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简介怎么写(80后富豪黄峥:“拼多多”背后的男人,人成事不是靠努力)

一个残酷的事实:成功与能力和努力关系不大。

成功不取决于努力?那取决于什么?

看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在美国上市三年,全球最快千亿美金市值的企业是拼多多。



品多多正和高管们在一起。

从0到7.88亿用户,成为互联网电商赛道上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只用了6年时间。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十五年前

2006年,黄征26岁的时候,和他的师傅段永平以及巴菲特共进午餐。



26岁的黄征曾在2006年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这顿饭为他十年后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这颗种子的名字叫“本分”。

从他创业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一直挂在嘴边,写在墙上。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黄征最大的感受是“/s2/]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考,最终的胜利永远是价值观的胜利。

2016年2月,黄征做了拼多多之后,在微信官方账号写了几篇关于创业的文章,和自己写的一样好。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黄征创业的逻辑:他是怎么想的,谁对他的影响最大?


在《让资本主义天翻地覆》中,黄征用三言两语解释了巴菲特和他的投资逻辑:简单,纯粹但不容易。

“巴菲特是一个纯粹但值得尊敬的资本家。他的职业就是不知疲倦地、专注地、理性地移动资金,享受复利的果实。”

“我妈能理解巴菲特的赚钱逻辑。”

大道至简,古人诚不欺我。



剑桥天才学者罗素

黄征也对罗素的幸福之路做了简单的总结。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是:

勇于面对常识,用常识做出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动。

什么是常识?

“生活的一个特点总是更愿意把爱给不太需要的人,就像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不太需要的人一样。”

“你的动机并不总是像你想的那么无私。”

“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也不要指望别人和你一样看重你。”

“所有的不快乐都是由某种分裂或不一致造成的。意识和无意识的不和谐会导致自我分裂。如果不能靠客观利益和爱情的力量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就会造成两者的不一致。”

“在普通人性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人性就是嫉妒。因为嫉妒的人不是从自己拥有的东西中寻求快乐,而是从别人拥有的东西中寻求快乐。”嫉妒是不同阶层、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之间公平的主要驱动力,但通过嫉妒获得的公平也是最坏的公平,是在降低幸运者的幸福,而不是增加不幸者的幸福。)

其实常识是显而易见的,非常容易理解。只是我们各种遗传下来的偏见和个人利益造成的偏见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常常对这种常识视而不见。


什么是理性?参考两点:

“刺激情绪不是理性应该做的事情,尽管理性的部分作用是找到阻止会损害福祉的情绪的方法。”

“理智不想减少任何炽热的情绪。当理性的人感受到这些情绪的全部或部分时,他们会为自己能感受到而感到高兴,而不会去控制它们。”


巴菲特的资本帝国遵循常识,过得很好。他左手投保,右手投资。左手卖的是抗风险能力,钱是收的。左手倒右手,右手把钱投入一个有护城河的果园,可以产生复利。

左边卖保险的收穷人的钱。因为穷人钱少,抗风险能力弱。买保险可以增加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最后,通过保险产品,财富进一步从穷人向富人转移,所以有人说保险是资本主义的极致。很有意思。

但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钱不是他的目的。他把它们捐赠给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年轻人,请他们帮助自己重新分配财富。

他在保险和资本复利的博弈中获得了快乐,轻而易举地把金钱的包袱甩给了比尔·盖茨。他不是很聪明吗?

第一个懂得这个逻辑的中国人是黄征的师傅段永平。

段永明40岁退休定居美国,从网易赚了1亿美元,超过了他10年的创业收入。



段永平重大事件一览表

二、青出于蓝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匠心在于个人。”

段永平的眼光真是老道毒辣。他的关门弟子黄征在2016年发表的文章《颠倒资本主义》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了。

那一年,黄征在家休息的时候,脑洞大开:有没有穷人向富人卖“保险”的机制,反向的保险和福利会不会让资本市场的财富分配更加均衡?

资本和保险的传统逻辑是穷人积累信用和金钱,向富有的资本家借钱支付利息。在这个逻辑里,穷人买的东西比富人买的东西贵,原因很简单,借贷有利息。

但反向保险逻辑反过来:富裕的资本家付钱给普通人和穷人,购买他们生产资本配置的确定性,钱从富人流向穷人,富裕的资本家购买穷人未来个人规划和意愿的确定性,从而减少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有效配置。



拼多多反向保险的商业逻辑

例如:

一千个穷人想在夏天和冬天买一件羽绒服。他们一起给制造商写了一份联合订单,并承诺支付去年价格10%的定金。在这种情况下,工厂一般愿意打7折。换句话说,这些买家最终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买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

因为这个联合订单,工厂获得了以前没有的一定需求。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的确定性,利用生产计划的低点进行生产的便利性,甚至这种确定性可以进一步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换取工厂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所以从交易形式上来说,反向保险的逻辑本质是:一群人一起花更少的钱购买更高价位产品的限时券。

传统资本主义模式的流程:工厂(M)-供应链(S)-大制造商(b)-小制造商(B)-客户(C)。在这种情况下,供需不对等,产业链上下游变形,大量成本在流通、批发等中间环节下沉。

相反的资本主义是C2M——买家和卖家直接见面,没有中间人从中赚取差价。

这就是拼多多的底层逻辑。

很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但是很多人看不到。

黄征是不同的。他不仅是资本家,还是哲学家和思想家。

三、背后搭档

想法出来了,但是怎么做是个问题。

站在黄征背后的技术天才陈雷在拼多多把黄征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黄镇和陈雷

五年前,拼多多CTO陈雷开始带领团队研发拼多多的“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这种创新算法成为拼多多野蛮生长的底层竞争力。

拼多多算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1。包容性原则。“找货”而不是“人找货”。拼多多平台的一端是消费者,另一端是厂商。决定销量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是传统电商平台的竞价排名和营销而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传统电商是集中式算法,一个新产品需要花很多钱去驱动(买直通车)提高搜索排名。但是,拼多多算法系统,只要一个新产品能抓住用户的需求,一夜到家就能成名。

在拼多多,没有直接广告爆单,上亿元量级的产品也很多,但在传统电商平台,这根本不可能。

2。“以人为本”原则。淘宝的算法是关键词联想,也就是说你在淘宝JD.COM搜索排骨,排骨会出来,但是你在拼多多搜索排骨,可能会出现四个开心球。算法背后的逻辑是:尽量理解用户的搜索动机和偏好。

这太高级了。

比技术更糟糕的是,陈雷也非常了解战略。他认为:“技术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技术落地后会有什么变化?”

品多多的回答是:农业



如果你关注农业和农民,你就会关注中国。

陈雷说:“中国相对传统的农业领域,恰恰处在急需技术求变的关键时刻。”

6年前,他还是拼多多CTO的时候,就带领团队创建了“农田云”的技术体系。拼多多从人口最多的农业领域切入,与淘宝JD.COM错位竞争,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从此,电商格局三分天下。

“我们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服务。”

就拼多多的使命来说,我们做不了电商第一。对不起我们老百姓。

在《像创业一样的投资》和《像投资一样的创业》中,黄征对创业的思考如下:

1.常识很重要。

2.做对的事,难的事,容易做的事不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3.做一个好人。投资者投资于人,而不是商业。

4.做决策时要分清资产和费用。

黄征一路走来,左手《可怜的查理集》(沃伦·巴菲特的精神导师查理·孟格著),右手《毛泽东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他不成功,那才怪。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必须得到高人的开导,得到贵人的帮助,解决人生的关键问题,比如智慧、觉悟、方向。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个更优秀的人是最重要的一步,成本最低。

拼多多简介


四、高人在哪?

问题的症结就来了。如果说黄征的转折点是2006年被段永平带去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话。那为什么段永平只带了一个名额给他?

努力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却是成功人士的标准。伟大的人,从小就伟大。

一夜暴富不存在,一夜成名也不存在。


黄征是怎么认识老板段永平的?



告诉段永平:不懂的事不要做,不要做空,不要借钱。

这是一个圆的故事。顶尖精英的圈子其实很小。一旦他们取得进步,就会不断地复利。

以下是黄征入圈的故事:

龙应台说过,“教育是一条通往井底的绳子,井底的人可以沿着绳子爬上去”。

黄征,一个工人阶级的孩子,第一次反击是因为他考上了杭州外国语,一所省重点中学。

在杭城外,黄征第一次睁开了眼睛。他在《我的中学和大学》中回忆道:“那时候是浙江唯一一所小学升初中可以全省自主招生的学校。它能够垄断该省小学毕业生的选拔。另外是六年一贯制,初中只能出。所以被保送上大学的比率特别高,每年都在80%以上,也就是说进入杭外的中学几乎等于被保送上大学。”

黄征被浙江大学的一个混合班录取了。



当年浙大混班的学神

浙大混班是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每年考上浙大的和高考高分的都可以参加一个混编班的选拔,每年录取200人。混班的人和其他直接入系的人待遇是不一样的——这个班前两年,不分系,学的是理工科基础课和难材料,用的是最好的老师。每学期期末,这个混合班会有一定比例的人被淘汰到系里。如果两年后没有被淘汰,可以选择导师,直接去实验室。黄征选择了计算机。

浙大毕业后,后来公费留学美国,学计算机。在美国,网易创始人丁磊请他帮忙解决一个专业技术问题,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丁磊把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朋友段永平介绍到黄征,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黄征硕士毕业后,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微软,另一个是谷歌。他基本上做出了去谷歌的选择。当时因为谷歌势头正猛(即将进入中国市场),他保守地咨询了前任段永平。

就像段永平拍卖巴菲特的午餐一样,巴菲特说什么都知道,但交流的意义在于碰撞出新的火花。

加入谷歌后,黄征曾担任广告系统的后台。两年后,他和同事李开复被派往中国,探索中国市场。一年后,黄征辞职了。

你为什么辞职?因为谷歌上市,黄征套现数百万美元。凭借专业的杠杆,不到四年的时间,他在谷歌短时间内实现了财务自由。他计划用这笔钱开始他的第一笔生意。

这是2007年。

创业都是怎么做的?前企业家黄征对前东家谷歌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建立持久的基础》一书中说:利润是做正确事情的副产品。

黄征辞职后,谷歌决定跟风做电子商务。他创办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Eurocool。com,三年,年营业额6000多万元。后来,他卖掉了Eurocool。因为他发现他不可能比刘做得更好。

2010年,黄征创立了电子商务运营“齐乐”,后来成为淘宝运营的最大玩家。

2013年,齐乐孵化了游戏开发团队“寻梦”,发展到2000人的规模,每个月有数百万美元的流水。

不断的创业让黄征赚取了更多的财富,积累了创业经验。


2015年,在内部孵化拼货(拼多多前身)是社交电商的新尝试:利用微信社交关系做一个拼群——拼货。



拼多多与拼多多合并。

为什么要再次创业?

他自己是这么说的:“我还有一些野心,一些没有释放出来的能力和能量。我隐约觉得现在的机会可能会让我做一些影响更大,成就感更强的事情。就商品而言,我希望能够做一件比以前更有社会影响,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的事情,因为在中国和世界以前的商业形态中,它的循环是劣币驱逐良币。”

不做一分钱推广,一年就拆分1亿付费用户,日均订单100万,月GMV(总成交额)10亿。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

拼多多首创的前端拼凑模式,契合了社交时代人们乐于分享好货的心理。在这种模式下,各种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非常迅速地聚集起来,然后将这些需求进行捆绑,反馈给全球的一些厂商、产地、供应商,最终消费者可以买到非常低价的产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淘宝是电商版的Google,那么拼多多就是电商版的脸书。[/S2/]

黄征形容自己是拼多多,就像30年前第一批进入经济特区的企业家一样。庞大的体系下,有着巨大的红利。

当然,因为从来没有人证明过,所以特别像改革开放之初摸着石头过河。要说心里没有恐惧是不可能的。


2020年,品多多成立不到6年,拥有7.884亿活跃买家和用户,年营收594.91亿元,较2019年增长97%。目前市值早已过万亿。

2020年6月,黄征的身价一度超过马云。他慌了,开始分钱分权:

一是给团队分了609亿股,完善了合伙人制度。另外拿出297亿,转给天使投资人;最后花了186.5亿成立明星慈善基金会,一年拨款1000多亿。



不甘做首富的黄征

首富就像一个烫手山芋。在确保自己不是首富后,黄征又开始放权。

2020年7月,黄征卸任拼多多CEO,2021年3月17日,黄征宣布卸任董事长。至此,他在拼多多的所有职位已经完成,连1: 10的超级投票权都不需要了。为了稳定股东和投资者,他们还承诺未来三年内不会出售自己的股票。我只想摸摸未来10年路上的石头。

有人说黄征的勇敢撤退是因为背后有大师的指点。你怎么想呢?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