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颂辉 上海报道
近日,戴德梁行与上海社科院联合撰写的《2021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公开发布。
《白皮书》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进程、产业发展面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竞合格局、产业环境发展评价及展望等内容展开专题研究。回顾并展望了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产业协同的新进展和新趋势,以及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中的成绩单。
戴德梁行中国区产业地产部董事总经理苏智渊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产业的协同效应日益显露出来,“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重心在战略新兴产业。下一步,加速各个行业的有序整合,优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环境将是重点方向。
借势“十四五”上海瞄准六大产业集群
《白皮书》显示,从产业协同来看,借势“十四五”,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导引全面升级,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当前,长三角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规模增速皆大幅领先全国。
这其中,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领域的共选项。截至2020 年,在长三角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为50%、50%、30%和40%,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好;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分别已达到40%、37.8%、33.41%和40.3%,产值增速分别为9.2%、10.2%、10.2% 和18%。
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四部门曾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要聚焦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投资领域。
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90年代,上海走上国际发达城市的路子,卸下工业时代的勋章,长驱直入进入三产化进程,10多年时间,第三产业的占比突破70%。然而,在快速三产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上海第二产业的迁出,逐渐带走了迁出产业相关的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首次提出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线。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提出产业发展要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引领作用。同时提出促进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2020 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327.58亿元,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6%,高达2959.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
浦东成为上海集成电路发展高地。《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全球十大晶圆代工企业中的2家、中国半导体设备五强中的2家总部在浦东,全球芯片设计十强中有7家在浦东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仅张江就已集聚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中微公司等企业共200余家。
苏智渊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来,上海已经在发挥着产业一体化协同进程中的创新策源和创新统筹角色。
区域内中国百强县占比超半数
传统的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最早仅包含上海周边区域,之后在安徽省东向发展的诉求中,长三角区域扩大到了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所有辖区,面积扩大至35.8万平方公里。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创新最活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以仅占3.7%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白皮书》显示,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也呈现区域分工的新态势。城市功能分工方面,在南京、杭州、合肥及苏州、宁波的集聚发展下,长三角地区呈现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上海则更趋向于中心枢纽的功能,各个大城市更趋向于专业化中心及分级子中心的功能。
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逐步“瘦身”,将偏中低端的工业制造转移出去,主导高端制造、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而南京、杭州、合肥三大省会则属于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主要都市圈的小龙头。
苏州凭借紧挨上海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上海的对接,引进外资,已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戴德梁行方面认为,当下苏州的进阶之路在于借助创新进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推动产业价值链的上移。南京作为江苏省的老牌工业基地,以电子、石化、汽车、钢铁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都”。
安徽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家用电器和装备制造是合肥的优势产业,洗衣机和冰箱产量分别占全国二成和三成。随着大众研发中心、蔚来总部、零跑汽车等龙头企业的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合肥未来产业发力的重点。其余城市支柱产业集中于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等。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一体化”正逐渐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引擎,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建成广覆盖的高速公路网,全面迈入同城化时代。
在此基础上,百强县集中的长三角区域,县域城市跨省、跨市的经济交流更为便捷且畅通,县域城市成为上海及其他核心产业城市产业化链条中垂直分工的直接承载地,传统县域经济迸发创新活力,形成长三角区域多核多中心的产业发展局面。
根据《2021 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2020年,中国百强县有超半数分布在长三角区域。戴德梁行方面认为,县域经济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百强县市排名中排在前十的县域经济体中,长三角共有7个县域经济体位列前十,产业投资热度较高。其中,昆山、太仓、江阴、张家港、慈溪和宜兴表现突出。
戴德梁行方面表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县域经济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特色和竞争力所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在基建、交通、民生、教育、科创等领域的深入推进,上榜县域城市势必获得高新产业及高端人才的更高关注度,投资热力看涨。
(编辑:石英婧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