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软件(健身软件表面火热实则水深火热,Keep真能逆流而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健身运动。易观数据显示,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从16年的33.3%上升到17年的41.3%,预计2018年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标志着一项运动的春风即将到来,阳光运动健身成为继阳光美食、阳光旅游之后,人们朋友圈的新宠。

有意思的是,几年前,如果说健身,我们肯定会纠结去哪个健身房健身。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当我们再次谈到健身时,我们想到了使用哪个健身app。人们对健身场景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运动健身app的兴起。其中,Keep这位业内资深“老干部”成为了众多健身爱好者的首选。

Keep自2015年2月上线以来,用户已经超过1亿。易观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运动健身市场矩阵排名中,keep以巨大优势名列前茅,月活跃量占健身应用的88%。当然,keep的成功并非偶然。

一方面成功抢占了风口。雷军说,“只要站在风里,猪都能飞上天。”2015年keep上线的时候,正是健身app发展趋势的一年。第一,传统健身房预付卡的盈利模式令用户反感,“老板跑路”事件屡见不鲜,而用健身app健身成本更低,为用户节省了大量健身费用,也更安全。其次,由于肥胖人群逐年增多以及对健康素质的日益重视等因素,运动热潮只增不减,keep得以乘风而行。

另一方面,成功吸引用户。说到健身,很多0基础的健身爱好者想运动却苦于缺乏健身指导,而keep针对这部分人群推出了健身专家教学视频和健身基础学习课程,同时还帮助健身爱好者匹配了健康食谱,为健身的孩子们提供了全面而“笨”的健身指导,所以Keep受到了广大运动健身爱好者的追捧。

正是依靠这些优势,keep才能快速发展,移动健身行业也呈现出一定的乐观。比达咨询数据显示,运动健身app线下发展势头良好,从2014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用户数一直在持续上升,其中2017年运动健身app活跃数为5367.3万,到2018年第一季度活跃数已达7207.5万。如此高的人数,象征着线上运动健身市场前景蒸蒸日上。

keep是什么软件

健身软件蓬勃发展的背后,荆棘丛生

在这个以运动和健康为导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时代,在线健身软件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期待。目前市场上有健身教学、跑步、减肥计划、广场舞等多种垂直移动健身app,满足了人们的塑形、减肥、娱乐、饮食等多种需求。移动健身市场百花齐放。但纵观前景广阔的移动健身市场,由于其痛点众多,在发展过程中迎来了瓶颈期。

首先,与实际数据相比,运动成绩数据的误差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健身软件app会提供步数、体重、心率测量、运动感应、卡路里消耗等各种数据。根据用户的锻炼情况进行检测,但这些看似全面、专业的检测数据对锻炼者的实用价值并不高。而且由于功能技术的不完善,健身软件的测量结果并不准确。有人下载了多种不同的运动app进行实验,最后发现每个app收集到的类似数据结果相差很大。数据不准确使得健身app无法获得用户真实的身体状况,用户也无法通过训练项目达到想要的效果,从而降低了用户通过app健身的积极性。

其次,用户粘性难以维持。虽然国内很多运动类app,比如keep、悦动圈、火辣健身等。,可以提供在线教程,基础教学,健身短视频和社交功能,健身是一个枯燥又累人的过程,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去坚持。在健身人群中,很多人倾向于三分钟热度,真正热爱运动健身的用户很少。当用户厌倦了运动,即使健身app有很多功能,也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

最后,盈利难。健身app想要长久发展,不仅要保持用户粘性,还要有盈利支撑。但现在市场格局未定。随着玩家的不断涌入,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各大运动健身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吸引用户,各平台纷纷推出运动红包、商城优惠券等优惠活动,试图通过烧钱来获取流量。

但目前健身app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电商、课程费、广告获取利润。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利润显得杯水车薪。第一,用户不喜欢在运动上花钱。电商和课程费只会被部分健身爱好者消费。其次,如果大量投放广告,占用大量软件空间,会影响用户体验。在盈利模式清晰之前,烧钱只会让这些健身app平台入不敷出。

总的来说,线上健身领域虽然前景不错,但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面对这些发展问题,即使Keep处于行业上游,其领先地位也并不稳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麻烦未定,但风暴又起了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过于针对健身小白用户,keep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也被贴上了“不懂健身”的标签。有健身专业人士指责keep fitness app表面上很专业,实际上只是让用户体验健身的感觉。里面的一些教学视频不规范,教程也不科学合理。容易让人“误入歧途”,达不到用户想要的健身效果。要想真正锻炼身体,还是要去健身房。

另外,目前keep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闹钟”,仅仅起到提醒的作用,并不能达到监督的效果。比如有一套20个俯卧撑。实际上,用户只做了10个俯卧撑,或者用户完成了20个俯卧撑,但动作并不标准。所有这些情况都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健身效果。反对者认为,健身app只是让用户获得了“假健身”的满足感,发朋友圈和业余练习就够了。keep等运动健身软件不靠谱。

随着运动健身app的痛点和疑点逐渐显露,线上运动健身领域的融资热度逐渐降温。从2016年开始,只有Feel、keep、咕咕等头部玩家陆续完成了几轮融资,但Keep此后沉寂了两年,直到今年才再次传出融资的消息。

融资过亿,老干部能否持续打破困境?[/s2/]

2018年7月10日,运动科技公司keep宣布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最大、估值最高的公司。Keep作为在线健身领域的头部玩家,在市场的降温下依然受到资本的青睐,仿佛回到了当初运动健身app兴起的热潮中,但客观来说,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目前在线健身市场处于内忧外患的趋势中。除了自身的痛点,行业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一边是悦动圈、咕咚、火辣健身等头部玩家逐渐占领市场,一边是糖豆社区、足球等细分行业的激烈追逐。获得数亿美元融资的keep以持续拆分流量的形式,试图通过多元化发展来拓展市场。

一、双管齐下,线下多场景深度布局。今年3月,Keep推出了sports 空品牌Keepland和智能硬件品牌keepkit。其中,keepland是keepLand的线下门店,关注小组课,结合大屏动作指导,相当于Keep教学的互动加强版。Keepkit今年发布了首款智能跑步机KeepK1,可与keep app一键数据同步,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分析。

不难看出keepland针对的是城市场景,keepKit针对的是家庭场景,这也是当今健身最主流的两个场景。KeepLand选择线下发力,通过突破线上线下壁垒,积极探索加强用户粘性,提高记录数据的准确性,意图打造一个完整的运动新生态。但是keep还在实验阶段,线下场景的布局还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能满足1亿用户的需求。此外,在健身教练等相关专业人员资源不足的前提下,保持线下的道路并不平坦。

第二,关注未来,加大对人工智能AI的投入。融资后,keep创始人王宁表示将加大对AI技术的投入。目前AI规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基于传感器或摄像头的运动与AI的结合,对用户的运动轨迹进行评分,并给出实时反馈;第二,基于Keep App应用和智能硬件中收集的海量数据,给予用户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在未来,我们可能不再需要私人教练来健身。因为健身app更加智能化,“虚拟健身教练”可能会成为一部分运动爱好者。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keep等运动健身软件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健身app,而是一个集运动、社交、健康饮食、网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健身软件的兴起对全民健身起到了健康积极的推动作用,健身APP受到大众的青睐。但是,体育健身app的现有技术并不能取代健身房。将keep线上和线下场景结合起来,弥补两者之间的不足,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AI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也将有助于未来的运动健身市场。但多元化布局后的keep能否打破在线运动健身领域的困局,还有待观察。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