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一种主动的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天赋和才能。想象,是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式,对已经接收并储存在头脑中的各种信息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以前从未被感知甚至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所以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一种思维能力。
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过程。
首先是感知的积累。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只有多看才能了解。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和外部信息是丰富想象力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亲身体验,用心去体会所接触到的事物,这样有助于自我直觉和感性经验的形成。
其次,要有见识,拓宽知识面。现象和问题领域的知识面越广,经验越丰富,创造性想象和基于实践要求的想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调整影响想象力的因素。如果记忆和判断用得太多。人的直觉和形象会被压抑,逐渐退化。记忆、分析、判断和想象的关系的形成是有随机性的。可能会互相促进。也可能互相制约。因此。调整用脑节奏。注意大脑左右半球的交叉使用。让大脑形成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融合。
创新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和内在动力。创作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目的性、探索性、新颖性和超越性。创造力是通过对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创新的能力。它以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基础,体现了智力素质的综合性,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科学的基础在于知识的准备。创作不能基于空。知之甚少,无法创新。
愿意提问,善于怀疑。好奇和怀疑可以发现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创新的开始。要避免执着于习惯和传统,所有新的创作成果都是对习惯和传统的改造。
①使用图形符号。思考问题时,运用思考的方法,用一系列图形或符号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思维线索,是一种有效的思维习惯。尤其是对于有形之物的创新,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记录思想的火花。要善于把握思想火花出现的最佳时机和环境。灵感的火花往往出现在长期紧张的思考暂时放松的时候。因为懈怠间隔有利于消化、利用和沟通已经掌握的信息,消除大脑的疲劳和压抑,所以很容易纵观全局,找到被忽视的线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新途径。
③信息要素交换。在创造性活动中,将已有的知识、知识要素和信息恰当地组合起来,可以产生具有新的结构、功能和价值的事物。这种创造性的方法叫做组合法。在创作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现有元素的新组合,把现有的所有元素分离出来,然后再与新的创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产生新的创意。
(1)抽象概括思维。抽象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提取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抛弃非本质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引申到同类事物的过程。
②改变思维顺序。改变思维顺序是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逆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没有单一的方法。到达目的地,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弯路,甚至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方向,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体现。
反过来看事情,改变原来的顺序去观察,有助于理解问题,产生新的思维结果。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当人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停止思考时,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努力改变原有的顺序。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有助于拓宽思维,解决问题。
③逆向边缘思维。逆向思维就是朝着与通常认为理所当然、本应如此的方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去思考,以寻求新的结果。边缘思维,既不是常规思维,也不是逆向思维,是一种斜跃式思维。在这两者之间,它选择了一种古怪的思维方式。
掌握逆向边缘思维的具体程序是:先把一般的常规思路摆出来,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反其道而行之。二是把不相关的概念结合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