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充电宝代理需要多少钱(共享充电宝,拐进死胡同)

编者按:由于手机的广泛使用,很多人都患上了权力焦虑症。当电量不足50%时,他们就开始到处找充电宝。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这种焦虑,但其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每天都在焦虑的边缘。

“你现在不加入机关就活不下去。”某共享充电宝投资人田琛告诉《财经新知》,“几乎所有充电宝都陷入代理模式。”

纵观充电宝市场上市的第一个怪物充电宝官方账号,几乎每天推送的文章都离不开“加盟”二字,比如“共享充电宝百元代理可以创业”、“共享充电宝代理有市场吗?”《共享充电宝代理如何月入10万》...

田琛表示,除了头部品牌会由代理商抽取外,大部分品牌都不再抽取。这意味着新玩家的业务完全变成了充电宝批发业务。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三大头部企业“朱晓野兽”(小店、珠芒、怪兽)已经全部转入代理模式。将繁琐的直销模式“抛弃”为较轻的代理模式,反映出这项业务已经进入规模不经济阶段。

据近期媒体报道,小电科技预计裁员2000人左右,占公司员工总数的近40%。随后小电科技否认了这一消息,称主要从事业务调整。如此苍白的解释,难以掩盖“小竹兽”们焦虑的事实。

上市公司股价暴跌,未上市的则面临亏损和裁员。赚钱不吃香。除了共享充电宝业务,“小竹兽”们已经开始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但增长缓慢的第二条曲线真的能成为“小竹兽”们的下一个拐点吗?

01 “小竹兽”走出红利期

如今国内共享充电宝市场“小竹兽”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

参照前面的故事模板,一旦市场格局稳定,就可以停止烧钱,进入收割阶段。而共享充电宝的“钱景”,在涨价声中看似光鲜,实则一地鸡毛,与最初的热潮完全不同。

小电科技的招股书再次在HKEx沉没,2021年4月后再无音讯。这是小店科技的第二次失败。CEO唐永波曾在2021年2月的内部信中表示,“疫情对公司业务造成了致命打击。”根据其招股书数据,2018年至2020年,小电科技仅有一年实现盈利。

2018年,这个刚刚进入爆发期不到一年的行业迎来了第一次大洗牌。面对头部企业的绝对优势,大量中小厂商集体撤退,就连美团也放弃了这块逐渐边缘化的业务。三电一兽(街电、搜电、小电、怪兽)引领行业进入寡头垄断阶段。

2020年,美团卷土重来,但并没有像当初大量行业人士预测的那样“降低共享充电宝品牌的维度”。美团充电宝曾宣称要“自力更生,永不老去”。业内人士分析,美团指定商家使用美团的充电宝并不难,但充电宝业务本身并不值得进一步激化美团与商家的矛盾。

但美团网线上渠道的绝对实力也不容忽视。2020年初,多家媒体报道称,为了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美团发起了“百城大战”,在100多个城市进行,事业部超过1000人。

2021年4月,怪兽充电率先上市。当晚,搜电和捷电宣布合并为珠芒科技。凭借下沉市场的代理模式优势,他们在共享充电宝赛道独占鳌头,甚至掩盖了“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的风头。这似乎是共享充电宝的最后一个高潮,从此故事可视地走向谷底。

上市的“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科技有点尴尬,股价下跌近90%,市值蒸发超百亿。从其财报数据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整个行业的焦虑。

2021年第三季度,怪兽科技净亏损7940万人民币,去年同期净收入1亿人民币。至于第四季度收入预测,怪兽科技也表示,考虑到疫情的潜在影响,第四季度收入可能在8亿人民币左右,预计较当期收入下降10%以上。

成本越来越高也是共享充电宝业务的明显趋势。2021年第三季度,怪兽科技的营收成本和营销成本增幅均超过20%。怪兽科技表示,POI(商家站点)的扩大和合作伙伴奖励的增加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据媒体近日报道,小电科技预计裁员2000人左右,占员工总数的近40%。与此同时,小电公司的一些员工在社交平台上透露,公司已经转向代理商模式,“鼓励”员工离开公司,成为区域代理商。竹芒科技也被曝出内部问题难以整合,多名司局级领导宣布辞职。据《财经周刊》报道,一位珠芒前员工表示,“原电力搜索队已经‘干掉’了原街道电力队,内部形势相当激烈。”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充电宝的细分赛道上似乎并不太管用。如今的红海市场,“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头部企业疯狂介入,导致扩张成本增加。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这个行业已经进入规模不经济阶段。

02 卷死自己,累死同行

这是一个非常依赖线下网站密度的行业。在共享充电宝的地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共享充电宝在不同地方的价格差异相当大。即使是同一个商场,每小时的单价也会在3元到6元之间浮动。

在人流量不是很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利润非常有限,同时这两年的提现也被拖延和推诿。很多商家已经把共享充电宝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只期待它能为自己吸引一些客人。

美团充电宝

陈瑞告诉《财经新闻》,共享充电宝在尚超非常受欢迎。“大型商场有很多充电柜,有的是店里的,有的是商场自己做的。”

“充电真的很慢。”陈瑞对每小时三美元的共享充电宝充满了抱怨。逛了两个小时准备退卡,她发现手机电量只增加了30%。“用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不好或者没电的情况。退货时不会明显提醒是否退货成功。”

购物时,陈瑞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除非她自己设置了闹钟,否则当她意识到要退的时候,往往会超过她预期的时间。“有时候一次要交十块钱,哪怕超过一分钟,也要按一小时算。”但她最不能接受的问题是没电不能扫充电宝,没充电宝不能开手机。“这是一个无尽的循环。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可以借他们的手机扫一扫。”

当被问及是否会对某个品牌有深刻印象时,陈瑞说他只知道美团。“平时逛街看到就借一个。当我需要自己找地方的时候,我一般会用美团搜索网站。”

由于很少有品牌会和门店签订买断协议,所以有时候一个门店会有多个品牌的充电柜,你需要辨别充电宝的品牌,避免退错。“有一次,我没注意品牌,但是错了。后来过了几天发现扣了99,充电宝也没了。”陈瑞仍然担心这件事,“我死了。”



为了“抢”优质站点,在直营模式下,品牌会承诺不合理的分成。业内人士表示,在“圈地运动”最火热的阶段,甚至出现了利润100%的“自杀”分成,优质站点的分成可高达70%-90%。

对于圈地,商家拿高分,但品牌还是要盈利,最后的压力只能给用户,5毛钱到3块钱不等。在节假日的一些热门站点和景区,甚至会出现每小时10元的共享充电宝。疯狂的涨价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部门召开“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除了涨价,共享充电宝的收费问题也特别严重。在黑猫投诉、e宝等平台上。,小电和怪兽充电的投诉有几万个,90%以上都是乱收费。

来自资本市场的信号可能更直接。行业爆发的2017年,40天内发生11起融资事件,近35家机构陆续涌入,总融资金额12亿元,融资效率是2015年单车共享的5倍。但这种疯狂只是昙花一现。未来四年,全行业融资总额不会超过10倍。口碑越来越差,管理层也不再跟进。这个不被看好的刚需业务,开始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03 第二曲线,难以预见的未来

共享充电宝的业务不够靠谱,已经成为行业默认的事实。

大屏智能手机给用户带来体验升级的同时,续航问题也经常被诟病。2017年,共享充电宝刚出现的时候,方正证券曾经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高频刚需业务,估计行业整体潜力在几百亿空左右。某第三方数据平台曾认为,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未来几年行业将保持50%-80%的高速增长趋势。

不过,恐怕以后高频刚需的定义不再适用于共享充电宝业务了。近两年,手机厂商扎堆探讨一代代更新的手机中的“快充”、“续航”等电池问题。怪兽充电在招股书中已经坦言,如果手机电池升级,会影响其业务。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共享充电宝注定是未来的低频业务。

此外,准入门槛低也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一个明显特点。很多品牌销售的商用共享充电宝设备,在淘宝平台上很容易找到。商家可以“加盟”,不到一千元就可以启动共享充电宝业务,无需与厂商共享。

关于如何共享充电宝到下一步,玩家大概有了一个方向。至少“朱晓野兽”的三家头部企业已经将“第二增长曲线”这一项写入了时间表,公司定位也从“共享充电宝企业”变成了“科技消费企业”。

率先上市的怪兽充电已经开始“不择手段”了。2021年初,开发跨境白酒品牌“欢欢”。开店一年,其淘宝旗舰店只有五款产品,其中月销售额最高的一款只有37人付费。

走下沉路线的竹芒,看似是共享充电宝中的拼多多,但其粗放式的布局并不能为其带来绝对优势,焦虑地转向无人售货等业务。2021年5月,珠芒科技董事长兼CEO梁凯对媒体表示:“(珠芒将)向全场景、全产品、全渠道、全覆盖消费场景的智能基础设施制造商和运营商迈进。”

两次上市失败的小电科技也清醒地认识到,共享充电宝业务很难说服市场。在2021年5月的招股书中,小电科技表示,公司计划与短视频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为合作伙伴及其他业务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

此外,根据小电科技招股书,公司开发了包括云硬件管理系统、CRM和ERP系统、数字化供应链系统、业务拓展运营管理在内的数字化工具,并将瞄准企业服务轨道不断努力。而互联网巨头们一直没有突破的企业服务业务,仅凭小店科技未超过2亿元的R&D投资,恐怕很难顺利推进。

“香”的共享充电宝业务,飘渺的“第二增长曲线”,让“小珠芒”们进入了迷茫期。

也许自行车共享的结果可以启发“小竹兽”。进入规模不经济阶段后,并入大厂会是最终归宿吗?

作者:柠檬,编辑:月见,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财经新闻

本文由@财经新知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