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充电宝代理加盟赚钱吗(共享充电宝“闷声发财”:进KTV先交1万元,代理年赚20万)



生产|创业的前线

作者|傅

编辑|冯玉

英雄还没有出生。随着巨头美团的“横切”,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又回到了野蛮生长期。

2017年,短短四天,全行业获得7.5亿元融资,是共享充电宝的亮点时刻。当时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一度成为最火的风口之一。

一时间,市场在迎来大量资本的同时,行业新兵不断涌现。然而好景不长。下半年,随着盲目进入者现金流断裂、押金模式被消费者诟病等问题的集中爆发,乐电、鲍晓充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多家共享充电宝玩家逐渐退出市场。

直到街电、来电、小电、怪兽等品牌盈利的消息传出,行业逐渐形成“三电一兽”的格局,外界才意识到,这“三电一兽”似乎已经把充电宝训练成了吞金兽,正在“默默发财”。

新玩家还在进来。今年5月起,美团共享充电宝项目开始疯狂推,希望通过人群战术快速提升美团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百城大战已经打响。

有的代理商为了把机器放进餐厅,不仅要信任关系,还要承诺70%的收益给商家;有的企业要按时向酒店支付租金,才能把产品放在餐厅的显眼位置;甚至有推手为了让机器进入人流量大的娱乐场所,不惜砸掉几万块钱。

现在,新一轮的地推之争又开始了。

1、谁在闷声发财?

曾几何时,外界对共享充电宝的质疑此起彼伏。不仅国民老公王思聪立了旗,说“共享充电宝能让我开心”,大家也都表示出门可以自带充电宝,没人会用。

然而,消费者总是“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老实”。当他们外出聚餐、商务交流、购物时,当手机响起电力紧急的警报声时,共享充电宝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历经三年多的惊涛骇浪,共享充电宝的模式得到了验证,王思聪也悄悄删除了微博上的“吃湘赌约”。相比单车共享这种运营重、成本高的方式,共享充电宝这种运营轻、成本低、兼顾刚需的赛道,正在成为一种小而美的生意。

“共享充电宝没有自行车共享运营那么繁重,用户充电后会归还充电宝,可以节省很多运营成本。”行业专家刘伟表示,自行车共享要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到了地点,可以随意停车。每天都需要操作人员在地铁站旁搬运。其实是很重要的操作。

他给《创业最前线》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一个操作员一天能操作500辆车,每人每天工资150元。ofo全盛时期,省会城市平均铺设20 ~ 30万辆,人力日运营成本高达6 ~ 9万元。“单车放的地方越多,考验的运营能力就越大。”刘伟总结道。



而共享充电宝进驻餐厅、酒吧、KTV等场所后,不仅用户会主动归还充电宝,而且由于商家会抽离出来,可以代为运营,大大降低了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成本。

刘伟表示,共享充电宝主要由柜体和充电宝组成。即使橱柜的成本均摊在单个充电宝上,单个充电宝的成本也远远低于自行车。而且充电宝的折旧比自行车好,同样的需求频率下,共享充电宝的回报更快。

据《创业前线》介绍,共享充电宝商家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企业招聘推送和招聘代理。第一,企业会给商家分成或者支付一定的月租。第二,代理商可以自己买机器,自己找店铺网点,或者把机器卖给下一级代理商获利。为了顺利铺点,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利给商家,比例一般为3 ~ 70%,品牌为1 ~ 20%。

所有品牌的营收就不用说了。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底,目前已覆盖1600个县级以上城市,用户近2亿。艾瑞数据显示,小店微信小程序位列总榜单第27位,在共享充电行业排名第一。聚美优品财报还显示,自2017年起,新业务共享充电业务开始为公司贡献收入,从2017年的7400万增长至2018年的8.7亿元。

餐馆老板也收获颇丰。北京一家火锅店的负责人告诉《创业前线》,他们餐厅安装了两个充电柜,共24个充电宝。每到周末,这48个充电宝就供不应求。“有些人想借也借不到。”

负责人透露,他们火锅店人流量不错,和品牌签了70%收入的合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充电宝一天用五次,使用费3元,两个柜子一个月能赚21600元,火锅店能拿15000元。“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我们还可以‘躺着’赚钱,挺好的。”他补充道。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充电宝品牌的城市总代理在2019年入行,一整年净赚10-20万元。

随着场景渗透率的提高,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参与者似乎“闷声发大财”。

2、点位争夺战

时隔三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相对平衡被美团打破,行业氛围再度紧张。

要知道共享充电宝是有应急属性的。用户手机没电的时候是最不忠诚的,但是谁离它近就用哪个产品。所以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本质上是商家的竞争。

美团充电宝

线下商家成为品牌商和代理商争夺的热点。但流量大的商家毕竟有限,进入共享充电宝的玩家越多,不仅线下门店的话语权变大,成功入驻也变得不那么容易。



对此,昆明共享充电宝代理商李明深有体会。

他告诉《创业前沿》,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不仅人多,而且停留时间长,使用频率高。“如果消费者还不错的话,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可以定得高一些,一个小时收费10元,也有大量消费者在使用。”

但是,商家在这一点上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对他们来说,哪个充电宝品牌都无所谓。一般谁能给个满意的价格,谁就能进。

“我今年入驻的一家KTV不分成,光是入场费就要一万块。”据李明介绍,好的积分一般给商家分成70~90%,甚至有的商家会让多个共享充电宝竞标,谁给的分高就给谁分。

说到这,李明也很无奈。品牌入口的成本远不止机器成本。要交入场费,保证放在显眼的位置。“不然一个场地有2-4个品牌,商家就搬来搬去或者放在垃圾桶旁边给你,用户肯定无法产生消费。”

北京方庄另一家酒店负责人郁亮也对《创业前线》表示,品牌越来越难把共享充电宝放到线下。

郁亮的酒店是星级酒店,2018年入驻第一品牌,50/50股。想着共享充电宝既能方便用户,又能带来一些收益,郁亮很快就把产品安装到了店里。

但从今年开始,他明显感觉到共享充电宝品牌之间的竞争似乎更加激烈,已经有好几个品牌或代理商找到他们,表示希望入驻。

他回忆,今年6月和10月,另外两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找到他,通过熟人介绍,他答应给酒店70%的收益,这才让他得以入住。

“即使今年有疫情,我们店里的生意也不好。从5月份开始,只有两个满箱,充电宝才几百块钱。”但是现在,郁亮三楼的酒店已经有三个品牌了。

有的品牌甚至表示愿意让出100%的份额,公司免费提供设备。代理商只要把产品推向市场,就可以坐等钱到。

很显然,各大品牌都知道,最终,玩家还是在争夺市场份额。为了抢占市场,他们也不得不在加速跑马圈地中暂时牺牲一点利益。

3、5G的新故事

如果不是被疫情打断,今年本来是共享充电宝发展的一个小高峰。据艾媒咨询测算,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用户规模将达到3.3亿。

受疫情期间在家隔离影响,居民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作为共享充电宝主要经营场所的餐饮、酒店、商场一季度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行业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刘维也有很多倒下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他表示,疫情对充电宝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一方面收入骤降至冰点,另一方面企业还有员工工资、供应链、各地办公室租金等多项支出。

但正因如此,今年的线下比赛显得更加重要。他解释说,疫情期间大量餐馆、酒店等公司倒闭,市场正在释放新一波的市场需求。这让创业者看到了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开始等待进入市场的机会。

“我们公司的客服电话每天都会接到几千个电话,已经在招客服了。”Tik Tok一家无线共享充电宝的品牌运营表示,他发布公司关于无线共享充电宝的宣传视频并留下联系电话后,总是有电话打进来。“很多人反映电话占线,想错开合作高峰期。”

事实上,随着手机屏幕越来越大,耗电量越来越大,手机充电频率也在降低,从一周一次或三四天一次充电到一天一两次充电。尤其是在户外运动中,手机的电量远远不能满足智能手机用户的需求,对充电宝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怪兽充电公关总监谢曾表示,他在共享充电宝内部做过市场调研,发现基本上70%的职场人从家里出来上班都不带充电宝,其中超过65%的人有二次充电需求。许多人可能会在晚上与朋友聚会,或者在外面与商业伙伴谈生意。对于这些人来说,肯定有充电需求。

不仅如此,随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续航能力再次受到挑战。华为轮值董事长徐志军曾表示,华为拟推出的5G芯片功耗是4 G的2.5倍,种种迹象表明,未来5G手机随时充电的需求将变得更加强烈,未来共享充电宝似乎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空。

当然,共享充电宝并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除了布局设备,品牌也开始尝试新的赚钱方式,比如IP娱乐营销。

以小店为例。今年9月,品牌与王者荣耀实现IP跨界合作,不仅联合两大知名品牌形成势能,还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广泛覆盖和多场景渗透,为行业商业模式的升级带来了启发。

总之,共享充电宝的英雄还未诞生,有了美团的“鲶鱼”,新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注:刘伟、李明、郁亮均为化名。本文中的地图来自图片网,基于VRF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