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可财经
成立七年,八轮融资,3亿用户,20亿美金估值,运动科技公司Keep终于要上市了吗?
近日,关于Keep上市的消息再次传出,Keep官方给出的说法依然是“不予置评”。据了解,这是Keep今年第三次被传出上市消息。
Keep一旦上市,对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Keep的模式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运动健身领域的“蛋糕”有多大,这个市场背后是否有空空间值得挖掘。
随着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体育健身的业务背后还有哪些潜在的消费渠道没有被激发出来?
保持上市,能给行业和资本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01
根据天眼调查的信息,Keep在2020年5月进行了E轮融资,金额为8000万美元。当时2亿Keep用户估值过10亿。
2021年1月,Keep完成F轮融资3.6亿美元,估值超20亿。短短8个月,Keep的估值翻了一番。
整个2020年,由于疫情的发展和反复,线下健身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却给了线上健身渠道Keep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疫情带来的居家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线下健身需求搬到线上,Keep作为线上健身行业的主导产品,自然获得了更多用户的关注。
不到一年的时间,Keep用户数从2亿增长到3亿。
可以说疫情对Keep的正面作用是相当明显的。选择此时上市,可以提振资本对其产品业务乃至整个行业的信心。在疫情反复的今天,Keep的前景依然是无限空。
2015年4月,Keep应用上线。在此之前,包括创始人王宁在内的高管已经获得3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应用上线后,又获得500万轮融资。2015年和2016年,Keep相继完成了四轮融资,这也是Keep发展最快的时候。
Keep的普遍认知是一个引导用户进行线上健身学习的平台。
在Keep today的介绍中,定义为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健身饮食指导、器材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除了健身教学,Keep的社交功能和电商营销功能也明显凸显。
从行业前景来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曾指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达到38.5%,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
体育市场本身的发展和本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得Keep冲击万亿市场的可能性更大。Keep本身也在寻找解锁市场的密码。
回顾Keep走过的路,抛开疫情带来的刺激效应,在2020年之前,Keep曾经遭遇过财务危机。
根据天眼调查的信息,2016年之后,2021年之前,Keep只在2018年和2020年拿到了两笔融资。那时候,本土经济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崛起。虽然家用健身APP Keep稳坐行业龙头,但市场对其未来走向,尤其是吸金能力有着不小的担忧。
Keep创始人王宁曾公开表示,Keep未来将打造“科技互联运动新生态”,以Keep App为原点,面向城市和家庭两个场景拓展业务,包括城市运动空 Keepland和家用智能硬件KeepKit。
显然,虽然有大量的用户资源,但Keep的实现路径还是有点不成熟。之后,第一家Keepland在北京开业。
Keep的线下努力让很多人看好了它的业务。有人认为,从实现的角度来看,综合健身是一种对线下场景要求很高的模式,Keepland的出现可能有助于Keep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闭环。
这个闭环一旦形成,或许就有可能找到新的商业突破口。
然而,疫情过后,Keepland的生意似乎也走到了尽头。2019年,Keepland进入上海,2020年3月,Keepland在上海的三家门店全部关闭。根据KeepLand的说法,该业务将更加专注于北京市场。
在疫情影响下,Keepland业务对Keep营收的贡献也不尽如人意。相比线上飙升的流量数据,线下门店需要承担租金、人工等诸多成本,开支巨大。
Keepland推出几年来,从未扛起过正现金流的大旗。现在随着疫情的发展,线下业务收缩已成定局,Keep的上市步伐也应该加快。那么,Keep应该怎么做才能吸引资金呢?
02
今年4月,Keep合伙人兼副总裁刘东向媒体透露,2020年,Keep在消费品业务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
刘冬在讲座中表示,“现在,Keep正在向平台化进化,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而刘冬则表示,Keep正在尝试以消费场景为半径,为用户规划“吃、穿、用、练”的运动生活产品品类。
刘东透露了Keep的盈利情况。“Keep最大的投入在于线上App,包括线上App的支出,整个公司的运营成本都包括在内,Keep还是盈利的。”
至于2020年10亿的消费品销售额,刘东解释说:“10亿是消费品的部分,不包括线上业务和广告业务。综合来看,第一消费品业务(营收),第二是广告业务,第三是会员服务业务。”
之前Keep定义的盈利维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硬件收入、商城收入、Keepland sports 空之间的收入、线上收入、轻食收入。
对比今天消费品、广告、会员收入的构成,可以看出Keep在营销收入上有意收缩线下,扩张线上。
但这种利润分配在资本面前显然并不抢眼。刘东还解释说,从长远来看,Keep会在智能硬件、AI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对于这个赛道,Keep还是比较看好的。
但对于Keep来说,目前的盈利是不是目标,刘冬的解释是要看“需不需要”,但在他看来,目前的Keep比专注盈利更需要投入。
针对平台用户的高利润会员服务和体育用品销售服务是Keep高度重视的盈利渠道。前者在于盈利,后者在于强回购带来的用户留存。
这就是Keep的优势。
与传统体育产品品牌相比,Keep在体育产品销售上更有优势,用户需求更集中。平台的产品也可以从功能角度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从整体盈利能力来看,线上体育产品销售、广告和会员销售是Keep实现盈利的最重要基础。
除了盈利,Keep也面临一些问题。
从线上电商的角度来看,虽然目标客户的精准性更高,而且据刘冬介绍,线上电商对服装等产品的复购能力更强,但运动器材等产品的复购率和盈利能力有限。
如何构建更完整的供应链,保证电商业务实现更完善的闭环运营,同时为用户复购达成更精准的销售目标,需要更专业的运营。
保持价值观在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线广告业务对利润的贡献更大,广告毛利更高。作为移动健身领域的头部产品,Keep在线广告业务优势突出。
当然,广告和用户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关系。过多的广告会影响用户体验。要把握好广告投放的尺度和标准,同时要合理保证广告盈利目标的实现。
此外,会员费收入是Keep faces的另一大问题。中国人的“白嫖”习惯,使得他们对付费课程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推广付费课程相对困难。
总体来说,保持盈利不是问题,但是如何保持盈利,如何保持更高的盈利能力,还是需要更合理的模式优化。
[S2/]03[/S2/]
上市不一定是Keep的终点。上市后如何继续为资本写故事,是Keep需要给出的答案。
在内部,Keep已经成立了七年。前期也是针对线下,遭遇现金流危机。借助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和消费群体的变化,Keep又搭上了顺风车,抢占了主场经济的风口。正是这种改变帮助Keep度过了难关,促使他思考下一个目标应该瞄准哪里。
毕竟,并不是每个危机都有这样的巧合来帮助它解决。Keep还是需要面对现实,给出答案。
盈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Keep之前的盈利能力是否得到持续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Keep目前的三大盈利渠道没有一个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
Keep的标杆产品是美国的互动健身平台Peloton,但Keep和Peloton有明显的区别。Keep重视社区和社交,而Peloton专注于销售高端动感单车和健身课程。
2019年,Peloton上市,当时估值81亿美元。两年后的今天,受益于房市经济的影响,Peloton的市值已经超过300亿美元。
Peloton的成功不能完全套用到Keep上。毕竟Peloton主要卖商品和课,用户有一定购买力,平台自身的商业化模式效果更强。
但是保持是不同的。如上所述,保持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免费获取课程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卖货还是上课,Keep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是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这方面,Keep和Peloton几乎是对立的。
Keep不以钱为出发点,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对保持构成很大威胁。
社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是Keep、社群、人才、分享的主阵地,这是目前很多互联网平台的特点。Keep模式是运动健身领域的一个细分。Keep社区的竞争对手除了同行的竞品,还有不同产品的竞品,比如小红书、Tik Tok。
在Keep的盈利结构中,付费会员被列为重要方面之一。但如何让会员愿意为之付费,除了Keep的专业性,还需要平台有专业的人才教练提供专业的课程指导。
Keep naturally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但现实是,随着小红书和Tik Tok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专业健身教练入驻这些平台,成为KOL。
小红书也有3亿用户,而Tik Tok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虽然Keep在专业上领先于他们,但小红书和Tik Tok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不容小觑的消费能力。
相比之下,专注于运动健身垂直领域的Keep,在健身教练的流动性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
同样是做社群。小红书用户活跃度高,种草能力强,KOL吸粉能力也很突出。Tik Tok依赖于强大的流量,这在用户数量和广度上都高出一个数量级。两者的存在和发展,不仅用Keep抢用户,还抢人才(教练)。
在外界看来,Keep的进攻策略似乎过于平淡,而且有流动性。如何让这条路的实现更长久,找到新的闭环突破模式,将考验Keep。
随着越来越多竞品和模式的出现,Keep用户和健身资源正在被瓜分,外部对手带来的压力也超出了普通范围。
如果说Keep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或许可以用“专业”来形容,而恰恰是这个专业,让Keep更加垂直地服务于体育健身领域。Keep深耕多年,专业优势无与伦比。
然而,如何将专业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实现产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似乎更加专业,难度也更大。
无论如何,Keep模式的成功得到了验证。接下来,上一层楼如何选择,保持,可能是跳出舒适区,找出一个新的角度,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