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保委结合相关消费者投诉对共享充电宝服务进行了消费检查,涉及美团、街电、怪兽充电、小电等品牌。经调查,共享充电宝存在“还车后不停止充电”、“租用易还难还”、“明码标价不明显、收费不合理”、“未经明示或同意过度收集、传输个人信息”等四大问题。详情↓
01
返回后不停止计费。
抱怨
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被退回后仍在长时间充电。据了解,可能是系统错误、充电宝插反或插不紧、需要再次点击确认终止充电等原因导致消费者以为已成功返回,但实际上后台并未停止充电,也没有及时提醒消费者。
体验和观察
12个品牌中,只有“充满电”的橱柜在退货时会通过语音提醒成功退货,其他品牌都需要消费者确认退货是否成功。
系统只有扣费或长时间不返还时有手机提醒。
也有体验者以为退货成功,其实并不成功的情况。比如“搜电”的充电宝上有一个实体按钮,有时消费者还回来后要按下按钮才能停止充电,但没有相关提醒。“美团”等品牌的一些柜子是垂直插入充电宝的,有时轻轻放进去后需要用力按压才能成功退回。
02
租赁比归还容易。
抱怨
23%的消费者反映,使用充电宝后,由于附近网点少、没有空柜、夜间关门或人为遮挡等原因,难以找到空更多柜,导致无法及时归还,因此连续充电,联系客服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体验和观察
有些柜子地址如“充满电”、“唤醒”等没有明确标注,需要多方查询才能查到。部分APP//小程序如“V电”、“游电”、“云充电吧”、“搜电”等由于地址标注不完整或不正确、导航路线或距离显示不正确等原因找不到柜子。同时标注的地址不共享充电宝或者品牌被更换等。这种问题联系客服不能马上得到解决方案。
检查员曾经因为“街电”柜满了,不得不额外花时间找空柜退货,由此产生的加班费咨询客服后退回。
03
价格识别并不重要,
不合理的收费
抱怨
一些消费者反映价格标签并不重要。同品牌有30分钟和60分钟计费单位。价格不一样,容易误导消费者。而且,用几分钟的话,要充半小时或者一小时。
体验和观察
虽然每个品牌会在2-5分钟内免费返还,但超出计费单位一分钟,就按30分钟或60分钟计算。
“搜电”、“街电”、“美团”、“怪兽充电”会在APP/小程序上的店铺信息中标注价格,所有品牌都会在用户的站点扫码后显示价格。价格以30分钟或60分钟为单位,常见的价格区间为2-5元/60分钟或1.5-2.5元/30分钟。
同一区域不同品牌的价格不一样,同一品牌在不同区域的价格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品牌(如“街电”、“美团”)在同一楼层不同店铺的价格也不一样。
相关建议
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优先选择网点多的品牌,关注相关app或小程序中的即时信息,返还后及时确认是否成功,并保留截图或视频等证据,以备日后发生纠纷时维权。
04
未经明示或同意,
过度收集和传输个人信息
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实信用原则”;
“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且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用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法。以处理为目的的个人信息收集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非常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
因此,针对目前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可能遇到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市消保委委托国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相关app、其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的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检测。
参照《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识别方法》(以下简称《识别方法》)中关键条目的要求,通过模拟消费者在共享充电宝平台的注册和操作,检查隐私政策的合规性、信息收集的合理性、信息传输和上传的安全性。
应用程序测试
根据《认定办法》中提到的公开原则和必要原则,针对5个共享充电宝(美团、借电、北电、搜电、小店)可用的app,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主体知情权和选择权,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恶意滥用风险的项目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常见现象包括:
“搜点”等APP首次运行时,在用户授权同意隐私政策前收集个人信息;
未经同意,如“时代力量”在用户点击时或每五分钟收集多次不必要的个人信息,频率超过实际需要;
“街电”等未经用户同意或匿名,直接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美团”等未在隐私政策中说明APP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小点”等人在申请开放用户权限时,未同步告知收款用途。
以及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测试。
虽然本次测试的10款共享充电宝(美团、捷电、贝电、搜电、小电、来电、怪兽充电、云充电吧、游电、V电)均支持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下操作使用,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与这三种方式相关的隐私政策,因此测试仅分析这三种方式下收集用户信息的合理性和传输用户信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10个共享充电宝都是以微信、支付宝为平台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其中,“迅电”等3个微信小程序、“V动力”等4个微信小程序、“贝电”等5个支付宝小程序额外收集用户性别或姓名信息,但姓名、性别等个人信息与租用的充电宝没有直接关系,不需要收集信息。
↑图平台小程序获取性别信息
在小程序的数据传输中,10个共享充电宝虽然采用了通道加密,但普遍存在传输的结构化数据不加密直接在加密通道中传输的问题,容易被中间人攻击窃取和恶意利用。
↑图手机号不加密传输。
反馈
市消保委就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问题向企业进行了反馈,督促企业整改存在的问题。目前已收到街电、小电、美团等品牌运营商的整改报告。
比如“街电”就是去掉了APP的“打电话”权限,增加了个性化推送的停止、启动、关闭选项。
“小店”明确表示,经与微信、支付宝沟通,已取消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中性别信息的分享和收集。
“美团”已经升级了APP版本,更新了隐私政策,并表示将为修改系统权限搭建更直观的弹窗解释。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双电源”、“来电”、“怪兽充电”、“云充电吧”、“游电”、“V电”的反馈。
相关建议
1.建议共享充电宝运营方落实主体责任。无论是在自有app内开展业务,还是使用微信、支付宝平台,都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合法、正当、必要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信息的收集,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增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即使不经常使用,也要及时维护和升级app用户。
2.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认真阅读相关隐私政策,关注给出的权限提示,不要盲目给予相关应用过高的权限,不允许其收集不合理的个人信息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