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百度
图片:百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留学生的学业和专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且被中国学生看重的留学目的地实习有哪些新特点?获得实习机会的途径有哪些?面试的技巧有哪些?本期通过与几位有经验的同学的交谈,聚焦疫情下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实习。
学校资源开通绿色通道
美国耶鲁大学资产管理专业的学生肖雅兰刚刚获得了一个当地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联系了我,真的要感谢学校的CDO”。什么是CDO?你能让你的雇主上门吗?据肖亚兰介绍,CDO是管理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和很多企业都有接触。学生把简历上传到CDO的网站,企业可以在另一端看到。“这家公司觉得我的实习经历符合他们的业务需求,所以通过CDO联系了我。”肖亚兰说。
无独有偶,在新加坡留学的孔原最近通过学校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孔原曾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并担任助理估算师。“我们学校有一个非常实用的网站,针对不同学院的学生发布有针对性的招聘信息。”孔原回忆了自己找实习的经历,他说,“我在学校网站上注册了相关的实习项目后,负责招聘的老师联系了我,还帮我修改了简历,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现,国外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职业中心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它是海量就业信息收集的枢纽,可以提供各种丰富的实习机会。
有着多年留学行业经验的英维思国际教育创始人杨卓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大学提供的求职资源是很多中国校友会所忽视的。“国外很多大学的就业中心,不仅能帮助学生链接到大量的工作岗位,还能提供优质的求职平台账号。不仅如此,它的服务具有可塑性,不仅限于举办讲座和模拟面试。如果学生主动交流,也可能会被安排个性化服务。”
“利用学校资源是更快找到实习机会的方法,因为很多用人单位不会公开招聘,而是通过校友资源直接与学校对接。”肖雅兰说:“我的雇主是我的校友。出于对学校教学的信任,他和我谈了我的简历和背景,录用了我。”
练习面试突破语言障碍
“疫情下,为了提高远程办公的沟通效率,当地企业对留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英国职业发展协会注册职业规划师丁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疫情催生了网络招聘,视频对话模式省去了肢体语言,口头表达变得更加重要。
对此,孔原深有体会。“刚开始找实习机会的时候,如果是视频面试,我很紧张。”孔原说,“其实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对话是没问题的,但是在视频采访这种特殊场景下,要流利熟练的表达还是有难度的。”她分享了自己的技巧,“我会在面试当天先进行口语训练,提前熟悉英语交流的感觉;另外,随着面试经验的增加,可以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自己,回答的时候更有条理。"
“面试中,和日本同学竞争,语言的软肋不容忽视。”从立命馆大学毕业不久的丁汀也有同感。“我想去咨询行业实习。小组面试不仅需要熟练运用日语分析案例,还需要成员的配合。”
丁汀回忆说,当时疫情爆发,采访上线,她的体会是日本的采访需要做很多准备。“确切地说,是反复练习。我和日本朋友一起练习过,也报名过各种模拟面试活动。”最后,丁汀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她最喜欢的公司的实习信。
根据丁的观察,对中国学生来说,“不要害怕说出来。我在英国遇到很多获得面试机会的留学生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面试用英文还是中文。我建议学生先开口,因为只有这样,你的语言水平才能提高得更快。”
积极行动起来,拓宽求职渠道。
“当初,我扔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学习数字媒体管理的韩浩洋讲述了自己的求职过程。一开始他在网上找工作,但是数量有限,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好工作,投递后很少有回复。正在发愁的时候,韩浩洋向一位学姐求教,得知当地有一家不错的求职机构,可以帮助留学生找到实习机会。于是,他主动联系询问,“在和专业老师沟通后,我意识到简历上的那一叠资料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组织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工作信息,帮助我找到了现在的实习工作。”
浩洋的经历从侧面证明,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实习机会很重要。
对此,杨卓伦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留学生可以利用好LinkedIn、校友通讯录等专业社交平台,积极参与线上活动。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大家在第一时间获得实习机会,从前辈那里得到内向,从业内人士那里得到建议。
据杨卓伦观察,疫情期间,扩大当地接触变得更加困难。原因是网上人际交往更难深入,内向的机会减少了。然而,在招聘网站上直接投递简历的竞争非常激烈。主动、积极、及早准备是中国留学生赢得求职的必备素质和技能。
丁汀的成功经验是“早做准备”。“一方面,寻找实习机会刻不容缓,早做准备才能赢在起跑线上。申请日本实习,需要提前一年准备。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必须行动起来。”丁汀说。
有着大量留学生工作经验的丁建议,学生们应该制定一个求职计划,比如,确定一周花多少时间找实习工作。“无论是疫情还是未来,留学生都需要在未知变量中快速行动的能力。”丁对说道。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习机会(链接)
毕业于日本立命馆大学的丁汀建议多做尝试。比如日本的实习类型通常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实习的具体时间没有限制,短期实习一天甚至半天。目的是让求职者提前感受公司氛围,了解公司文化。同学们可以借此机会进入不同的行业,多体验,多选择。
据毕业于德国凯姆尼茨理工大学的洪海培介绍,在德国寻找实习机会的渠道包括学校网站、专业社交平台、公司官网、熟人推荐等等。他曾经在当地的一家钟表公司找到一份实习工作,因为这家公司需要一个既懂德语又懂中文的同学做翻译工作,正好和洪海培的学历背景相匹配,通过面试顺利入职。
的确,留学生在与本地学生竞争时,应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避开弱势求职领域,专注于成功率较高的岗位。很少有公司会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但有些岗位倾向于招中国学生,比如在中国有业务的公司,可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