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时间”也可以存在银行里,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北京市即将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一个小时服务兑换一个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积攒一万个可以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方案将于6月1日起实施。
具体什么情况?
一起来看!
谁可以参与服务?
在经过培训后,年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对应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时间币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
时间币如何使用?
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让亲人享受服务;还可以向平台捐赠,由市民政局主导,通过平台向有需要的老年人来二次分配时间币,需要强调的是,服务是无价的,时间币不可兑换资金和实物。
服务内容有哪些?
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大类服务。各区会根据本区老年人实际状况和志愿者专业特色、分布情况等,优化时间银行服务内容,推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接地气的服务项目。
网友们有顾虑:
如何保障“银行”安全持续运转?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429.9万人,占比达19.6%。到2025年,全市老年人将达到500万人,北京将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期。加速老龄化催生对于养老服务的极大需求。
不少网友点赞这种志愿服务
然而也有网友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对于这样的疑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作出解答: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时间银行”作为市政府一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对于其面临的风险,在事先应对和事中应对上都会做相应设计。
“用政府公信力背书,在今天发布方案底层逻辑不变基础上,未来具体措施会不断更新。服务时长永远记录在那里。为什么这套实施方案不是社会组织提出,而是由政府制定实施呢?意义也就在于此。”李红兵解释。
此外,李红兵提出,对于时间银行的日常管理、执行监管等要有资金准备,呼吁通过社会捐赠募集的方式完成多渠道的筹集,抵御时间银行的运行风险。
与此同时,“累计超过1万个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机制也格外受关注。
有网友算了笔帐: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每个周末花10小时参与志愿服务,一年可以累积520小时,连续参与20年能满足一万小时。想要享受这份“入住公办养老机构”优惠保障是否门槛过高?
对此,李红兵曾作介绍,“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是参照对于城乡特困人员等群体的基本保障和基本费用,入住所在辖区的公办养老机构。
此措施的目标,一方面是为长期致力于养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解决晚年养老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抛砖引玉,鼓励在实践当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志愿服务的价值贡献进行科学评测,探索制定更加丰富的激励措施。“这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机制。”李红兵强调。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
其实“时间银行”并非新鲜事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
养老压力逐渐加大,
不少城市已经试点实施!
江苏南京已建成一千多个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2019年7月,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南京市在政务平台上开发出了一套“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在该平台上注册后,以下单和接单方式实现自动匹配、对接服务。
志愿者完成服务后,服务时间自动计入系统。当志愿者年老时,可提取兑换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2020年,在抗击疫情期间,南京有1771名“时间银行”志愿者参加防控工作;在南京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有超过3000名“时间银行”志愿者参与其中。截至2021年3月6日,南京全市已注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营服务点1252个。
浙江杭州西湖区“时间银行”助力未来社区发展新样态
西湖区引入“时间银行”的发展理念,嵌入未来社区发展,提出“时间互易、服务互置、数字互动”的运作方式,升级“时间银行”,核心理念就是用1小时对他人的服务换取1小时被他人服务,将时间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实现现时服务与未来服务的“等价”互换。实现从养老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型,打造社区服务全景模式。
河北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创建“时间银行”
社区内身体较好的退休人员、退役军人等组成志愿服务队,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服务。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公益时间存入“银行”,未来可以为自己或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
除此之外,广州、上海、成都等城市也有试点,模式大同小异,都是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公益时间存入“银行”,未来可以为自己或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一句话,“今天为别人服务,明天免费享受服务”。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
《民生周刊》记者查阅发现,2021年9月底,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委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认为,时间银行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在第三次分配背景下,时间银行将对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以及国家公益资产管理发挥探索性作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
“时间银行”可调动更多社区人力资源参与为老服务,缓解社区老年人非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促进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相结合。
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乃篪:
现在街道的很多志愿者都是退休的低龄老人,低龄老人在为老服务上能够发挥很多作用。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需要志愿者有时间和耐心。另一方面,社区内的老人往往对街坊邻居更信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张亮:
一代帮一代、低龄帮高龄,服务换取服务、助人即是自助,是社会温度的直接体现。在“时间银行”里,居民们在良性互动中提升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稳定了对养老的未来预期。对整个社会而言,在积累养老服务体系中将可循环流通的养老“资本”,通过“时间银行”的良性运行、不断存储的“时间货币”,实现了劳动成果的延期收益。由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得以更加坚实,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重要举措。
你会去“时间银行”存时间吗?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