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深耕大学生创业近20年,资深指导老师看风潮之变:大学生创业变简单了吗?)

钱江晚报记者刘巧嫣

在国内几个创业基因最强的城市中,杭州走在前列。

这里不乏创业致富的神话:九宝,每天都会诞生一批新主播;四季绿,每一季都有怀揣古装梦的姑娘涌入;在创业小镇和办公室的白板上,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上一个创业团队留下的四个大字:拥抱变化。

能给学生创业最大资源支持和倾斜的学校有很多,浙大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浙大博士休学一年创业,拿到了互联网大公司的订单。他有哪些经历?)

高晨(化名)是一名有着近20年从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在高晨看来,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创业基因,而浙大的基因决定了大部分学生最擅长技术,所以科技创业成为了浙大学生的首选。

虽然根据浙江大学2015-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的相关数据,创业学生人数从83人、59人、68人、54人小幅下降至39人。但高晨认为这可以反映大学生创业趋势的变化。

实体技术成为数据工程和人工智能



杭州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照片由CFP提供

陈老师认为,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创业基因,但创业总是有时代属性的。

“杭州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始于2010年左右。”高说,当时杭州有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创业培训班。

2013年,各大创业大赛开始在杭城举行。举办创业大赛的初衷是在学生和资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想法被更多的资本看到。

在这些创业项目中,大部分创业方向都与创始人本身的教育背景有关。当时的科技创业是围绕着某个实体展开的。

如“一亩彩色水稻”项目,依托浙江大学农学院26年彩色水稻研发,培育收集了100多个彩色水稻品种。

比如“进入智能眼罩”项目,依托脑波技术,主打产品是智能睡眠眼罩。

高发现,虽然十年来技术的大方向没有变,但是领域变得更加细分,专注创业的赛道越来越窄。关注“高科技”的赛马场开始增加,学生们更加关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甚至元宇宙和NFT。

之前的一些创业公司一直在寻求转型,大家更渴望把自己定义为“技术和数据的创新公司”。技术要求也从软硬件结合转变为以软件为主。



林的数据公司。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依靠单个学生的能力,无法整合和接触到需要几千万融资才能启动的产业项目。相对于这些硬骨头,同学们更喜欢做一个APP来实现一些小而精的功能或者一些可以用计算机代码完成的数据项目。这些项目需要的人少,可以远程办公,前期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高晨表示,资本也更青睐这类科技项目,因为回报周期比较短,随时转型调整业务结构,甚至放弃都不难。

过去十年创业变得简单了吗

这十年创业变得容易了吗?高说,说起来容易。以前苦苦创业的资源和资金,现在有了更丰富的渠道。即使是一个穷学生也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梦想。

“互联网时代遍地黄金。”这是创业圈的一句老话,但能否找到自己的金子,取决于学生丰富的经验和超前于时代的思维。似乎新一代创业者一台电脑就能搞定。正是因为创业的零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跃跃欲试,挤进这个赛道,想分一杯羹。

但是为什么企业家的数量在减少呢?因为它的难度还在,只是升级成了一些隐藏的问题。

陈见过太多的企业家。毕业的时候租了一个单间,一个月2000,工资89.1万。但创业者日复一日的坚持,却因为找不到新的出路,资金链断裂,最后妥协,做了工人。

在试错成本如此之高的今天,似乎单靠梦想两个字不足以支撑一个年轻人。要做一个合格的“创客”,你必须有一个不断更新行业前沿知识的大脑,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有随时重新出发的勇气。

创业大赛,可以和宝颜并行



大学生创业大赛。照片由CFP提供

对创业的认识

经过十年的变革,为了在极其严峻的竞争中另辟蹊径,学生的创业目的从“改变世界”到“实现财富自由”,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近十年来,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类型越来越多,玩创业大赛的学生数量翻了一番。像“创业创意秀”这样的比赛,仅浙大一个学校就有几十个团队。

高晨看到了学生们高涨的创业热情,也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其他目的。其中,有的同学不用出去创业就能参加比赛,同时还能得到锻炼,为科研加分。

可以说,对于参加创业大赛并投身于研究的学生来说,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竞赛比赛”。从一届到另一届的新生,可以通过同一个项目玩创业大赛,给自己的简历添点东西。

随着国家对创业的重视,“创业大赛获得金奖的前三名可以保证就读”,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足够大的诱惑。有的同学为了在找工作的时候脱颖而出,参加创业大赛或者成立项目。

“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招聘的时候会重点考虑学生的创业经历。一般来说,这些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大二大三开始组队做项目。他们想的比普通学生多得多,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做。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种能力。”高晨说道。



孙耀然团队的数据分析技术。

创客精神,创业不只是为了钱[/s2/]

“好项目还是能看到的。”陈还是肯定了创业大赛的积极意义。

在创业大赛中,浙大涌现出不少学生“创客”。"他们喜欢谈论趋势、未来、想法和行动."高晨认可浙大学生的创业眼光。

他是张斌浙大学生中最有创造力的企业家之一。对于张斌来说,创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做一件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事情。“作为一个‘双顶’大学的学生,难道不应该考虑改变未来吗?”张斌说。

从高中开始,张斌就知道自己以后要创业。他做了什么并不重要。

大二的时候,张斌和一个广告班的同学合伙建立了一个体育音乐项目,项目很快就获得了很多创业大赛的金牌。后来张斌尝试做了一个类似人工智能赋能工厂的“智能工厂”项目。

2022年,张斌带着他的新想法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这一次,他做的是底层数据互通的协议。

张斌认为,每个人在互联网上与每个应用进行交互时,产生的数据应该属于每个人,而不是应用。“这一定是能改变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即使我最后没有达成这个协议,趋势也不会改变。”张斌说。

“这样的学生是为创业而生的。”陈很看好张斌。“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试错成本很高,他也不在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传播网络上所有作品的版权。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