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lab益生菌(开“卷”!下一个千亿级益生菌赛道谁在抢跑?)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未来两年将成为又一个千亿规模的赛道。

过去一年,小红书关于益生菌的笔记超过24万条,人气值是排名第一的明星“迪丽热巴”的近4倍。与婴儿、宠物和妇女有关的益生菌产品受到了特别关注。



资料来源:千瓜数据

益生菌市场火爆的背后,创始人对肠道/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视和益生菌理念的普及功不可没。根据益普索的研究,在后疫情时代,“肠道健康”被认为是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健康的益生菌是解决胃肠道问题的常用手段。很多品牌厂商抓住了这个概念,网络媒体平台也大力宣传推广益生菌产品。

下一个千亿级赛道的号角已经吹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益生菌头部和汤臣倍健、合生元、科拓生物、Wonderlab等热门品牌。,并把握品牌动向和趋势。

品类爆发

提到益生菌产品,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都将其等同于发酵乳制品和益生菌饮料,这是多年的市场教育和领导品牌的持续投入

以益生菌饮料为例。它的流行与养乐多在中国的推广密切相关。2002年,养乐多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人对活乳酸菌饮料的认知,让小瓶进入千家万户。根据养乐多的财务报告,从2011年到2019年,中国大陆销售了超过150亿瓶养乐多。蒙牛、伊利、全伟等。还推出了活菌乳酸菌饮料。



来源:天风证券

如今,益生菌已经被添加到更多的饮料品类中,包括果汁、咖啡、茶饮料等。,包括咖啡连锁COSTA推出的益生菌桃子拿铁,以及光明优贝烘焙的五款添加特殊益生菌的新鲜水果饮品。但随着养乐多去年因虚假宣传疫情受到处罚,消费者对益生菌饮料的信任度下降,更加关注饮料中所含益生菌的数量、存活率和实际功效。看来饮料市场益生菌的故事不是那么好讲的





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提高,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需求转向更专业的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益生菌已经成为保健食品中增速最明显的品类之一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样。除了肠胃消化健康,体重管理,提高免疫力,美容护肤,女性健康,改善心情等。也是购买益生菌补充剂的原因。

以功效为目标,益生菌与其他复合成分的融合成为品类创新的大趋势。比如针对美容护肤的功效,很多品牌在益生菌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维生素C、胶原蛋白、玻尿酸等食用美容成分,形成差异化卖点,满足更丰富的功能需求。



来源:益普索“益生菌品类趋势洞察”

此外,在健康消费的趋势下,益生菌的应用场景也从专业赛道进一步拓展到更加日常化、碎片化的消费场景,如零食、护肤品、调味品、口腔护理品,“一切都可以是益生菌”,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前景看好的市场。



来源:网络整理

品牌混战

纵观中国目前的益生菌市场,按照发展阶段和行业地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竞争梯队:以汤臣倍健、健和为代表的营养保健品龙头;以科拓生物、张宗为生物为代表的R&D本土企业;新消费品牌如Wonderlab、Keep等,在发展方向和竞争环境上形成了差异化格局。

营养保健品龙头:不进则退,进入综合实力比拼阶段

在众多营养保健品品牌中,汤臣倍健、合生元认可度较高。其中,汤臣倍健于2018年收购澳大利亚益生菌品牌Life-Space,开发益生菌领域的产品。双11大战,Life-Space连续两年拿下天猫跨境健康益生菌类目TOP 1;合生元是健和集团旗下专注于婴幼儿营养的品牌。欧睿数据显示,合生元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球婴幼儿益生菌第一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70%。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品牌的发展中略知一二。



资料来源:益普索

更专业的配方,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Life-Space 受欢迎的主要原因。Life-Space一直以“多菌”和“高活菌”为卖点,产品线覆盖婴幼儿、儿童、成人、孕妇、老人各个年龄段,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如今,生活空间已经成为汤臣倍健做大单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继健力多、健士佳之后的第三大单品,支持度大幅提升。2020年初,经警察机动部队批准,配备独立经销商系统。Life-Space正在加速向药店、母婴等线下和终端渠道渗透,释放协同效应。2021年前三季度,生活空间国内产品实现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26%,有望复制健力10亿量级单品的增长轨迹。

与Life-Space相比,是合生元的下降趋势。2020年以来,健和集团益生菌业务增速放缓,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下滑33.8%。这一方面是由于健和集团近年来新增了Swisse和奶粉业务板块,造成了益生菌业务的资源挤占;另一方面,蒙牛、光明、澳优等乳业巨头的加速布局,进一步蚕食了原有的市场份额。



蒙牛、光明、澳优等乳业巨头相继推出益生菌品牌和产品。



蒙牛、光明、澳优等乳业巨头相继推出益生菌品牌和产品。



蒙牛、光明、澳优等乳业巨头相继推出益生菌品牌和产品。

更多巨头的进入带来更充分的竞争,整体市场集中度趋于下降,企业间的博弈进入R&D、产品、渠道等综合实力的竞争。不进则退健和集团也在努力扭转其在益生菌市场的颓势,包括推出儿童益生菌咀嚼片新品,扩大销售点和与奶粉品类交叉销售,增加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曝光率。至于百战百胜,谁才是沉浮高手?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R&D本土企业:技术追逐者,“中国”红利来得正是时候

wonderlab

益生菌行业技术壁垒高,尤其是上游优质菌种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有资本和R&D实力的大企业更占优势。目前,我国益生菌上游产业仍被国际巨头垄断。TF证券数据显示,国外厂商美国杜邦(50%)和丹麦科汉森(35%)是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这两家国外公司约占国内原料市场的85%。

然而,仍有一批R&D本土企业在悄悄地积蓄力量。其中,成立于2003年,以复合食品添加剂业务起家的科拓生物成为中国益生菌行业第一股,并于2020年成功上市。目前,科拓生物已分离、鉴定和保藏乳酸菌和双歧杆菌2万余株,是国内最大的乳酸菌资源库之一。截至2020年底,拥有益生菌相关发明专利56项,与蒙牛乳业、姜钟药业长期合作,启动海外菌种替代。



来源:雪球-35桶

近年来,科拓生物食用益生菌产品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年中,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3%,占2019年总业务的6.46%至2021年年中的16.84%。相对于其他业务,益生菌产品的高利润率(毛利率在70%以上)也促使企业加大马力,进一步推出除原菌粉之外的终端产品,构建持续增长的正循环。



科拓生物自有品牌“易事优”

以科拓生物为代表的R&D本土企业成长的背后,除了益生菌需求的爆发,还有消费者对“中国菌”的期待据《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报告(2020)》调查显示,46%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研发的益生菌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这将成为国产益生菌弯道超车的重要支点

同时,国内相关标准和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长期以来,“中国菌”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是有关部门没有放开本土菌的商业应用,资质审批困难。2021年11月,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首次明确了益生菌食品中使用的益生菌菌种应满足的法律依据和技术要求,填补了行业市场空。技术标准的提高,无疑会对企业加大自主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

新消费品牌:场景&产品微创新,呈现快速消化趋势

如果说营养保健品领军企业和R&D本土企业在寻找益生菌产品的专业化,那么新消费品牌凭借其一贯擅长的用户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找到了另一条路。通过渗透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不同生活场景;创新、方便和食用友好的包装和产品形式;配合明星效应,在社交平台种草等手段,短时间内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收获电商销售

比如WonderLab益生菌小蓝瓶(冻干粉)专注于Z时代90-95后女性减肥场景,凭借其高颜值成为继营养代餐奶昔之后的第二个爆品;膳食品牌“每日菌”7号推出了每日剂量独立包装、一盒的益生菌咀嚼片。通过添加鲜榨果汁冻干粉,使产品接近“美味食品”形态。主打健康轻食的每一个生鲜,都推出了pop rocks粉益生菌,可以直接吃到嘴里,有pop rocks的感觉,并借助新生代偶像莫林和Elaine Zhong进行推广。后两个品牌都在去年获得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繁荣之下,这些新消费品牌也难逃“虚假宣传”和“代工”的挑战。一方面,很多新兴的益生菌产品介于保健品和食品之间,在监管上属于食品的范畴,但宣传中提到的保健功效,往往被消费者质疑为“智商税”,避重就轻;另一方面,新兴品牌一般没有自己的R&D团队,而是更多依靠代工厂。但国内代工厂水平良莠不齐。根据36kr的报告,很多益生菌代工厂并不知道“水分活度”,更谈不上准确监测“水分活度”,而“水分活度”是益生菌产品活性的一个关键控制指标。

在缺乏核心技术、供应链和监管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品牌之间的竞争将很快变得同质化和短期化,这意味着对新消费品牌的打击将更加激烈参考成熟的日本市场,对于药品、营养功能食品、特定保健品和一般保健食品都有明确的定义,消费者需求也有不同的层次。满足部分消费者的“轻功能”和“全民健康”需求,以快速消化进行产品迭代和营销创新,是新消费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届时,益生菌作为众多健康成分之一的概念将逐渐回归理性

抢占先机

事实上,在益生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态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人体的泌尿生殖道、心血管系统、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呼吸,甚至骨骼和肌肉都与微生态密切相关。无论是母婴健康、临床营养还是更多的其他疾病,或许都可以围绕微生态寻找突破方向,这也是益生菌产业未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世界范围内,微生物组疗法的研究是一个热门方向,有可能成为医学领域的一股颠覆性力量。自2000年以来,中国关于益生菌研究的论文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到2018年,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美国,正在成为益生菌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工业实践层面,很多企业开始对一些核心菌株的诊疗疗效进行科学实验和临床验证,并提前安排相关专利。如前所述,科拓生物根据公开资料,近年来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联合进行了50余项临床试验,包括辅助治疗二型糖尿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缓解哮喘症状、抗焦虑、抗过敏功能等。2019年起,公司开始布局益生菌制药领域,目前正在申请抗幽门螺杆菌核心菌株专利。可以想象,新的研究成果的发现和推广,会给益生菌市场的激活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空。

益生菌领域的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这是因为益生菌的作用是“菌株和种群特异性”[S2/]。不同的种和品系在生理和代谢上有一定的差异,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同时,宿主基因型、生活环境、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益生菌的作用。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使用和治疗

这方面可以参考美国订阅的营养品牌Care/of。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个人习惯、饮食、日常行程、病史和未来健康目标等,推荐合适的维生素和补充剂。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适合顾客个人情况的健康建议和营养组合。



如今,定制化趋势在维生素等营养品领域相当明显,比如雀巢收购了定制化营养品品牌Persona Nutrition;Fancl推出定制营养品牌Personl ONE;山村、LemonBox等纷纷推出定制维生素营养套餐...GlobalData调查显示,全球71%的消费者认为根据个人健康需求定制的产品更具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定制健康服务付费。

在益生菌领域,也有一批专注于肠道菌群检测和定制服务的企业。比如华大基因通过检测肠道菌群的组成,为消费者匹配最适合的安全减脂产品如华大自有益生菌产品、代餐、专业营养师为消费者定制的膳食指导服务等。但是由于人体菌群环境复杂,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要实现定制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2/]。

但是,我们还是期待科技的力量。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在赛道红利之外,回归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用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初衷和本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