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萍
12月10日,作为第二届青岛创新节的重要活动之一,“2021青岛创新节创新产品发布会暨山海创新”平台发布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全球推出10款具有颠覆性创新价值的新产品,涵盖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现代农业、航天科技等诸多领域。这既是青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创新标杆城市的丰硕成果,也是近年来各城市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将科技势能转化为充沛创新动能的生动注脚。
全球推出10款具有颠覆性创新价值的新产品
发布会上,全球推出10款具有颠覆性创新价值的新产品,涵盖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现代农业、航天科技等诸多领域。分别是宁聚科技的新一代脑机接口、瞬发集团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白克科技的CPS token融合系统、智创宇的统一云防、中科院大学& amp中纳米人工量子材料、银河航天柔性太阳翼、袁隆平青岛海水稻团队盐碱地四维改良方法、赛轮集团有限公司液体黄金系列轮胎。
赛轮集团“液体黄金”轮胎历时近十年,有力推动了橡胶轮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速发集团无水印染让传统制造业焕发青春;银河公司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为高端设备带来创新...这些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初心、志向、使命和情怀,也证明了城市本身已经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优质平台。随着科技创新引领力的不断增强,青岛向全社会展示了科技的强大助推力,牢牢把握了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
引领青岛科创进入第一梯队
科技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很多国家和城市反复强调。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了第19期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2021年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引领力进行了评估。青岛排名第五和第十。首次跻身科技创新“第一梯队”,也是除北京外唯一进入前十的北方城市。
在科技部发布的《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中,青岛排名第十。在近期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科技研究报告》中,青岛不仅成为“科技领先城市”,城市科技研发的能量、转化能力、综合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青岛是中国第10位、世界第53位的最佳科技集群。在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市12个项目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0项。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青岛在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中排名第一,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排名第二。
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证明了科技领域已经成为青岛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青岛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6项,有效发明专利3854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1件,居山东首位。现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已经接近尾声。青岛继续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继续发挥科技兴市的引领作用,让创新的活水源源不断,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不久前,由海尔牵头的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获批,这也是家电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创新中心。海尔龙头企业依托余庆岛创智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成立,联合行业骨干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形成赋能的行业生态,不断提升中国家电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引领全球家电产业发展。
本次“山海创新”打造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发布平台,对于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起点实施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力创新型城市、国家未来重要产业城市、知名湾区科技走廊,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关注和培育科技创新的生态力量
青岛科技创新的强项在于宏观层面,也在于很多生动的细节。
从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主体企业来看,根据公开信息,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有6000多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6家,预计年底高上市企业总数将超过5400家。科技金融已帮助企业获得信贷1198亿元。另一个数字证明,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9.5%,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按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4%,表明创新市场主体活跃,深度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与产业结合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凸显。
在青岛市科技局公布的2021高新上市孵化器拟入库企业名单中,共有80家企业纳入2021高新上市孵化器,根据上市孵化器企业的不同需求,实行“一企一策”的精准科技服务。以前段时间上市的云路股份为例。入库后,云路建设了青岛软磁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得了仓储企业技术创新专项、R&D投资奖等一系列支持,并与国内知名机构合作建设了综合性重大创新平台。2019年以来,青岛已有17家高新技术企业登陆a股市场,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和排队审核阶段。
始终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对科技型企业进行阶梯式培育。只有这样,青岛的中小科技企业、高企、高上市企业才能有好的表现,才能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帆船集团采用新型胎面橡胶材料制造的“液体黄金”轮胎,可使轿车轮胎滚动阻力降低30%以上,卡车轮胎滚动阻力降低40%以上。姬发集团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以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完全实现无水染色工艺,无污水排放,颠覆传统染色工艺,使中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持续领先。
这样的“硬核”科技成果,来自于实用的“生态”培育。通过加强孵化载体的作用,如中国基石、李春光等。,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科技型企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创新型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推动和创新标杆城市的未来
***总书记在今年的中科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民族之本,科技是国家之强。百年一遇的大变革和我国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给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了诸多深远影响。在大国竞争的最前沿,技术创新往往会创造很多奇迹。产业变革,社会进步,时代呼唤,民族复兴,重在创新,是青岛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今年以来,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已引进23家企业。在春光打造“青岛智谷”,已引进注册泛人工智能领域企业244家;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已引进注册企业80家。与此同时,本土头部企业打造的专业孵化器也成为发展的“标杆”。海创汇在青海设立了7个加速器,346个加速项目,总估值1600亿元。已孵化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公司3家,高公司26家。
青岛走出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海尔、海信、CRRC四方等制造业龙头企业,特锐德、聚贤、古德物流等新经济领域的优秀企业以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形成了完善的立体创新体系,为创新创业保持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青岛精英”人才工程,吸引国际级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引才用才机制,支持各类人才投身创新创造活动。
“山海创发大会将成为国内科技产业的会议室,帮助更多创新产品在青岛发布、转化、创造,推动青岛成为国内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当前沿技术在青岛释放,青岛就能不断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从而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对标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年元年,从今天看未来。聚焦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产业和航空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注重前沿技术与生产、消费等应用场景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力创新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市。青岛正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