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但是会用别人成功的股权激励计划来执行。当然,这是不行的。
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对实施股权激励的热情越来越高。其目的很简单:留住公司的核心员工,让员工和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员工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然而,一些企业仍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股权激励。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股权激励,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所有者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利用股权激励员工长期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也是对员工的一种特殊奖励,使员工作为股东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公司的成长成果,承担风险。同时,实施股权激励可以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企业留住核心人才,是一种长效激励机制。此外,实施股权激励的深层意义在于改变员工的工作思维。如果在实施股权激励之前,员工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打工,而实施股权激励之后,员工会认为自己是在为自己打拼,就是让员工像老板一样打工!
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股权激励有利于缓解公司面临的薪酬压力。由于绝大多数未上市公司属于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公司可以适当降低运营成本和现金流出。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留住高绩效、强能力的核心人才。
对于原始股东来说,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降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非上市公司往往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导致公司的“三会”制度在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公司的经营权会逐渐转移到职业经理人手中。由于股东和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对于公司员工来说,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人才流动。由于薪酬差距,许多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管理和科研人才。实践证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由于员工的长期价值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来体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股权激励的约束,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会增强。
目前,股权激励被专家分为业绩股、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经营者/员工持股、管理层/员工收购、账面价值增值权等多种股权激励模式。其实笔者认为这些所谓的激励方式无非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实股激励,一种是现金激励,只不过是激励对象在获得股权或者现金结算上的条件和操作细节不同而已。
那么企业什么时候引入股权激励最合适呢?
企业初创期:初创期主要分为未来和原始股权的设定,为了激励初创团队,让公司快速运转起来。
企业发展期:主要针对优秀业务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激励,稳定公司。
企业扩张期:主要针对分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股权激励,把公司做大。
企业成熟阶段:主要进行公司重组,把分子公司的股权置换给总部,把公司做强。
股票发行期:此时股权激励要按出资比例分红,公司上市后主要进行期权激励。
股权激励不是福利计划,应该以战略为导向,设置合适的业绩评价指标。在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中,股权激励的正确逻辑是通过战略目标的清晰分解、业绩指标的分解、岗位职能的明确、岗位价值的判断、业绩的评价,突破“战略→股权激励→业绩评价”的全链条,使股权激励成为推动战略落地、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