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现在看病的首选应该都是现代化的医院而不是中医诊所。接受科学理念的人很多都把中医理论当做是封建迷信旧社会的产物,不了解、不信任甚至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在这样的背景下,连锁中医馆的模式能走多远?是否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有可能成功上市嘛?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固生堂是一家将中医养生作为服务理念和宗旨的中医服务企业,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建立了过百名名老中医团体,并与医学院校、公立中医医院进行战略性合作。在北京、深圳、广州地区已投资建立5家中医医疗机构。固生堂以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为基础,名中医为支持,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推行“360度中医养生”服务理念,打造我国中医特色的养生品牌。医名医杨承祥去年从广州某三甲医院退休后,并没有在家休息,而是把看病的地点挪到了固生堂中医馆。她表示,相比在三甲医院,这里让她觉得更舒适、受尊重,看病没以前累,收入还比以前翻了倍。
除了把退休老中医请出山,固生堂还做了件事,通过名医工作室和国医学堂系统培养年轻的中医医师。目前,基层中医连锁集团固生堂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了20余家线下连锁中医馆。
创始人涂志亮从爱康国宾离职后,于2010年创办了固生堂。他表示,现在是中医行业发展的最好时间,医改要推分级诊疗,中医的行业特点很适合这个导向,中医产品的打造可以借鉴互联网的爆款思维,以往靠人情和道德约束的中医传承模式也有望得到机制化。
“师带徒”的共享经济
怎么把名中医聚拢过来?
诚意是第一的。杨承祥她原本对私立医院很排斥,但经过实地察看后,感觉固生堂从制度到设施,都是“正规看病的医院的样子”,并且固生堂还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紧密合作,这让她定了心。杨承祥在原单位时,经常一整天坐诊下来要看七八十个病人,有时候达到100多个。现在每周坐诊4个半天,每次看大概40个病人,精力更充沛,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倍。
经济纽带也是固生堂能够聚拢人才的重要原因。涂志亮介绍,专家的收入有两种收益模式:一种是技术性收益,包括诊金分成,专属工作室的收益分成和经验处方产品分成;一种是资本性收益,,固生堂在“经济人”模式的基础上,以市场思维重建师徒传承,招纳中医药毕业生加入名医梯队。其做法是,招纳中医药毕业生,并签下长期的工作合同,中医药毕业在第一年,在固生堂旗下的中医馆跟随名中医出诊、抄方、研究病案等,取得名中医认可后,第二年正式拜师成为名中医的弟子,固生堂为此举办隆重的拜师仪式,随后跟师学习三年。经过4年的培养方能在固生堂挂牌出诊。作为“经纪人”,固生堂承担期间的全部培养费用以及工薪酬,为连锁化发展筹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名中医一些好的经验处方也被做成院内制剂,在固生堂内部流通。通过这些机制保障,固生堂的老专家和中青年医师都能获得比在体制内医院丰厚得多的酬劳。平均下来,退休的医生会高5~10倍,工作两三年的年轻医生也要比在三甲医院的收入翻倍。“通过诊疗本身获得的收入上来了,医生行医反而会变得更纯粹。”杨承祥说。,
布局宏观,传承中医药事业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上,固生堂以中医养生作为切入点,将中医养生保健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相结合,开创中医药发展的新模式。中医药发展的前景是明亮的,但是过程是漫长的,为了长远的发展,固生堂清楚认识到中医传承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医药人才得传承。
因此,固生堂致力于发掘和珍惜名中医这珍贵的资源,以名中医作为核心竞争力,并积极探索中医传承的有效模式。固生堂与高等医药院校合作设立“固生堂传承奖学金”积极鼓励和引导年轻学子传承中医文化,用独有的“经纪人”模式和“1+3”模式培养出新一代名中医,并将名中医带进社区,服务社区大众,打造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社区医疗模式。
记者由此得出结论:固生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名中医团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团队,为将来连锁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人才资源,更为中医药事业长远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用爆款思维做产品
IT思维在固生堂的模式中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传统的“师带徒”完全靠经验,而固生堂则是通过对医生处方的数据分析和跟踪,获取诊疗大数据,以便于加快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让国外理解和接受的标准诊疗体系。
作为连锁医馆,涂志亮认为,虽然诊疗行为不能复制,但运营体系可以复制。固生堂正在建立一个互联网上的闭环,建设智慧中医馆,从预约、付费、线上轻问诊到医患的持续沟通,均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完成。在技术及推广方面,固生堂投入了70人的团队。
固生堂会推出以医生为命名的产品,会做一款药食两用的保健品,将其打造成一个消费者品牌。“我们会借鉴小米发布互联网产品的做法,线上发布,线下订购。”他说,“希望能把这个产品打造成爆款。”老中医们大多很低调、名声也是口口相传而来,在如何打造老中医个人品牌上,固生堂也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启发,在其内部有一整套推广方案,涉及线上的各种平台和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