7%,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1个和70.6个百分点。
中欧班列运输过境货物。李海清摄
从贡献来看,青岛外贸占全国的2.17%,比2020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占全省的29%。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对外贸易排名仅次于深圳、宁波、广州、厦门,位列第五,比2020年上升一位。2020年比成都低745亿元;到2021年,领先成都276亿元。
如果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青岛的对外贸易可以排在四川省之后第九,超过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
青岛的开放前沿和外贸重镇作用进一步凸显,地位进一步巩固。青岛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势头强劲,表现良好,是青岛进入“2021年鼓励支持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拟推荐名单”的主要原因。
02多角度政策,多领域突破
青岛海关官员指导企业申报RCEP原产地证书。陈兴华摄
青岛入选上述榜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创新”。
形势在变,技术在迭代,外贸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
青岛聚焦改革创新,系统谋划贸易创新发展措施,多角度延伸市场、稳定订单、扩大进口,在贸易主体、方式、渠道、品类、业态、模式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掀起创新发展热潮。
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是分散市场,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实现风险分散。2021年,青岛从政府到企业,都加大了通过各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结合30个重点市场“一国一策”,组织东京时装秀等网上对接会,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市场。加强RCEP政策和实务培训,引导企业用好关税减免、原产地规则等政策机遇扩大出口。成立上海-中国联合开发企业联盟,实现与上合组织和部分非洲国家进口贸易的实质性突破,进一步扩大“朋友圈”。首个集会展与物流于一体的“展前展后仓”中荷新模式项目落户青岛,实现供应链高效对接。搭建“中国仓单登记流通平台”等具有特色的促进进口平台。效果立竿见影。
2021年,青岛对前三大贸易市场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43.1%、28.4%、19.1%。对韩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34.8%和13.1%。对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和其他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分别增长44.8%和35.4%。
2月1日,胶州海关向企业签发了首张RCEP输韩原产地证书。
多维度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青岛跨境电商倍增计划实施方案》、《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从壮大市场主体、突出产业优势、构建服务体系等多个维度提升外贸发展新潜力。
跨境电商实现双发展。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4倍多。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加快推进,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注册主体超过900家,累计出口超过200亿元。西海岸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作用明显,货物贸易进口额占全市的52.7%,同比增长45.7%。
制度创新赋能外贸。2021年,青岛出台多项“硬核”措施,打通外贸关键节点。与商务、海关、税务、外资管理等口岸部门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协调解决防疫通关时间过长、企业欧亚班列调度等问题。制定进口环节税收保证保险保费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风险。青岛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缩短至39.8小时和2.19小时,出口退税平均时间加快至4个工作日。
一系列创新实践,为青岛外贸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带来了新的可能,为中国外贸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
03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乘势而上
对外贸易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稳定外贸关系全局。
今年外贸形势严峻,稳增长的困难和压力前所未有。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干在国新办举行的相关发布会上表示,从需求来看,全球外需增长面临两个不确定因素,即疫情反复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和复苏不均衡导致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国际供应链加速重组、全球供应链无序和瓶颈效应两大不稳定因素,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缓解。
对外贸易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领域,政策的导向非常重要。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方要积极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力度要适度。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完善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定外贸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跨周期调节,帮助企业脱困,特别是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山东省围绕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了相应政策。
青岛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不断提高政策供给能力水平。今年1月30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提升国际贸易能级的实施意见》,推出了12项针对性强的重要举措。政策的出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外贸主体切实感受到政策的红利,增强战胜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能力。
在不确定性下,最重要的是增强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用综合竞争力的确定性来对抗不确定性。
“我国外贸行业基础雄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今年外贸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相对于数量的扩张,我们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从当前形势出发,我们确定2022年为外贸巩固提升年,重点是提高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李兴干说。
这也是2022年青岛外贸发展努力的方向。
以制造业起家的青岛,工业体系结构完善,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青岛制造在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中不断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青岛制造业在技术实力、数字化转型、城市品牌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综合竞争力重回全国“第一方阵”。这也是青岛制造能够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订单,为青岛赢得更多出口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岛外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全国和全球专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努力实践,不断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升对接海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赢得更多订单,拓展更大市场。
事实证明,在疫情形势下,青岛产业体系健全、产能稳定的优势正在发挥。随着自身转型效应的不断积累,青岛制造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青岛外贸,未来可期。
作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