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经营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挖掘和释放市场潜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全市服务业运行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1-6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435.6亿元,同比增长11.1%,占GDP的50.1%,两年平均增长5.8%。
“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个与经济发展有关,另一个与民生福祉有关。服务业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加强。
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43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8%,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复苏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上半年全市七大服务业增加值有所增加。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60%,同比分别增长15.1%、19.6%和8.9%,拉动服务业增长7.1个百分点。
“从比重和贡献率来看,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加强。”市统计局会计科科长苏静表示,从比重上看,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1%,分别比一、二产业高38.9和11.4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仍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第一位,;从贡献率看,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4%,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
在我市服务业持续恢复性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了服务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加快商业流通项目建设方面,运城全球旅游“新地标”、“新名片”正式开启,“五岳广场”建设全面展开,“红星美凯龙运城商城”隆重开业。
同时,积极关注南汛坊步行街建设,继续推动“垣曲帝顺古街”和“永济普潘古街”作为山西省特色商业街的应用;起草“运城美味”推广战略合作协议,将“运城苹果”、“运城面粉”、“运城蔬菜”打造成区域知名公共品牌,稳步推进更多“运城美味”实体店建设。
上半年,市商务局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对1072家申报纳税额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并具体分解到各县(市、区)和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逐项调查,做到每次入仓,继续扩大入仓企业规模。上半年,全市预仓储企业总数达到256家。
在就业创业方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化校企合作、工教融合,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式培训,实施培训电子凭证和实名制管理,打造“运城焊工”、“关湘嫂子”、“绵都永济”、“齐家婉容”等具有运城特色技能的就业服务品牌,落实工资支付保障措施,有效促进了广大职工优质就业和收入稳定增长。
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强劲势头
上半年,我市始终把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突出金融业、新兴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开放,补短补短,实现优质、高效、结构优化,我市竞争性服务业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服务企业活力增强,营业收入快速增长。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3.5%,呈现快速回升态势。在前十大行业中,有九个行业上涨,一个行业下跌。1-5月,全市10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除科研技术服务业下降10.2%外,其余9个行业营业收入均呈现正增长,增长1.4%-27.2%。
——服务业投资不断增加,支撑作用越来越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来自投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打下良好基础。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28.6%,占比47%。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增长36.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增长1.5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4%。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支撑作用更加稳定。
——服务业新产业增长加快,新动力不断聚集。上半年,全市服务业新增产业继续加快增长,新动力继续集聚。带动新动能发展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营利性服务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8.0%,占服务业的13.3%,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8.1%,占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总收入的26.5%。
——金融市场依然活跃。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130.7亿元,比年初增加283.6亿元,增长1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77.4亿元,增长8.2%。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89.9亿元,比年初增加139.3亿元,增长9.6%。
——房地产业运行良好,商品房库存继续减少。6月末,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7%。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5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房地产业逐步复苏,发展良好。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9.6%,高于第三产业8.5个百分点。
——旅游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市重点监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76.9万人次,同比增长112.8%;门票收入2358.4万元,同比增长196.1%;旅游营业收入6811.7万元,同比增长96.1%。
——综合交通协调发展。今年上半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客运发展转型,货物运输结构优化,水运基础巩固,公交服务升级,全面推进航空、铁路、公路合作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5亿元,同比增长31.4%,两年平均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9.6亿元,同比增长42.4%,两年平均增长13.1%。6月,全市规模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7.7亿元,同比增长40.3%。
其中,网上零售的活力不断被激发。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网络商品零售额9.6亿元,同比增长88%,比1-5月提高2.6个百分点,比消费限额提高4.3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贸易科科长王运河认为,在一系列消费促进政策出台和实施的背景下,全市消费品市场已经全面回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商业区位、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消费形式和商品类别:
从商业区位来看,城市消费快速复苏,农村消费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消费288.7亿元,同比增长33.1%,两年平均增长8.4%;农村消费78.8亿元,同比增长25.5%,两年平均增长5.3%。
从消费模式来看,商品零售额稳步增长,餐饮收入增长良好。上半年,全市零售总额340.8亿元,同比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8%;餐饮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36.8%,两年平均增长4.7%。
在商品类别方面,基本商品增长良好,部分消费升级商品保持稳定增长,大宗商品增长明显。上半年,全市22个规模以上商品门类中,零售额增长19个,增幅超过80%。在日用品中,服装、鞋帽、中西医药、粮油食品和日用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60.5%、6.3%、66.7%和22.3%,总增长12.1个百分点;在消费升级商品中,黄金、白银和珠宝(增长40.3%,增长0.3个百分点)、化妆品(增长70.6%,增长0.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视听设备(增长27.8%,增长1.2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和视听产品(增长1.5倍)和体育娱乐产品(增长44.8%),增长率在27.8%至152.6%之间;汽车、石油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7.6%和76%,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47.7%,总增长22.7个百分点。
2021上半年,运城经济发展的农业解释总体运行良好,运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