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金羊网评:为基层减负,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为切实解决形式主义老问题新变种,广西通过治理“社区万能章”、设立基层减负监测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举措,为社区干部松绑减负,进一步激励基层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为街坊们多办好事、多做实事。(人民日报2021年09月01日第11版)

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增加基层负担,如此等等。”一直以来,基层负担重、事务杂、迎检多,基层减负,减的是“会来会去”“稿来稿去”,重复的统计报表,繁杂的检查督查考核……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点子不多举例子

为基层减负松绑,是中央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广大干部的深切期盼。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很多减负硬招。文件“十不发”、会议“八不开”,严抓狠治文山会海;检查考核“十不得”,评价干部不再看表面文章;解散不必要的工作群,下线不好用的APP……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大家也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到一线做好实际工作。从反馈来看,减负减出了时间,也减出了干劲,有基层干部感慨,“忙正事,再苦再累也心甘”,减负的获得感确实正逐步转化为基层干部守土尽责的使命感。

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这一要求也让大抓基层、求真务实的导向愈加鲜明。在我国的政治框架中,街乡镇处于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和精神状态,一定程度上直接关乎发展大局。在落实减负要求的过程中,不少地区进一步理顺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比如,北京创造性地提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工作机制,引导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上海紧抓党建引领,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基层成为了治理的枢纽,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脚沾泥土,善莫大焉。

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一日之功。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反复性,具体减什么、怎么减,还是要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心声。只有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坚持从“实”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以形式主义破除形式主义的问题。(作者:陈敬涛)

编辑:智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