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公司(中国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关口,2022年如何延续外贸韧性与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子健北京报道

2021年,中国外贸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按美元计算,进出口规模达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是支撑中国外贸增长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效果也在不断显现。

然而,在举杯欢庆2021年外贸成功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贸强劲增长的背后有诸多压力:一是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在增加;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三是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际需求复苏放缓。

RCEP在元旦生效,国际秩序仍处于持续变化的时刻。2022年中国外贸能画出怎样的曲线?

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以美元计算,中国全年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达到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中国跨越了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两个台阶。2021年外贸增量达到1.4万亿美元。“十四五”外贸开局良好。

随着2021年接近尾声,中国将庆祝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我国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4.2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进出口增长8倍多,年均增长12.2%。

他指出,2021年,中国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分别增长24.3%、26.4%和57.7%。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1年中国外贸可以概括为“五有”:

第一,我们有信心中国外贸没有因为疫情等一系列挑战而失去后劲;第二,能力。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积极转型升级,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韧性、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显现。第三,有支持。国家稳定外贸的政策和各级政府对外贸主体的支持,帮助外贸企业克服了很多困难。第四,我们有责任。当一些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时,中国及时弥补空缺口,维护了世界贸易的稳定,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第五,我们准备好了。中国及时抓住了全球经济复苏和海外需求复苏带来的机遇。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2021年中国外贸超预期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国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二是海外需求回暖;三是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四是外贸企业适应能力强;五是外贸稳定支撑有力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为16.7%,较之前有所下降。

对此,周表示,月度波动是正常的,同时,去年12月份基数的上升也有一定影响。

白明认为,12月实际上已经过了圣诞季和运输季。并且第四季度美国、欧盟经济下滑,通货膨胀高企,人民币汇率升值,都影响了国外的购买力。

12月份的通胀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自1982年以来首次同比上涨7%——费城联储主席哈克形容这一读数“非常高,非常糟糕”。

中国十大外贸公司排名

2022年外贸如何顶住压力

李魁文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反复波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和基数效用的比较优势可能减弱,2022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

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大压力。2021年反映出口预期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在二三季度一路下滑,与出口数据出现背离。

周表示,2022年外贸将面临一定压力,但韧性依然存在。我国防疫仍处于领先地位,供应体系完整,灵活性足够;预计全球疫情对经济和供应链的边际影响将减弱,全球政策将保护需求,并未偏离复苏轨道。国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国内外贸支持政策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全球产业链的修复对中国工业制造业也是一大利好。

白明分析,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发展了很多年,外贸实力很强,但是2022年,还是有很大的压力。外贸很多有利因素是超前的,而有利空因素很可能是滞后的。随着东南亚国家复产,国内部分外贸订单面临流失风险;鼓励外贸的政策都兑现了,后续政策受益有限。“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超过五万亿美元和六万亿美元,但2022年很难实现这样的局面。”白明说。

1月1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如果我们看到高通胀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如果我们不得不在更长的时间内多次加息,我们将这样做,并使用工具使通胀回到目标水平。”

周分析,目前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和政策周期,美联储加息对其他经济体的明显影响需要其他“条件”。中国在常态货币政策状态下的预调微调,更多依靠结构性工具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国内经济中长期向好,金融业稳步对外开放,人民币资产整体估值较低,将吸引境外资本趋势性流入。预计美联储政策正常化对国内影响可控。

白明指出,南韩中央银行在六个月内已经三次提高利率,其他国家也有强烈的加息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利率水平、国际收支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目前国内通胀率较低,给货币政策留下了一定的空区间,但仍需慎用“子弹”,防止国际收支失衡,保持基本稳定。

他认为,2022年稳定外贸最重要的力量应该集中在企业,只有稳定企业,保证就业,才能激发市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帮助企业脱困,特别是支持中小外贸企业,为企业提供避风港,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1月1日,RCEP正式生效。海关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对其他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12.0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1%,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0.9%。其中,出口5.64万亿元,增长16.8%;进口6.43万亿元,增长19.2%。

白明分析说,《RCEP》的生效对中日贸易的影响最大,因为这是中日两国第一次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关系。降税第一年,中国从日本进口商品的25%将实现零关税;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57%的税目和关税降为零。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原有的FTA和RCEP的错位也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点。此外,RCEP独特的区域积累规则也将更好地连接东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RCEP的利好逐渐释放,短时间内对外贸的拉动能力有限。”白明说。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