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利率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即根据基准利率水平确定基础利率、其他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考作用的利率。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常见的基准利率有“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应该是市场化、基础性、稳定性的。
一、基准利率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相继放开,初步形成了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反映风险溢价因素的多元化市场利率体系。其中,关于基准利率,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1.2012年《金融业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
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从中国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来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将在中国未来的基准利率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
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该是市场化的、基本的、稳定的,具体如下:
1。适销性
基准利率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该是广泛交易的。市场交易行为越普遍,基准利率就越能代表市场意志。
例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是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16家商业银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报价和最低报价,计算其余报价的算术平均值,得到各期利率,并于11:30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网发布。
2。基本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或影响基准利率来调整整个利率体系。基准利率是其他利率的核心,其他利率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
3。稳定性
基准利率必须稳定,基础利率的大起大落不应引起其他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和市场恐慌。因此,需要将基准利率控制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使整体相对稳定。
由于基准利率具有市场化、基础性和稳定性,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利率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