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新政策(社会心理服务有了首个标准,将重点对“不良情绪”展开疏导)

心理咨询,情绪缓解,家庭关系调整。。。这些心理问题有望在社区中得到解决。

心理学做新媒体运营

北京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它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本标准规范了社会心理服务网站的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这是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地方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社会心理服务网站将关注“不良情绪”。

9月28日上午,北京市民政局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市民介绍北京市的情况《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政策解释。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张青之介绍,该标准是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地方标准,重点关注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和要求,社会心理服务网站的评价与改进。

张青之说,,《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社会心理服务的引入是社会心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一个里程碑。经过十年的探索,北京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一条可量化、可复制的路径。

《规范》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场所应提供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指导咨询等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监测、分析和预警。在人员需求方面,建议每个社会心理服务场所至少配备2名社会心理辅导人员,并根据服务发展需要招募心理服务志愿者。

《规范》建议社会心理服务站定期收集数据,动态监测社会心理,开展社会心理监测、分析和预警,形成报告。心理知识可以在线上或线下进行宣传普及,为服务对象提供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亲子教育、压力、情绪管理等基本心理知识和心理成长基础知识。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沙盘画、亲子关系辅导、人际关系调适等活动开展。

《规范》提出心理辅导服务应以不良情绪和行为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缓解、家庭关系调整、心理状态评估等服务。当服务对象的情况超出社会心理服务范围时,应及时向医疗机构咨询。

张青之介绍并制定《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根本原因是人们迫切需要幸福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已连续三年将社会心理服务站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践工程。以往,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心理服务标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时难免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本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现场标准化建设。

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建成141个心理社会服务站,占近4%360在其管辖范围内的社区村庄和单位提供心理社会服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有230多个社会心理服务站,覆盖50%以上的街道和城镇。预计“十四五”末,全市将建成500多个社会心理服务站,实现街道、城镇的全覆盖,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便捷、包容的社会心理服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