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说到农村博主,一个必须回避的人物就是李了。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以其一手的厨艺和整洁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成为网络第一名人。然而,最近她与魏念的纠纷,让“李子奇”的账号停了近半年。笔者对此进行分析,与大家分享。
对于魏年来说,“失去”李可能是“失去”商业版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但本质上并不致命。
梅子停工已经六个多月了。
(本名李)本人也不再处于沉默状态。官方的四川丰收节,人物杂志的个人专访,2021亚洲青年领袖论,微博里的“超级红人节”...在很短的时间内,李佳佳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并保持着稳定的曝光率。
回顾这部被视为内容创作者与机构对抗的剧,很多人都在唱衰这种思想,觉得微思维帮助了空一个优质的内容创作者。
然而,仔细研究李佳佳的公开言论就会发现,争议的实际情况与人们先前的预判相去甚远。从包括对李佳佳本人的后续采访在内的各种信息来看,李佳佳在账号归属、内容版权、商标归属、品牌运营相关决策、知情权等方面都没有“吃亏”。
当投机舆论的潮水退去,再看看之前在公卷领域几乎看不到的微思想。或许,对于它来说,失去李确实是失去商业版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并不是致命的。
01「李子柒」事件出现反转从《资本真是个好手段》开始,李佳佳和魏念的关系就被一起放在了公众的放大镜下审视。自从诉诸法庭以来,李佳佳和魏念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双输”的局面。
到现在,双方的争执已经广为人知。然而,随着媒体对事件的一步步探索的深入,李事件发生了逆转。事实上,整个争端的实际情况与人们此前对这场争端的预测相差甚远。
这笔账始终属于李佳佳本人,这一点双方从未有过争议。至于股权,根据李佳佳对《人物》采访的回复,魏念在一年多前就为她提出了股权方案,但她没有接受,因为她认为自己没有理由接受。《科技星球》的报告支持这一观点。魏念当时“给了几个方案,股权、钱或者股权叠加,她可以选择”。在亏损1亿元的情况下,魏年将4000万元现金返还给了李佳佳。
理子微博
在实体产业领域,4000万不是个小数目。以香飘飘为例,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香飘飘公司实现营收6.91亿元,同比增长60.67%;同期净利润297.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一度成为热点的“商标之争”也不是重点。李佳佳在采访中还提到,2021年3月,魏念已将“李子奇”相关商标全部转让给四川子琪文化有限公司
由于与商标或账号无关,优质商业资产“李子奇品牌”可能是李佳佳提起司法诉讼的核心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媒体信息,李佳佳已向魏念索赔数亿美元,与之前采访中表达的“我不想要太多商业价值”大相径庭。
根据公开资料发现,在双方的合作中,李佳佳本人更多的是负责内容和前台工作,国内外的账号推广都由维年完成。此外,维年策划并完成了李子奇品牌从0到1的业务端建设,承担了同类品牌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双重角色。
这种合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影视IP:即影视公司投资导演,双方共同创作影视作品。其中,内容的版权属于导演,而影视公司则享有围绕IP的运营权,负责IP的开发和制作,也承担项目前期和后期的成本和风险。此外,导演围绕IP享有红利。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想象力空大,一旦成功,会延长IP的生命周期;缺点是起步难,风险大,成本高。目前在影视领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然而,在网络名人领域,很少有企业会进行相关投资。
回顾大众对李事件的猜测,也说明名人与机构之间常见的纠纷都是围绕账号展开的,以品牌为主体的案例非常少见。
当我们切换回品牌之争的视角,会发现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站在台前的李佳佳是不可能血本无归的。甚至李佳佳也是这种合作的绝对受益者。
梅花账号的价值
据媒体报道,魏念与合作之初,李账号粉丝不足20万,微博账号粉丝仅1万人左右。几年过去了,李佳佳享有内容创作者和品牌创始人的双重身份,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仍然保持超高流量的网络名人红人。
很显然,这个成绩不是创作者一个人能够做到的。
02 网红达人们的电商征程网络名人达人通过电商实现IP,从来都不是新鲜事。
《网络名人》里有很多尝试电商游戏的人才。比如2016年,同样依靠短视频崛起的papi酱,开通了“papi酱心灵制造”。曾经被网友戏称为“思聪真爱”的红人豆得儿也尝试经营电商,选择了与自己匹配度高的女装。
但最终,人们期待的网络名人利用电商平台实现流量变现,转化创业者的故事并没有出现。
除了幸存者的偏差,互联网红人IP尝试运营电商的成功率其实并不高。事实上,行之有效的电子商务尝试和商业模式都离不开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像如涵这种在张大奕孵化IP的公司,其前身是淘宝品牌“丽贝林”,具有相当的电商运营能力,具备实现内容、运营、商业融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张大奕开网店的时候,有一个行业背景,就是阿里入股微博。在阿里和微博合作的前提下,张大奕可以有效地将微博这个主阵地的粉丝导入淘宝店铺,实现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消费。
至于雪梨,不像很多当红的网络名人,雪梨是在大学创业的,有足够的电商运营经验,有一定的工厂和档口资源,帮助她后期成功拦截流量。另外,虽然早期雪梨在蘑菇街、微博等各种平台都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但回顾她的成长历程,雪梨真正做到大范围破圈,是她被曝是王思聪女朋友的时期。当时悉尼的淘宝店铺一天内涨幅高达400万。
更多尝试电商的网络名人,要么空有流量无法转化,要么不懂电商,只能草草收场。
事实上,在网络名人经济崛起的浪潮中,很多企业都做了各种探索。比如2011年,淘宝陆续邀请400多位明星开店,探索“明星店”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中,淘宝提供技术和平台,明星提供流量,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运营。
现有的淘宝“明星店”招商PPT
但现实是,电商和品牌化并没有那么简单。公开数据显示,到2018年,那一轮“明星店”已有180多家门店倒闭。
李与唯年的合作是这方面的又一次探索。也就是说,李佳佳负责内容,维年负责推广和品牌运营,双方根据品牌收益分红。
平心而论,这是一种双方良性利益最大化的新方式。毕竟这种模式保护了李佳佳在内容端的话语权和优势。再者,很少有博主能拍视频或者红一辈子,一个成功的品牌能保证创作者在内容之外获得不错的收入。
但是,如上所述,电商要打通整个供销渠道已经很难了,更别说打造品牌了。
一个细节是,2018年,微年将MCN业务剥离给子公司,将母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主要运营精力集中在李子奇IP的运营上。或许这就是李子奇IP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内容端还是品牌端。
客观评价《李子奇》这几年的IP,频繁的破圈背后有内容本身的属性。但本质上,打破圈子本身在内容之外有很大的分量。
03 微念的商业价值,在实体在大众情绪的支持下,微思维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
可以发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维年帮助李子奇品牌完成了从0到0年营收超过10亿的建设。这个案例,无论是在消费品领域,还是在红色IP领域,都是不多见的。
微阅的商业运营模式已经超越了固有的红人经济范畴。
如前所述,经济以个人IP见长,如韩、、陈凡等。IP主体方要么有自己的供应链,要么个人主动搭建供应链。平台或组织类型,如美一、蘑菇街,更多的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人货关系”的重组,公司本身并不涉及生产阶段等重资产领域。
这和现实行业中的微思维不是一个节奏。报道称,从2020年开始,魏念不仅自建工厂,还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开展螺蛳粉生产加工相关的专项研究项目。
事实上,一方面,维年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内容创作者进行IP的孵化和商业化,并提供专业的运营和打磨;另一方面,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可以在供应链中锚定IP的产业化生产,实现IP的价值放大和产业赋能。
可复制的新消费品牌运营经验和团队,可重复使用的产品R&D团队和R&D资产...这些都是微心剥离了李的“光环”后,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
此外,在新消费领域,爆款案例是否可复制是衡量商业价值和企业能力的核心标准之一。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除螺蛳粉产品外,微年还孵化了30个不同品类的产品,如桂花果仁藕粉、海鸭蛋黄酱、贵州发酵辣酱、桃蒸年糕、水果藜麦酥等。其中不乏成功延续电商细分品类销量第一的。
这些产品,除了“李子奇”这个IP之外,在投入技术研发之后,都有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方,这是之前各类分析股权和商业价值的文章都没有提到的盲点。
很多人认为新消费时代的核心渠道是DTC模式的新营销。
诚然,这是一方面,但营销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渠道,只是增加了消费者接触品牌的可能性,并不能改变交易的本质——即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
新品牌的核心竞争壁垒不仅仅是创新的营销模式,而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和重复成功模式的产品创新。
目前,微思维已深入实体产业领域,“IP+消费”的品牌玩法硕果累累。因此,对于魏年来说,“失去”李可能是“失去”商业版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本质上并不致命。
然而,作为一个流量沉淀池,如何在商业广告之外实现更具想象力的商业价值,仍然是许多内容创作者自身乃至整个MCN机构的困惑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同等条件下,或许“李子奇”更需要关注这类品牌管理企业。
引用:
1.新土壤水分,“李事件:微心扮演了什么角色”,2021-12。
2.人物李,,俗人,2021-12
本文最初由@发布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未经许可,禁止转载𰵍𰵍𰵍𰵍𰵍。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