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食品行业标准(“抠门”的年轻人背后:百亿市场的临期食品是不是个好生意?)

一瓶22元的星巴克星冰乐只要8元,一包7元的奥利奥只要3元多一点,一盒进口果汁只要3元多一点。

最疯狂的时候,查查一周内买了三次临时食品,平均每次15块左右。据她说,身边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豆瓣上最后一个名为“我爱近期的美食”的群,目前有89414个成员,各平台上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群。

近年来,线上线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xxx折扣店”等类似店铺。这些折扣店大多以临时食品和尾货为主,所以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购买。一些明星美食店已经拥有167万粉丝,像“鲜”美食折扣店这样的“羊毛”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将接近3万亿元,按照行业内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时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100亿元以上。

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线下临时食品折扣店和大型货源仓库,试图揭开临时食品的背后的秘密。

年轻人的临时食物

打开新世界之门

2018年,大二的茶叶第一次接触到网上的临时食品店,似乎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超市里7块钱的奥利奥只要3块多,超市里3块钱的傅淼纸杯蛋糕只要1块多,网络名人里3袋日本圆饼干只要5块多。

对于茶叶来说,店里一些网络名人进口的零食出奇的便宜,让茶叶尝到了甜头。一袋100g俄罗斯紫皮糖只要2.7元,一盒250ml维他柠檬茶只要1.7元。

茶叶开始频繁光顾临时食品店。除了自购,茶和茶也是安利舍友主动购买,购买的零食更是大方分给舍友尝鲜。“临时食品保质期不长,大家快点吃完正合适”。在茶的安利下,室友们也开始尝试网购临时食品。



茶叶购买的部分临时食品截图。

除了少数偶尔踩雷的巧克力单品,茶茶发现,临时食品店的零食口味和超市的差别不大,有些枣甚至是“新鲜”的——比保质期早半年。从那以后,每次奶茶遇到想尝试的小吃,都会先去临时食品店看看有没有同款。“用打折的钱吃不打折的好吃的”成了茶茶逛临时食品店信奉的原则。

茶对临时吃货的热情,在随后的毕业、求职等一系列繁琐事务中逐渐冷却。但毕业后的一次偶然,她又找回了失去的激情。

毕业前,茶叶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途径是网购。毕业后,查查偶然在家附近的商圈发现了一家新的临时食品折扣店。逛了一圈,茶茶手里的购物篮都满了,因为价格真的太便宜了!一瓶星巴克星冰乐只要8元,而一般市场价在22元左右。

茶叶干脆店里办了会员卡,每个周末都会购买,然后打车回家。“那时候,周末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商店的薅羊毛”。

另一个年轻人唐笑是忠实的网络羊毛党和临时食品爱好者。与茶不同,小棠购买临时食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在寻找“宝藏”商店的过程中享受一种满足感。

唐笑家境还不错,父亲是公务员,母亲从事金融业务,但平日里生活节俭。除了逛各个平台的临时食品店,拼多多也是她最喜欢的app之一。汤的平日水果零食几乎都来自拼多多的批发——0.8元的三金梨,2.9元的四个蛋黄酥等等。

谈起品多多的“宝藏店铺”,小棠甚至还总结出了品多多店铺的红黑榜,耐心地给周围想学“薅羊毛”的同学讲解——哪些临时食品店质量好,哪些水果店水果大但肉甜。

“我并不为收账单和薅羊毛福利感到难过。相反,(那种感觉)很爽。”唐笑描述了他在寻找临时食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除了不断“探店”增加体验,小棠还会花时间研究商家满减的各种规则,努力把每单的价格降到最低。在搬出大学宿舍前,住在下铺的小棠每天都能睁大眼睛看到自己漂亮的“战绩”——她特意把自己订的低价外卖单贴在床头,整齐的外卖单摆满了三排。

但唐笑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绝不浪费。“我买的必须是我需要的,但我永远不会买更多,”唐笑解释道。

今年双十一,小棠只“捡”了六块钱——一副冬天用的手套和一套挖耳勺。

迫近的食物是耻辱?

年轻人已经有了新的价值观

在豆瓣“我爱临时美食”群的简介中,写着“打折的价格,不打折也能吃到好吃的。临时食物可以买!临时菜不丢人!”。目前,该团体有89,414名成员。

小组组长华英告诉记者,他一直有购买临时食品的习惯,但由于性格内向,害怕现实中的同龄人“看不起”自己,所以选择在网上分享自己对临时食品的喜爱,但没想到会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加入。我可能只是碰到了风。华英说。

其实所谓“临期食品”是指即将达到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

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6级标准:保质期一年及以上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1年以内,临界期为过期前20天(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等);如果标注保质期为90天至半年以内,临界期为保质期前15天(如一些真正空包装冷藏的熟食、方便米饭之类);如果保质期标注为30天至不足90天,则临界期为过期前10天(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制品、鲜鸡蛋等。);如果保质期标注为16天以上不足30天,则临界期为过期前5天(如酸奶、部分零食等。);如果保质期小于15天,临界期为过期前1-4天(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在网上临时食品商店和线下临时食品折扣店出现之前,大多数人对临时产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尚超的“临时食品柜台”,这些临时产品的日期也大多符合上述6级标准。在超市购买打折商品时购买临时食品也是很多人的第一次体验。

在过去的一年里,出现了一波年轻人在网上购买临时食品的热潮。

淘宝网食品

同期美食的粉丝茶茶茶告诉记者,他2018年经常光顾的临时食品店,现在已经有167万粉丝,订阅量达到206万。“那时候刚好发现手边有一个,感觉还不错。从2018年就开始买了。没想到现在店这么火。”茶说。

据媒体报道,淘宝食品行业负责人表示,淘宝上有近万家店铺销售临时食品。在过去的一年里,210万消费者在淘宝上购买了临时食品。主要是年轻人,90后,大学生,包括一些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爱”临时食品?

在淘宝1号头部临时食品特卖店,排名前两位的零食都是海外进口,属于网络名人零食,很受年轻人欢迎。仔细一看才发现,除了少数常见的一线品牌,店铺里的零食多是包装精美却没有名字的进口零食。而且据该店消费者反映,店里经常有新品上市,过一段时间大部分产品都会下线。“每次有新鲜产品,你买的都是新鲜感,”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



网上临时食品店截图。

豆瓣临食群有个帖子“大家买临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帖子成员的回复也是五花八门——差;便宜;成本最低的试错法;转正期也将投入到期;薅羊毛非常高兴;很多品类看起来很新颖;拒绝浪费;性价比高;你可以买更多...

事实上,这些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临时食品,大多是网络名人零食。临时食品折扣店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因为它们迎合了年轻人的一些特点——热衷于尝试新事物,并将薅羊毛视为一种时尚潮流。而网购超市,阿姨叔叔依然是临时食品柜台的主力军。

市场面临同质化竞争

临时食品是个好买卖吗?

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厂家面临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的问题。到2021年初,疫情逐渐缓解,临时食品行业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021年4月,胡先生的折扣店在通州万达开业。得益于之前做食品生意的人脉,胡先生联系到了一个价格和质量都不错的货源仓库,地点也定在了客流量较大的万达广场。刚开始,胡先生的店几乎每天都爆满,有时候周末排队结账也是常事。

胡先生告诉记者,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在30%左右,他的店平均月收入在30-40万之间。“我们店的生意不错,真正生意好的店铺一个月能达到200(万)家”。胡先生说。

和大多数做临时菜生意的人相比,胡先生算是幸运的。事实上,临时食品的供应并不稳定,大部分都是批次货。

胡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店曾经以极低的价格买过一批一线品牌咖啡,但此后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商品。一般情况下,临时食品的来源包括超市的库存、厂家的库存积压等。这些产品大多还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布货源信息。,所以很难像现在的产品一样形成大规模稳定的供货渠道,真正纯临时食品的店铺也很难走远。现在线下折扣店和网店多是临时食品和正规食品一起卖。

为了探究临时食品的供应来源,记者走访了北京一家大型临时食品折扣仓库。据该仓库的销售人员介绍,仓库内打折商品约有千余种,其中临时商品的比例只有10%-20%左右。在销售人员提供的11月5日的报价中,打折仓的商品有1156种,其中临时打折的商品只有145种,占12.5%。仔细浏览报价中的临时打折商品,记者发现常见品牌不到十个。



仓库里的食品样品室。李梦晗

在样板间里,记者发现只有一排临时货架,货架上的商品并不是都临近保质期。对此,销售人员解释说,由于库存压力,厂家眼中的这个名词和大多数消费者定义的不太一样。例如,瓶装饮料的保质期约为9个月。根据食品保质期临界6级标准,这种饮料在生产后八个月才进入临界期。但在厂家眼里,如果饮料在仓库存放超过3、4个月,就会被认为是“临时产品”,可以打折给供应商。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折扣店出售的食品的日期似乎相对新鲜。

短期商品的问题也体现在胡先生的折扣店里。随着疫情的积累和临期货的逐渐消耗,胡先生门店供应仓库提供的临期货越来越少,一线品牌的临期货更是凤毛麟角。记者走访的折扣仓销售人员也表示,一线产品都是蛮货,每次发团都会订一个空,很难抢。

而不是临时产品,国内二三线品牌和更多进口商品都有。一般折扣店都把国内二三线品牌商品称为“低价商品”。“低价商品的中间经销商很少,品牌没有广告费,所以价格很低,商品会在临时仓库发货,但日期很好,”胡先生说。然而,根据外国商品的产地,一些商品的价格较低。例如,新西兰生产的牛奶比进口牛奶便宜。

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场上的临时食品折扣店越来越多,吸引了大量追求新奇的年轻人进行消费。这些折扣店主要销售少量临时产品、二三线产品和海外进口产品。其中折扣店的主要配套产品是二三线的“低价货”。这些产品在口味和知名度上并不突出,在包装上大多以模仿一线品牌为主。实际上,所谓的临时食品折扣店,只是靠着近年来临时食品流行的噱头。卖的主要是正期货,价格低只是因为没有多级经销商层层加价。

现在,离胡先生的店不远,又有一家大型连锁折扣店——好卖。作为一个以临时和尾货加工起家的连锁品牌,好卖早在2014年就已经进入市场,至今已经经历了五轮融资。一位好卖经理告诉记者,在货源方面,好卖有自己的供应链,店内进口商品比例远高于市面上普通折扣店。“我们店不需要线上线下推广,卖的好的品牌我们都知道。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光顾。”

在与好卖行业标杆的竞争中,胡先生逐渐感受到了压力。随着一线临时产品供应的不稳定,以及市场上类似折扣店数量的增加,胡先生越来越担心店铺未来的经济效益。“看起来很红火,但实际上店铺的经济效益每个月都在下滑,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胡先生说。

(文中查查、小棠、华英为化名)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李梦晗编辑许超校对茜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